《说文解字》第377课:文字学说,要成为“博”士,先“搏”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十”部的三个汉字:肸、卙、博。这三个汉字中,博字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因此,本课的重点是博字。三个字的详情如下:(一)x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响,布也。从十从䏌(qì)。”会意字。本义是散布、传播。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系传》作从十,䏌声。《韵会》作从十、䏌。顾云:《韵会》兼用二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肸响者,双声连语。”许慎《说文》体系下,“从十,从䏌。”是会意字,徐灏《段注笺》:“肸响者,振起布散之义。肉部‘䏌,振也。’……《说文系传》曰:‘十者散于四方也。’”䏌,是“振动”的意思,“十”有四方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肸的本义散布、传播。而“肸响”两字通常连用。晋左思《吴都赋》:“郁郁菲菲,众香发越,芬馥肸响,唵薆咇茀。”本义之外,肸还有“振动”的意思。这其实就是䏌的本义。《汉书·礼乐志》:“罔不肸饰。”颜师古注:“肸,振也。谓皆振整而饰之也。”(二)b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只用作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部。《集韵·至韵》:“鄪,邑名。在鲁,亦作肸。”《史记·鲁周公世家》:“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
肸的小篆字形与“胖”较为接近,要注意区别,胖字右下是个“牛”,肸的右下是个“十”。(一)j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卙,卙卙,盛也。从十,从甚。汝南名蚕盛曰卙。”徐锴《说文系传》作“从十,甚声。”显然,许慎认为是会意字,徐锴认为是形声字。不管如何造字,它的本义都是卙卙,茂盛之貌。形声字不用说了。会意字的解释是:十,数之完备。甚:异常安乐。其实,这两个字都可以引申为盛,合在一起会意茂盛。
徐锴《说文系传》:“《诗》曰:‘宜尔子孙蛰蛰兮。’蛰,众也。此卙义近之也。”这一句话出自《诗经·螽(zhōng)斯》。(二)chì。这个读音出自《广韵》。汇聚。《玉篇·十部》:“卙卙,会聚也。”
3、博。读b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博,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在《说文》体系下,博是会意字,“十”的意思是四方中央,无处不在;“尃”的意思是分布。合在一起是广大;精通。但现代文字学家研究,博是形声字。左边的十其实是“盾”的象形,是义符;右边的“尃”,是声部,应当是从盾,尃声。看字形发展:
博的左边的“十”(在古文字里,它不一定在左边),不是十字,是盾牌,即“毌”,盾牌的象形。因此,博的本义是搏斗。你看,我们总说博士的博,它的本义其实就是搏斗,实际上,要成为博士,也真的需要有一番搏斗。到后来,左边的盾牌演变为“十”字,这才有了许慎所给的“大、通”之义,这是假借用法。“博”的本义是“大”。《广雅·释诂一》:“博,大也。”《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徒御无斁。”巨大的战车浩荡,官兵们斗志昂扬。《汉书·叙传下》:“恢我疆宇,外博四荒。”颜师古注:“博,大也。”
(1)宽广;广阔。《玉篇·十部》:“博,广也。”《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想一想九州这样广阔,难道只有这里才有娇娃?(2)宽度。《周礼·考工记·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一以为鼓博;参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郑玄注:“博,广也。”制作磬,(股、鼓)弯曲的度数为一矩半,以股的宽度作为一,股的长度就是二,股的长度则为三,把股的宽度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鼓的宽度;把鼓的宽度分成三等分,用一等分作为磬的厚度。
(3)广泛;普遍。比如:博览群书。《增韵·铎韵》:“博,普也。”《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4)多。比如:地大物博。《荀子·强国》:“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杨倞注:“博,谓所县系时日多也。”因为小事来得频繁,它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大。(5)渊博;知道得多。比如:博学多闻;博古通今。《玉篇·十部》:“博,通也。”《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晋平公听了子产的话,说:“他是知识渊博的君子啊!”
(6)谋求;讨取。比如:博君一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十部》:“博,凡取于人易为力曰博。”《聊斋志异·促织》:“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拚博一笑。”(7)贸易;换取。《古今韵会举要·药韵》:“博,贸易也。”白居易《晓寝》:“鸡鸣一觉睡,不博早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