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兵变,司马懿图穷匕见

公元249年正月,魏国皇帝曹芳带着大将军曹爽等一干重臣,离开洛阳,拜谒高平陵。

先前在家一直称病的、71岁高龄的太傅司马懿,突然变脸,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洛阳所有城门。

然后,给城外的皇帝上了奏疏,说了自己动手的理由。

曹爽排挤众臣,重用亲信,并且离间皇帝与太后之间的感情,这次行动是奉了太后的指令,为的是清君侧,除掉曹爽。

而在此时,司马懿也并没有拿到绝对的赢面。

虽有太后的支持,控制了洛阳,拿着群臣的家属作为人质,但曹爽跟天子在一起。

若是以天子名义,召集天下兵马,回攻都城,诛杀反贼司马懿,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两边对峙时,司马懿不断派说客前去劝降,又指着洛水发誓,只要兵权,绝不伤害其性命。

派去的说客都有谁?

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殿中校尉尹大目,这几位要么是魏国社稷之臣,要么就是跟曹爽交好之人。

曹爽本就惧于司马懿积威,又看到司马懿当众立下誓言,以及数位魏国重臣过来劝和,于是信了,交出兵权,投降认怂。

很快,清算便来了,曹爽以大逆不道罪被诛三族,同罪者五千多人。

司马懿借机大肆清洗异己,任用心腹亲信,夺取了整个魏国的控制权,史称高平陵之变。

再往后,司马家愈来势大,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最后,干脆一脚踢了曹氏,自己做了皇帝。

高平陵之变,司马氏隐忍多年,处心积虑,用的是阴谋。

事变中,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逼迫太后,大索京城,震慑宫掖。

“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奥卡姆剃刀定律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越简单的办法越是有效。

阴谋则正好相反,过于复杂。

无数的细节,环环相扣,极长的传递链,任一环节出现纰漏,阴谋便会败露。

三千死士有一人说漏了嘴,训练死士的场所不小心被人发现,以及实战那天,拿不下武库,说服不了郭太后,都会导致功败垂成。

阴谋太倚仗于运气和人事,因此成功率很低。

与之对应的,则是阳谋。

阳谋是用实力来制定规则,用制度来解决问题,碾压对手,堂堂正正,更加大气,成功率也更高。

走阴谋路线,即使成功了,也会背上道德的枷锁,被后世口诛笔伐。

古代帝王更替,法理必须正义。

开国君王白手起家,一路劈荆斩棘,趟过鲜血和尸体,用武力荡平所有的竞争对手,最后走上权力的巅峰,建立一个帝国和朝代。

这种做法,在政治上被推崇为“得国最正”。

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汉朝和明朝的起义者,原先都是农民,率兵推翻前朝,都是因为自己活不下去了,天下水深火热,不反抗大家都过不上好日子。

于是,打碎旧的体制,建立新的政权,这样的起事天然具有政治正义。

更兼难度极大的武力征伐,直到天下一统,可谓千秋伟业。

得国不正的典型,则是司马晋。

曹魏对司马家极好,司马懿从太子舍人一路升迁到大将军、太尉,隆恩浩荡。

曹魏并无过错,天下风调雨顺,司马家大搞阴谋手段,欺负孤儿寡母,一步步夺取了天下。

晋明帝后来听到祖宗发家的这些事情,掩面哭泣。

司马氏之阴险狠毒,连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

高平陵兵变中,司马懿指天发誓,骗了曹爽。

回头立刻就违了誓言,杀了人家三族,连带着中伤了其中奔走的说客,也凉了洛水边的看客们的心。

或许是司马懿觉得年事已高,70多岁的人也活不了多久,不用再伪装了,直接秀出来自己的下限。

这一番出尔反尔,虽赢了局面,但结结实实地失去了信用。

以至于整个晋朝,都不敢喊忠君的口号。

自己怎么背信弃义,如何赚来的江山,别人只怕也能有样学样。

异姓信不过,只能指望自己人,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司马王。

结果呢,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西晋变成了东晋。

司马宗室元气大伤,又不得不回头去依靠江左氏族,“王与马共天下”,当一个窝窝囊囊的皇帝罢了。

君王从不讲道德,窃国者便是王侯。

为了达到一个高尚的目的,自然是可以使用最卑鄙的手段。

高平陵事变的前夜,司马懿一身红衣,满怀激烈,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