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八十斤大葱||陈亚林
作者:陈亚林
牛年的第一场寒流如约而至,将不少长势正旺的蔬菜一夜摧毁,市场的菜都纷纷涨价了,就连一些葱姜蒜之类的小品种也跟着水涨船高创记录了,尤其是平时不起眼的大葱,也牛气冲天的飚到9元一斤,金贵得如同金条,这不禁令我想起了1975年的春节,那是我插队农村的第一个春节,新年的福利就是生产队按人头分配的八十斤大葱,这堆积如山的大葱,源于当时队里的领导们都是道地的农民,没什么文化更没有市场经济的理念,当时只是道听途说市场大葱老值钱了,也没有进行市场调查和深入的研究,队委会几个人一合计,就盲目跟风将队里的大片土地全都种上了葱,初衷是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可没想到市场大葱供大于求,大葱成了那年烫手的山芋,导致村民东奔西走忙于卖葱的辛酸与那份无奈。
看着一堆碧绿养眼如小山一样的大葱,我真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那是缺油少盐的年代,一年到头荤腥不沾,也没有大鱼大肉可烧,做饭的大铁锅都已锈迹斑斑,大葱于我而言也是辛辣酸楚的负担,我想弟弟当时在柴米知青队里当个小会计,希望在他不违反原则情况下,应该能帮上一点忙,我找到他能否帮我解决部分大葱的销路问题,他却无可奈何又委婉地拒绝了我,是啊!知青队里虽说也有几十号人,但同样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的没有什么油水,这不当菜不当饭的大葱确实也是让他犯难呢,即便要,也只能要几斤,况且一个知青队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知青队的财务虽是由他负责,但过日子也要一分钱掰成几瓣子花才好,他长叹了一口气,表示对我的八十斤大葱爱莫能助。我是充满希望去,最后带着失望归。
村里有的人家十几口人按人头分,就有上千斤堆积如山的大葱放在家里,整个队里成了大葱的世界,村民之间见面的问候语一改平日里的“你吃了吗”?而是你家大葱卖了吗?有男劳力的人家,会趁农村逢集时,想方设法地将大葱挑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卖掉,有人就乘摆渡船过河去就近的马头卖,还有人去武墩,再远一些的就骑自行车去洪泽或和平镇去卖葱,那里价格也会相对高个一两分钱。年仅十八的我,既不会挑担子也没有自行车,只能望着那堆恼人的葱一筹莫展,又不甘心这么一堆新鲜的大葱眼睁睁的烂在我的眼皮底下,当时傻乎乎地想,这八十斤大葱如果换作八十斤大白菜该有多好,可是没有如果,那堆在我眼前的就是让人爱恨交加的八十斤大葱。
正在我无所适从之时,喂牛倌高老爹吧嗒着烟袋走进了知青居住的小茅屋,他也明白我正在为八十斤大葱的事情烦愁呢,主动安慰我说,不就是八十斤大葱嘛,不要怕嘛,我明天来帮助你挑到集市上去卖了吧,当时真的感动到不知说什么是好了,要知道他家六口人也有好几百斤大葱在等着托送呢!
次日凌晨,高老爹特地起了个大早,提前将队里的四头牛喂足饲料和水,又请猪倌蔡四代为照看他的宝贝牛,就挑着两个筐准备帮我卖大葱了,逢集要赶早啊,那天我也早早起床,弄了一个鸡蛋炒了一大碗只有几滴油所谓的蛋炒饭,连一点下饭的菜都没有,满怀感激地端给高老爹吃饱了好去帮我卖大葱,吃饭时他告诉我,准备去马头卖大葱,虽然途中还要摆渡过一条河,路途相对近一些,也有十华里左右,但对于一个年近六旬背又驼的老人,挑着八十斤大葱走那么远的路,已经很是艰难了,即便如此,高老爹还是挑着我的大葱去马头集市去售卖,我眼瞅着他渐行渐远的身影,这才想起跟在他后面喊着:“高老爹!到了晌午就拿卖葱的钱给自己买点吃的哦”!高老爹也随声应答着,挑着八十斤大葱步履沉重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满脑子都在想,高老爹可能要累坏了,眼见中午收工了,还不见高老爹归来的身影,一直到了下午我正准备上工时,才见到高老爹拖着满身的疲惫,挑着两只空筐,里面还散落着几根被太阳晒蔫吧的葱叶,扁担上用小麻绳扣着两根油条,那是给他小孙子“三彪”专门从集市上带的当时是三分钱一根的当地人称“油鬼”,高老爹没顾得上喝一口水,不无遗憾地说,卖了,终于卖得了!可惜集市上卖葱的人太多,价格也上不去,最后只卖了6分钱一斤,八十斤大葱才卖了四元五毛钱,最后还有几斤一个食堂包圆了,就少卖几毛,除去过河摆渡二毛还剩四元三,边说边从腰间的小布袋里翻出卷在一起的皱巴巴的毛票子递给我,感动之余我问他吃过午饭了没有,他连声说,回家吃,回家吃,儿媳妇已经在家里为他准备了胡萝卜饭,时间已是下午近两点,也快上工了,高老爹还没吃午饭,饥肠辘辘地为我卖了半天大葱,可能连水都没有喝一口,真是有点于心不忍,那边上工的钟声已在村口催命似的响起,锅里也是一点剩饭都没有了,手里捏着这尚带着这位老人家的汗渍又来之不易的毛票子,充满感激之情的话语,一句也说不出来。
那一年,一个生产队的村民,春节前都在为销售大葱奔忙着,尽管用大葱换到手的钱是那么的微薄,但那年那月,或许这点葱钱可以换来家里过年的柴米油盐,或许能买些开春的肥料和种子,还有孩子们的学费、老人们看病的钱,总之,农户们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大家对此既无奈又无助,还有很多酸楚,只能东奔西跑的想方设法去卖大葱,缺少劳力的老弱病残家庭,只能让大葱烂掉,或埋进地下窖起来。
现在人可能不理解,那大葱又不值钱,费心费力去卖真是个得不偿失的事情,干嘛非得卖呢?要知道,我们当时十工分才三毛六分钱,知青属于低劳力,一天出满勤才六工分,一笔卖大葱的钱虽少的可怜,放在今天可能还不够一支雪糕的钱,但在当时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呢。
从那以后,队里再也没有种过大葱,八十斤大葱的钱也是我插队那年第一笔收入。当年勤劳朴实的高老爹帮我卖大葱却是恩重如山,我一直无以回报,可以说他是我们知青岁月里的遇到的一位贵人,如今他已经仙逝多年,但他那微驼的背挑着大葱远去的背影,却是永远定格在我记忆的相册里。
作者简介
陈亚林,市作协会员。喜欢文学和写作,爱好养花弄草、烹饪、旅游和游泳。著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沿河拾蚌》散文集。
▼▼▼
雪里蕻
浦楼酱油—老淮阴人舌尖上的鲜味
农场的小河
梧桐树下
水门桥两岸风景
那年除夕
澳门街头邂逅美女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
小家的故事,
百姓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