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秦书day165:人言为信,历史长河中“信”字的前世今生~
今天来讲一个“信”字。
提起“信”,与之有关的词语有很多,比如“信用”、“诚信”等,还比如“一诺千金”这样的成语也是说明了守信。自古及今,“信”可以说是贯穿着这个华夏历史。写这一篇,不为别的,只为梳理一遍“信”字流变。
一
“信”字,在金文中,一边是“人”,一边是“口”。后来,“人”字边不变,另一边“口”字变为了“舌”。再经小篆到秦隶、汉隶,“舌”一步步被隶定为了“言”,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我们试想一下,从最初的“人”、“口”到“人”、“舌”再到“人”、“言”,这演变的过程,似乎就在告诉我们,“信”与人说话有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就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并明确指出这是一个会意字,即会合“人”与“言”来表示“诚”的意思。因此,“信”字的本义即为“言语真实”的意思,老子《道德经》有言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语句。由此可知,“信”一开始指的就是言语真实。
“信誓旦旦”,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也可以说明这样问题。在古人看来,誓言,务必“恳恻款诚”(唐代注疏家孔颖达对“信”的解释)。“诚”在古汉语中也是“真实”的意思。《康熙字典》把“诚”归为如下几个义项:信也;敬也;纯也;无伪也,真实也。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诚”与“信”是一个同义词,即在“真实”义上相同。
在古人那里,不论是向天发誓,还是与人会盟,对待言辞始终是很严肃认真的。《周易》中有云:“修辞立其诚。”修饰人的言辞,最重要的是真实。后来,“诚信”二字逐渐融合为一个词语。在汉代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诚信的重视,便将“诚信”二字刻在了日常所见的印章之上,如图:
如今我们社会倡导诚信,最基础一点也是基于言语方面的。我们今天书面语中还流行着一个“讲信修睦”的成语,该成语源于《礼记▪礼运》篇,说的也正是讲修诚信与和睦。
同时,因为“信”有这一“言语真实”的含义,人与人之间交流,便引申出了“相信”、“信任”的意思。《字汇》里就说,“信”乃“不疑也”,这也道出了“信”就是不怀疑(对方)。《论语▪公冶长》篇有“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的话,此处的“信”亦是“相信”之意。在《史记▪商君列传》里,还有“徙木立信”的故事,这也是说要建立官府的信用。另外,民间还流传了『尾生抱柱,至死方休』的故事,故事里的尾生就是一位甘为誓守信约而死的人。如此种种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是非常看重诚信的。
二
古人将文字写于简牍与纸张之上,是为“书简”,我们今天的“书信”一词也正是来源于此。相比今天,古代的书信传递只能依靠驿传人员,那时的驿传人员便是“信使”。《字汇补▪人部》 里说道,“信”古谓使者。所以,我们在文言文中常看到类似 “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幣 ”与“宜急追信改书”的语句,在这些地方的“信”即为“使者”——传信之人。
周流四方,古人虽然没有像今天的身份证,但他们可以“刻木为信”,有一种“符契”的物件就可以彰显他们的智慧。这“符契”即为过往凭证。《墨子》里有记载,“ 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如果信符对不上的就不能通过,核验无误的即可通过,于是“信”字就可引申出“证实、应验”的意思。
类似“凭证”这样的东西,也不单单是简牍或木牍,也有金属类的。今天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这样的物件,鄂君启铜节即为代表。它是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过路的通行证,详细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等情况。
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一些佛教词汇慢慢地影响到了汉语词汇。原先的“信”字演化出了“信仰”、“信奉”之意,有时还可以借指佛教徒。比如《西游记》第八回:“ 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個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 又第四十八回:“众信摆列停当,一齐朝上叩头 。”因此,自佛教传入中原以后,“信徒”、“信众”等词汇渐渐在民间扎下了脚跟,直到今天这些词汇还在使用。
如此,我们可以想见,古人对于增强交流沟通的有效性所作的种种努力。古人有古人的办法,虽说不上特别先进,但绝对算得上精巧用心。
三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把“诚信”看得非常重,不仅在个人修身,还在于治理国家。孔子在谈到治国的道理时,特别强调了信的重要性,他认为无信不足以为政。他的学生子贡有一次向他问政。原文如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这里,孔子将“信”提升到了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视其为治国最重要的条件,“民无信不立”,失去老百姓的信任,则根本无法治国。前文提到的“徙木立信”,正是因为商鞅看到了官府之“信”的重要性。
儒家如此看重“信”,佛家亦如此。佛教认为诚信乃是修行解脱的具体体现。如佛经所言:“人有诚信之心,可自得度。”在道家经典中,也有多处讲到诚信,认为诚信是人的一种美德。现在流传的那些诚信故事,可以说是就是来自于古人那些日常诚信实践,比如曾参烹彘的故事,比如宰予昼寝的故事,还比如郑庄公隧而见母的故事。
然而,古人践行诚信并不是死板一块的,他们也有灵活性的一面。《论语》有云:“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说,所守的诚信如果符合道理,那么就应该去实行去兑现。这就是古人践行诚信灵活性的体现。当下,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诚信社会,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古人的那些点滴诚信记录,辩证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