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思||数形结合见覃思,以画辅学行更远

01

人类的儿童时期,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采用的是观察法。观察,必定依赖于形象,从形象中归纳,才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如同人类的儿童时期一样,认识事物的过程同样如此。所以《易-贲卦》有言“观乎人文,以察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文”,本就有纹理、现象的意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易》的象、数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类儿童时期的思维方式。观象识理,以理治人。古人的人文精神发端于此,而我要说,数学、乃至其他的自然科学也莫不是发端于此。正如瓦特从开水壶中识得蒸汽的力量,牛顿从掉落的苹果中认识到万有引力。至微见于至显,至简隐于至繁,如何观“文”,而起“化成”之功,这是圣人的学问,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则是如何将抽象而“枯燥”的数学,形象而灵动地浸润在学生的心头,这则是为人师的学问了。

02

读陈昱老师的《“数学画”教学行与思》一书,感慨于作者学理之精,眼光之宏,情怀之笃。学理之精表现于书目的编次。在首篇“数学画”概述中,严谨地解释“数学画”这一概念,从“数形结合”的思想、表征理论、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等理论中找到“数学画”存在的理论基础。接着再水到渠成地引入为何要学习“数学画”,和“数学画”教学的实施策略。有理论深度的同时,兼顾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

03

第二篇,作者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案例,展示其在“数学画”教学中的思与行。首先作者从学科知识点这一层面,将案例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进行编排,让人一目了然地认识到这些本是数学教学中教学难度颇大的知识点,原来可以用“数学画”来攻克。读后,也让读者反思,数学学科的其他知识点是否也可以用“数学画”攻克?该如何“攻克”?留白处更让人佩服作者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精熟。

04

当然,作者的精细并不止于此,为了论述“数学画”的可操作性。她又以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详细地说明了“概念课”、“问题解决课”、“计算课”、“练习课”、“复习课”可以如何上!书读至此,让初学者也可以略窥“数学画”的门径。而一份份语言朴素,思想深刻的反思又让人感受到,她对于教学的执着追求,对教研的严肃认真!

05

作者的眼光之宏,在于第三章“数学画”与创意课程中,通过论述“数学画”与手工,与绘本交叉碰撞,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追求创意的意识!可以说,作者不止想让数学只成为孩子们掌握的一门工具,她更想通过“数学画”延伸孩子们的思维,放飞学生们的想象,从而达到数学有趣味,有人文味!

06

以上从教学实践层面,看陈昱老师的《“数学画”教学行与思》一书,我自觉贫于学养,于精义领会不深,言不能尽意,只觉得是仰视,高而弥畏。然而独对于陈昱老师的情怀之笃,又觉得着实可亲。陈昱老师回顾了她教学生涯的三个阶段:教学主导、数学与儿童并重以及儿童为先。本书的字字句句,都带着强烈的反思意味,而反思的落脚处都在孩子、在学生!我想,“数学画”的思与行的历程就是一个为孩子、为学生思与行的过程!于是对学科知识求深,对教学实践求精!这背后的意志就在于对孩子的爱,师唯有德,才能致学高,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定了教师终身学习这一项。故而,读本书,一点浅见之余,还带着些自反的惭愧。

07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陈昱老师的《“数学画”教学行与思》,知于“数学画”一道还需勤学。从陈老师的行与思的轨迹中,我也似乎找到自己行与思的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