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为何德国都是核心战场?
德意志民族有着自己的一套政治文化传统,20 世纪初的德国处于传统与革新思想并存的时期,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与德国政治环境分离不开。
1908 年 10 月发生的“每日电讯报事件”正是这样的代表性事件。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英关系史中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不仅仅影响了德国与英国之间的关系,也极大地影响了德国的国内政治局势。
一、威廉二世统治的德国
1、威廉二世个人统治
1871 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拥有着独特的半封建官僚内阁政府。帝国皇帝拥有政治决策的权力,而在具体的政治决策过程中,官僚体制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决策高层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于威廉二世本人来说,皇帝拥有对于帝国至高无上的领导权,这种领导权体现在皇帝的绝对决策与大臣们的绝对执行、皇帝对于政府事务的绝对干涉以及皇帝对于帝国的绝对代表。但在实际情况中,这种理想主义的“个人统治”虽然对于帝国政治方向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必然借由具体的政治精英,尤其是首相来实施。
而首相对于德国政治政策的影响成为了决定皇帝“个人统治”成败的关键。也基于此,威廉二世“完全的个人统治”的意愿只是一个“有行动,没结果”的政治理想而已。
1900 年在威廉二世力主下通过的两个加强海军军备法案极大了损害了英德之间的关系,最终英德同盟谈判无疾而终。
这场谈判的结果让德国的外交决策让德国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外交孤立局面。一方面英法俄强大的陆军、海军实力让德国十分紧张,担心这最终会演变成为对德国的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德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行动就显得畏手畏脚,时刻注意三国同盟的态度。
2、德国的外交压力
威廉二世正苦恼于德国外交的孤立状态。此时德国的东方和西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军事压力。一方面,他对他的叔叔爱德华七世表示了极大的愤怒,指责爱德华七世推行的三国协约导致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孤立。
另一方面,青年土耳其党接管奥斯曼帝国的权力所导致的近东不确定局势以及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危机使威廉二世认为迫切需要一种英德和解以缓解德国的外交压力。
俾斯麦十八年前的担心不幸成为了现实,在个人统治给公众造成的皇帝大权在握、无所不能的假象里。威廉二世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言论对于帝国外交的损害。
他仍然将自己视为德国的绝对代表,即他本人的想法与做法才是德国国家意志的体现,民众甚至政府的一些行为并不能代表德国的国家意志。这种痴迷于个人统治的心态最终也给威廉二世的权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德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
1、德国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
威廉二世时期正是德国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样的时代使得很多德国人真诚地相信,德意志民族的技术、思想和勤劳将使德国上升为一个世界大国,并且愿意为此做出贡献。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在俾斯麦时期,民间的舆论场则是处于一种民众意见的聚集阶段,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中。
首相就很善于利用舆论来构建政治上的优势。在普法战争期间,为了刺激法国从而达到煽动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目的。对于威廉二世,舆论只是他实行“个人统治”、获取政治权威尤其是满足自尊心的工具。他并不在意舆论的滥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事实上在威廉二世统治的前期,这种“工具”屡试不爽。
以海军建设为例,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海军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由于海军的建设的急速发展,英德两国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2、狂热民族思想形成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代表着德意志民族终于完成了期盼已久的统一梦想。但是此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明显的过渡阶段。
一方面德国还正处于 19 世纪的传统之中,专制统治习以为常,民族意识大于国家意识;另一方面德国正逐步迈入现代化,工业经济的突飞猛进,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的加强都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而无论是哪种危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对于德意志帝国而言都将是致命的打击,那么对于德意志帝国而言,社会内部的整合的需求就要远远大于自由民主的呼声。议会民主制在德意志帝国缺乏一种必要的政治文化基础。这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大的关系。
德国的统一伴随着的是铁血的征服,由“铁与血”带来的统一与英法等国构建民族国家的方式并不相同。
普鲁士的传统以威权和军事化的暴力为特征,战场上形成的民族统一以及现代国家理念的缺失使德国成了一个无国家思想的大国。当时间步入 20 世纪,大众传媒的发展,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让德意志帝国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矛盾体中,逐步形成了 20 世纪初德国颇具特色的政治文化。
民族主义思想必然要通过民族大众的传播, 借由激励他们行动的情绪心态和感情, 从而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涨的民族主义与大众政治充分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大众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狂热与民族至上。
三、两次世界大战的交叉点
1、《凡尔赛条约》打击德国民族情绪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除了巨额赔款,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及金融公司资产均被没收。德国殖民地可能在战前对德国经济并不起决定作用,但是今日与往日不同,战后的德国特别是在经济如此低迷的情况下需要殖民地来获取原材料。
德国民众将对《凡尔赛条约》的愤怒转嫁到魏玛共和国的政府上,政府准备努力地展开外交工作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并改善德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防止殖民地问题被人们所遗忘,德国的殖民主义者在战后建立了许多殖民主义团体,其目的是想在德国人民心中树立一个牢固的意识,即不要忘记殖民地问题,并保持殖民地问题的紧迫感,最终目的是修正《凡尔赛条约》中殖民地问题的错误,并重新取得殖民地的统治权。
2、殖民地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选择权
结合着英国在 30年代战略的调整,为了全面解决欧洲问题以此来保证大英帝国的安全,英国开始考虑给予德国殖民地。纳粹政权上台时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德国。
当时的德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恢复期,希特勒制定出一系列的内政与外交计划。那么在希特勒的战略构想里英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消除《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最重要的是取得德国人民所需要的生存空间。希特勒认为当前适合德国人民的生存空间只能在东欧取得,海外的殖民地并不适合德国人移居。殖民主义的含义是在驱逐、灭绝或奴役当地居民之后取得适合于德意志人定居的领土。
这样的的土地只能在东欧取得;欧洲大陆以外适合欧洲人移居的土地在德国登上殖民舞台之前就已被别国抢光了。
法国在一战后与英国共同分享了一些“战利品”,因此,它对殖民地问题的看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英德殖民地问题的解决。德国将在欧洲与各国保持合作,以换取殖民地的归还。如果西方大国拒绝向德国提供经济援助,特别是殖民地原材料方面的经济援助,欧洲和平将受到严重影响。
结语:
德国国内民族主义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被点燃慢慢发展起来,多年的民族主义情绪流淌在德国人的血液里,一旦被外部环境点燃,会强烈的迸发出来。这种迸发的民族团结力量是非同小可的。德国殖民地问题始终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所在。
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不公平待遇点燃了德国民族主义情绪,欧洲之外的殖民地瓜分把德国甩在了一边更是让德国民主主义者仇恨。世界大战的战场只能在欧洲范围在缩小只能是从德国开始发生。
参考文献:
《20 世纪德国史》
《德意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