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涨姿势:“钟村”为啥叫钟村?这些典故钟村人不可不知
对于番禺人来说
“钟村”这一名词肯定耳熟能详
但你知道,为啥“钟村”叫钟村么
钟村街辖内的“谢村”、“诜敦”、“汉溪”、“胜石”各村
这些或典雅韵致或悦耳明快的村名
又是怎样来滴?
今天钟村小e话你知
钟村:钟姓人聚居而得名
据《番禺县镇村志》和《广州市地名志》记载,钟村是钟村镇内最大的自然村(含钟一、钟二、钟三、钟四4村)。开村年代无考,相传南宋时有钟、汤、屈、曾、余等姓聚居在白马庙、青树岗一带低丘,四周种竹护界,当时钟姓人较多,故取名为“钟山堡”,后简称钟村。“公社化”时,将村境划分为4个大队;建镇时,大队改为行政村。
清代时,钟村三面被河涌围绕,村人出入,必须摆渡。今尚留有“波澜社”、“莲塘社”、“沙田街”等地名,就可以想见当年地貌痕迹。水路可以出屏山,接陈村水道南下市桥;另一路出石壁、韦涌,接珠江西航道。
主要姓氏有:彭、卢、陈,另有黄、屈、简、李、元、区等。原来的钟氏已迁往沙头小罗塘,汤、曾、佘等姓亦相继他迁。
“
据史料记载,康公名保裔,骁勇善战。宋真宗咸平三年,辽兵入侵,保裔任高阳关主帅,危机时杀妻以示与城共存亡,激励将士,终寡不敌众,为国捐躯。后人感其忠烈,修庙祭祀,并每年在其出生日于村内巡游缅怀。
——《钟村镇志》
”
谢村:无谢姓 为谢恩
据《番禺县镇村志》和《广州市地名志》,谢村相传于南宋建村,旧称大福乡。村原在大岗(土名)以西一带,后因战乱迁移至今址。当时杨氏为大姓,据说有女是皇帝宠妃,深感娘家河涌水患,上奏皇帝赐建一桥(现仍有遗址),由于皇帝所“赐”(也有一说为南汉皇帝,但此说法与该村“南宋建村”有冲突),村人乃名之为“谢恩桥”,改村名为谢恩乡,后人省称为谢村,其实谢村无谢姓。美誉国内外的“谢姜王”为该村特产。
谢村古代,出过三位举人(张洪湘和马金荣、马凤仪兄弟),民初有博士一人(李泰初)。谢村杨姓后人,已不知去向;目前三大姓有:李、马、张、陈,据说是南宋时由南雄珠玑巷迁来的,祠堂保存较为丰富完善,以恩山公园附近的光大堂(襟湖李公祠)闻名。
2016年9月13日晚上,谢村在村里十三个点共摆下2276围酒席,近3万人欢聚乡里,共庆方帅诞。
汉溪:原名“旱塘尾”
据《番禺县镇村志》和《广州市地名志》,汉溪开村于宋代。距钟村约两里,原为钟村的一个坊,初名南浦。因地多丘陵又名旱塘尾(《广州市地名志》写“旱塘里”)。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简姓在此聚居,其后黄、刘、丁、梁等姓氏相继迁来汇集成村。因“旱”字为耕作所忌,故取其谐音“汉”,改名汉塘里。后以“汉溪”命名。抗战时为珠纵二支队根据地之一。“文革”时曾称红星大队。
街坊往往爱去长隆欢乐世界,汉溪村反而显得宁静安逸
胜石:旧时舟楫侧畔过
胜石未建村前,是片冲积的沙丘地。建国后20世纪70年代前期,钟村航道的主要水道仍经此而过。现在,航道已淤塞停用,公路发展,105国道、钟(村)韦(涌)公路在村边交汇。宋代,南海三山梁氏兄弟在附近河道捕鱼,就近栖息,以后其他姓氏亦来此聚居,发展为钟村的一个坊。“合作化”时为钟一大队胜石生产队。1976年,从钟一析出,为胜石大队,后来就变成今天的“胜石村”。
据了解,胜石村民过去以农、渔、捕鼠为主要收入,种植水稻、甘蔗、花生。妇女习惯穿蓝衫、黑裤,头扎红丝线,现已难觅旧痕。
2010年7月,番禺政府开始整治胜石河,疏通河道、清理岸边杂草、砌造一河两岸、河边植树栽花,胜石河变美丽了
诜敦:礼仪敦厚之邦
传说诜敦开村时,有布、莫、黄、叶、程、苏、区诸姓,定居于罗园,与钟村隔河相望,以捕鱼为生。今上述各姓已无后人,最早村名无从考证。
现存村名“诜敦”来源,据同治十年《番禺县志》记载:“承升祖遣命迁居于钟村北半里许,改名曰诜敦”。据说,孔子第50代孙因事南征,携子老僧,号禅林,卜居钟村。第54代孙孔思范,据孔思范携两个儿子克玉、克直“建造祠宇,以妥先灵”,即现在的“天南圣裔祠”。该村村民清一色姓孔,与石碁大龙村的孔子后裔同属孔子世家的岭南派,而且亲缘颇近。
2011年,来自本村及各地的孔氏后人共庆孔子诞辰2562周年,有近11000名孔氏后人和各方宾客赴宴。摆出酒席1100多桌,场面蔚为大观。
敲黑板,看完这些有趣的村名来源
钟村街坊记住了么
以后自己孩子问起来,要懂得回答啊
我大钟村,村村“有段古”!
【图文记者 王建毅】
部分内容整合自番禺乡下台相关文章、《钟村乡土文化溯源
【编辑 严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