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最后一日:浑身溃烂大夫都跑光,仅仅留下八字便撒手人寰
《王阳明大全集》中有记载,称曾国藩曾以“功不在禹下”这样的句子高度赞扬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除新风气的卓越贡献。梁启超也认为王阳明是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有很大的勋业。
而王阳明作为如此杰出的思想家,本该荣华富贵一生,直到生命终结。可事实却是,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当中,浑身溃烂,样貌可怖到将所有前来诊治的大夫都吓跑,最终只匆匆留下八个字便撒手人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阳明:年少有为,生而不凡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命格不凡的人生下来会“天有异象”,比如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就传说天上降下了巨大的雷暴,甚至隐隐有着真龙的形状,而直到后来朱元璋霸业大成,仍旧有人拿这件事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王阳明出生的的时候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也的确不凡。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他的父亲王华在科举考试中中了状元,步步高升,最高做到过南京的礼部尚书,这放在当时也绝对是身家显赫。
据传,与其他母亲怀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不同,王阳明的母亲整整怀孕14个月,才堪堪剩下了这个孩子。而根据王阳明的祖母称,在儿媳分娩之前,她曾做梦梦到菩萨,菩萨从云中款款而来,手中抱着个赤条条的孩子,此后没几天,王阳明便生了下来,当时其祖父为之取名为“王云”。
整个王家都将他视作最宝贵的孩子,可是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王阳明竟然一直到5岁都没有开口说话,只是整日读书写字,这不禁让大家都很心焦。
还是王阳明的祖父,根据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的说法,将孩子的名字改成了“王守仁”。说来也奇怪,自从他改了名字之后,便渐渐地开始开口说话,万分神奇。
自此之后,王阳明的人生就逐渐开始走上坡路。由于父亲做官,所以王家的家境相当优渥,自然就为王阳明提供了十分安逸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而他自己也非常争气,12岁入私塾读书,与先生学好四书五经的同时,也充分学习了各种兵法,希望能够在这乱世之中报效国家。
成绩斐然,明代心学之集大成者
努力并未白费,王阳明在弘治十二年的时候参加了礼部会试,随后便开启了他“开挂”一般的人生,平定江西民变引发的动乱、以“赤壁之战”为蓝本顺利解决洪都朱宸濠之乱、平定西南盗贼之乱等等,使得他在军事方面的贡献少有人及。
不过,此人最为人称道的其实还真不是他在平定安邦上的贡献,反而是他将陈献章、湛若水等人的思想融为一体,集大成推出的“阳明心学”,这套思想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在王阳明的眼中,孔孟思想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文字,绝对不能因为当时的封建思想就无条件地服从,要学会“知行合一”,绝对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分割开来,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实这个道理早就在《尚书》中出现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就是最直接的体现,而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在此基础上,再度将这个理论细节化,鼓励大家对“知行合一”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践行。
在后世对阳明心学的研究中,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念十分值得借鉴。首先就是对“身体力行”的强调,他鼓励青年人无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应该亲自尝试之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万不可因为其他人的看法就放弃自己的坚持。
其二是循序渐进,这一条比较针对教书育人的老师,他并不鼓励填鸭式教育,在王阳明看来,任何人的天赋都不同,而老师的职责就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将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第三是鼓励青年人拥有独立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教育一直都是“口口相传”的事业,即必须要有老师的教授和鼓励,才能让文明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但其实,在这个前提之下,人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则是立志、改过和责善,大概意思就是,人应当优先立志,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而后便为之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改正,而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方向出了问题,也要勇于为他人拨乱反正。
重病在床,生命最后一刻仍燃烧自己
由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内容便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仅十分聪慧、才学过人,同时也是个心怀天下的大思想家,他所传承下来的思想至今仍旧适用,同时也是很多人的为人准则。不过,这些思想能够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与当年王阳明坚持授课、广收门徒的努力,绝对无法分割开来。
自明世宗继位之后,王阳明的年岁已高,再加上他已经完全无心与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你争我夺,于是便干脆“转行”,从功名显赫的高官,摇身一变成了教书育人的先生,在家设下学堂,开课授业。
王阳明当时的名气还是极大的,所以当他回家教书的消息传开之后,来自各地的门徒险些把王家的门槛踏破,这让王阳明十分欣慰,可也让他的孩子家人感到十分无奈。
原来,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劳,王阳明到了晚年已经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发起病来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所以当时他的家人其实是反对他每天给学生们讲课的。
王阳明自己也清楚身体的变化,可他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求学,越来越多的人学有所成,将“知行合一”的想法延续下去,他自己也万分欣慰,于是便不顾大家的阻拦,拖着病体为大家讲课,直到一头栽倒下去为之。
史书上对王阳明死因的记载,仅仅是简单的“肺病”两个字,便未透露更多。可当时他的情况可谓十分严重,肺部不断分泌具有腐蚀性的黏液,到最后全身都发痒溃烂,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暂缓,甚至前来为他诊治的医生都被吓跑了。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守在王阳明床边的依旧是他的学生,而他在大限之前给他们留下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便是王阳明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小结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将王阳明视作“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显然是将之与孔孟放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不过如果我们纵观他这一生,也能够发现,他确实对得起如此之高的评价。
在那个思想未开化的古代,王阳明的思想可谓是极其超前,但是他却不顾与与社会大潮流的背道而驰,坚持宣扬这种破除封建迷信的思想心得,这就足够我们尊重。
参考资料:《王阳明大全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