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讲理
懂得道理,会讲道理,是孩子重要的成长标志,也是父母需要修炼的重要能力。 ——蓝玫手记
最近在小区遇到一对母子,听他们一番有趣的对话,颇有感触。
因为疫情管控,小区底商原本临街的蔬菜超市,把朝向小区里面的窗户打开了。窗台大概一米多高,住户们就都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购买蔬菜和一些基本的日用品。
那天我下楼排队买菜的时候遇到了这母子俩,男孩儿大概三、四岁的样子,脑袋还不及窗沿高。为了看到超市里面,男孩儿先是面向墙壁站在窗台下面,伸了伸手想扒住窗台,但没有成功。他于是向妈妈求助,央求妈妈把自己抱起来,被妈妈拒绝了。之后,他就开始搂着妈妈的腿打转,又被妈妈批评了,他只好乖乖地站在妈妈旁边开始“动口不动手”。
子:妈妈,给我买个玩具吧。
母:不行,不能买。
子:你就给我买一个吧,妈妈(嗲嗲地撒娇)
母:不能每天买。
子:就今天,说话算话!
母:买玩具还是买吃的,要是买了玩具就不能买吃的了。
子:行,不买吃的了。
母:要玩具还是要吃的?
子:要玩具!
母:那玩玩具不吃饭啦?
子:不吃饭!
母:真不吃?
子:真不吃!
母:我得吃饭,买玩具就没有钱买吃的了。
子:我不吃,我就要玩具!
母:今天买吃的明天再买玩具。
子:那你明天还有钱吗?
母:明天也没有。
子:我看你就是穷!
母:我就是穷,所以不买玩具。
子:你穷还买这么好看的鞋子,这么好看的衣服?!
母:我就是穷,就是因为买鞋子衣服把钱花完了。
子:那花完了我看见你还每天收那么多快递!
母:快走吧你…
子:那明天还下来吗……
整个过程,孩子没哭也没闹,一直试图和妈妈“说理”,但都被妈妈驳回了。即便如此,最后孩子还是满怀对下一次的期待乖乖跟妈妈回家了。
我们来看这个案例中的问题:
妈妈面对孩子提出买玩具的请求,本应直接回复“今天不能买”,她却选择了以“不能每天买”回答,以致于给了孩子“就今天买明天不买了”的反驳机会,让自己失去了主动权;
之后她又提出了“吃饭还是买玩具”两个选项,但这两者之间并无关联性,更不是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所以孩子选择了“买玩具”之后,妈妈再次陷入被动;
当妈妈只好用“我要吃饭,买玩具就不能买吃的”强硬拒绝后,聪明的孩子立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你要吃饭所以不买玩具买吃的,那我不吃饭所以就可以买玩具”,显然,孩子在努力主张和母亲平等的权利;
“节节败退”的妈妈又提出缓兵之计,即“今天买吃的明天买玩具”后,再次被孩子抓住了漏洞追问“那你明天有钱吗”,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真是绝了!因为妈妈之前说“买玩具就没钱买吃的了”,所以孩子提出“那你明天有钱吗”的担心和质疑也是顺理成章的;
妈妈给出的“明天也没有(钱)”的答案,其实也彻底暴露了自己对孩子的“敷衍”,失望中的孩子于是忍不住用“我看你就是穷”表达了不满,想必平时妈妈也是经常用这样的话来搪塞孩子的;
妈妈这个时候似乎已经完全站到了和孩子对立的一面,完全是在为了拒绝而拒绝,她迅速回了孩子一句“我就是穷”,言外之意就是“所以不能给你买玩具”;
孩子自然秒懂了妈妈这句话,为了达成买玩具的目的,孩子于是立刻选择用“你穷还买这么好看的衣服和鞋子”来弥补前面一句回答留下的漏洞,同时还带上了几分略带讨好的语气,真是“满满的求生欲”;
可是,妈妈仍然顺着“穷和买”之间的关系推理出“就是因为买了这些所以钱花完了”的时候,孩子立刻又找出了新的“证据”来反驳,说妈妈“那我还看到你每天都收到快递”,意思就是你还有钱,不然怎么还买快递,一句话让妈妈哑口无言了,匆匆“收兵”了。
这番较量,虽然孩子买玩具的目的最终并没有达成,但我真心觉得他“虽败犹荣”;而母亲,不过是取得了表面上的“虚假胜利”而已。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目标很明确,逻辑也基本清晰。而相比之下,妈妈的强硬拒绝和牵强借口,反倒明显地让自己一步步陷入被动,最终只能以强权来试图压制对方。
这也的确印证了洪明老师留言中说的那句话:“我们有部分家长不讲理,更多家长有理讲不好!”
我觉得对父母来说,回复孩子提出的需求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当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父母不宜直接拒绝,要引导孩子做具体表述,说出更详细充足的理由。
比如孩子提出要一个“玩具”,“玩具”只是一个笼统的上位概念,父母接下来的问题应该要引导孩子进入具体的思考和表述:
你想要的是一个什么玩具:叫什么名、什么样子、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有哪些功能、怎么玩;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玩具的:看到过别人玩还是听到过别人说,是故事书里写到过还是动画片里演到过?
为什么想要这个玩具:好玩、好看、好听、可以……
家里是否有了同类或相似的:同样好玩、同样好看、同样可以……(如果有就问为什么还要这个。)
这个玩具有哪些不同版本,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哪里,你想要哪个版本?为什么选择这个版本?
这个追问过程,是帮助孩子慎重地做出选择并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二,对孩子提出的需求,要制定规则并创造延迟满足的机会,这比用一个“穷”来回复孩子更有价值。
首先明确向孩子表示:因为不是提前说好的,在出门前没有做准备,没带买玩具的钱,所以现在不能买。
“没带买玩具的钱”和案例里妈妈回答的“没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答案。“没钱”的回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和失望,容易由此产生逆反并试图找出反驳这个理由的更多理由。但如果回答“没带买玩具的钱”,会让孩子意识到买东西是需要提前计划的。父母要注意的是这里也不能直接答应下次再买,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假如孩子下次提出了一个超出家庭购买能力或者没有价值的东西的要求,父母一旦拒绝就是失信于孩子了。
其次要和孩子共同策划:孩子固定时间内购买玩具的预算是多少?想要的这款玩具需要多少钱?是否超出了预算,如果超出了当月预算,能否做到连续一段时间不买其他玩具来积累够购买这个玩具的钱?
这样引导孩子把购买玩具这件事变成一项有计划、有步骤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
第三,对孩子提出需求的行为背后,要思考有没有隐藏着其他真实需求?
相比玩具,孩子更需要游戏。很多时候孩子想要的其实并不是玩具,有可能是需要有父母或同伴陪伴的游戏过程。“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学习和周围的事物建立各种联系并获得身心发展,获得认知、思维等能力的提升。而教育的责任,是顺应天性并将其引导到我们希望的方向上来。所以对孩子来说,有父母专注陪伴或和同伴互动的游戏过程所带来的成长,是任何玩具都比不上的幸福体验。
而对一些能对孩子成长起到切实帮助的比如益智类玩具等等,父母要结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兴趣、特长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考虑根据家庭具体情况酌情满足,以实现助力孩子成长的目标。
第四、父母在和孩子的对话过程中,要尽量给与正面回应并注意语言逻辑性。
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积极正面给予回应。态度要真诚,理由要真实,不要形成搪塞孩子的习惯导致失信于孩子。即便是真的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暂时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也要尽量以尊重的态度进行沟通,以分解目标方式合理规划,尽量给孩子留一份希望,留一个努力可达的机会。
总之,和孩子对话,一定要有逻辑。懂得道理,会讲道理,既是孩子重要的成长标志,也是父母需要修炼的重要能力,父母应该珍惜并谨慎对待每一个可以和孩子“讲理”的机会。
后记:
仅仅隔了一天,我再次神奇地遇见了这母子俩。
我下楼去大门口取快递,返回的时候发现走在我前面的正是这对母子。他们也刚取完快递回来,妈妈走在前面,孩子跟在妈妈身后,手里拿着已经拆开了的快递盒。孩子仍然不停地“碎碎念”,话题内容仍然是“买玩具”。
子:“妈妈,又是只有你的快递,你就给我买一个**(我没听过)吧。”
母:“不买。”
子:“你就给我买一个玩具吧,别的也行。”
母:“不行,我没钱。”
子:“你下次买快递的时候,给我买一个吧。”
母:“不买。”
我忍不住接过话和孩子聊了两句:“乖乖,又遇到这个小可爱了,妈妈还是没给买玩具?”
男孩儿:“是。”
我:“妈妈不给买的理由是什么呢?”
男孩儿:“她就没有理由,我看她就是穷。”
孩子最后这句话,是冲着妈妈提高了音调说出来的,声音里有明显的不满。
妈妈显然也听出来了,于是回头笑呵呵地来了一句:“就是啊,我就是穷!”
即便是带了这样的情绪,当妈妈让他和我道别的时候,他依然迅速降下音调调整好自己,奶声奶气地跟我说了声“阿姨再见”。
孩子是成人的老师,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