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脉书》与《汉志》“医经”逻辑结构
出土《脉书》与《汉志》“医经”逻辑结构
出土《脉书》有上经、下经之分,所谓《上经》者言“气之通天”,如“呼吸通天”“五色通天”“五脏通天”“五行通天”等,重在描述生理常态;《下经》者言“病之变化”,重在描述病理变化。
出土《脉书》为《汉志》“医经”之前身。《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参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对蔡桓公病症的总结:“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韩非子·喻老》作“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韩非子·喻老》作“火齐”)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以及天回医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相死脉者, 足手之阴。病不表,不[可以镵]石。病不裹〈里〉,不可以每〈毒〉药。不表不[里者],死。(简707) ”等文献记载,可以发现,在李柱国校方技之前的医疗实践时,不同的病位,对应不同的治法:
其中病在“血脉、经落(络)”,为阳,为表,治以针石与汤熨(火);病在“肠胃”为阴、为里,治以“酒醪(火齐)、毒药”;病在“骨髓”(不表不里?),不治。将以病位对应的治法,制表如下:
病位对应治法表
病位 |
表里属性 |
阴阳属性 |
治法 |
血脉(肌肤) |
表 |
阳 |
针石 |
腠理 |
表 |
阳 |
汤熨(火) |
肠胃 |
里 |
阴 |
酒醪(火齐)、毒药 |
骨髓 |
不表不里? |
不治 |
病在“血脉、经落(络)、肠胃”可治,为生;病在“骨髓”不可治,为“死”。此与《医经<小序>》“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相对应;而“酒醪(火齐)、毒药”,亦对应“百药齐和”。
综述以上内容,将出土《脉书》与《汉志》“医经”逻辑结构,制图如下:
图中所示:“百药齐和”若是如《和齐汤法》般的成方制剂,那成方制剂,当隶属于“经脉医学”。那么似乎说明:汤液(经方)医学并没有独立于经脉医学之外。
但“医经”七家,却未包含成方制剂类的文献。此制剂类的文献(《汤液经法》)反而被放在了“经方”中。这个“奇怪”的现象,目前还不知应如何合理的解释。望有志同仁,一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