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国的钱币之旅及思考

对中国的钱币藏家和研究者来说,加拿大一直是个冷门。作为世界发达国家,加拿大的货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经历过动荡,也享受过繁荣。在参观过加拿大银行博物馆和皇家加拿大造币厂后,对钱币博物馆的建设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图1 加拿大银行博物馆正门

加拿大银行博物馆(Bank of Canada Museum)坐落于首都渥太华的市中心,毗邻加拿大银行,展厅面积不大。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观众还可以预约讲解员。电话预约后,我按约定时间来到了博物馆。

加拿大银行博物馆是收藏展示加拿大钱币的最大的博物馆。走进展厅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最先出现的一定是加拿大的历史货币,就像中国的大部分博物馆那样,从自己最早的历史开始叙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最先看到的是债券、支票和存钱罐。在加拿大银行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经济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它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人们却很少有进一步的思考。在这里,我们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

加拿大银行博物馆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出加拿大的历史货币,而是将货币与经济结合,向观众解释货币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的。陈列的第一部分主题是货币的概念,从债券到存钱罐再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期面值差异悬殊的纸币,用这种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作为展览开启的引子。

第二部分是加拿大的经济史,从早期的毛皮贸易到加拿大银行成立,从一战后的大萧条到80年代的通货膨胀,再到加拿大银行现任总裁,历史上使用过的代用币、流通北美的西班牙银元、加拿大第一张纸币穿插其中。当欧洲人初次来到北美时,当地的原住民以河狸皮作为交换媒介,他们对欧洲人带来的金属铸币也兴趣寥寥,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堆无用的金属而已。原住民感兴趣的是欧洲人衣服上的装饰和他们带来的武器,于是形态各异的交换媒介便应运而生,像河狸形的银质配饰、宪兵的月牙形金属牌等。这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用纸牌充当的临时货币,也有加拿大第一张正式纸币——蒙特利尔银行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从911废墟中找到的整整5刀50加元纸币,据讲解员介绍,这些纸币受到外力挤压,已经无法分开。这个展品意在说明加拿大与美国紧密的经济关系。

2  形态各异的物品充当交换媒介

图3  911废墟中的加拿大纸币

第三部分是世界各国的货币。这里陈列着世界各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各种铸币和纸币,也包括很多中国钱币,先秦的空首布、齐刀、大观通宝、咸丰元宝、大清银币和银锭。

旁边的巨大展柜是关于货币的价值展示。历史上有很多种器物或工具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货币的职能,其中就包括加拿大原住民的wampum。这是一种用贝壳做成的装饰带。当欧洲商人来到北美大陆时,wampum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接受。当然,制作一条带子是非常耗时的(据估计,制作5000个wampum需要119天)。

4 中国的刀币、布币和方孔圆钱

图5 wampum制成的带子

第四部分才是加拿大的钱币。博物馆并没有将加拿大的所有钱币都展示出来,只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包括加拿大的第一枚银主币——1911年一元样币、1935年法语版500加元纸币和1988年版1000加元纸币。1992年,加拿大银行发行了1000加元纸币,它从诞生那天起就争议不断,不仅是因为最初的设计稿背面是松鸡(绰号“笨鸡”)而不得不更改图案,更因其巨大的面额而成为洗钱利器。不少加拿大人都没见过这种纸币。2000年,加拿大银行下令停止流通1000加元纸币。

图6 1988年版1000加元

图7 1935年法语版500加元

加拿大银行发行的所有纸币

皇家加拿大造币厂(Royal Canadian Mint)成立于1908年,位于首都渥太华,1970年另设温尼伯格分厂,负责流通硬币的生产,渥太华分厂的业务逐渐转向贵金属投资币和收藏币。渥太华分厂坐落于国家美术馆旁边,参观者支付8加元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造币厂的工作间,全程禁止拍照和录音。在橱窗里展示有2007年的100公斤金币的石膏模,这种规格的金币一共生产了5枚,其中收藏于德国的博德博物馆的一枚在2017年被盗。

皇家加拿大造币厂渥太华分厂(图源https://www.thestar.com/news/canada

加拿大造币厂为多个国家和地区铸造流通硬币,包括古巴、巴巴多斯、马来西亚、香港(回归前)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缺乏铸币的原材料,但是有些国家是例外,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造币厂也为澳大利亚生产流通硬币,但并不是因为澳大利亚资源匮乏。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并且和加拿大造币厂一样,澳大利亚造币厂也承接外国订单,从某种程度上说,二者是竞争关系。但有时澳大利亚造币厂为追求利润往往优先生产外国订单,导致无法完成本国硬币的生产任务,只好委托加拿大造币厂善后。

英国钱币上君主头像的方向是有规律的,即相邻两代的方向相反,隔代方向相同。按这个规律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头像应朝右,但2012年加拿大造币厂为纪念女王登基60周年制作的20加元银币和50加元金币上,女王的头像却是朝左的。据工作人员介绍,更换头像方向是根据女王的命令。只要女王愿意,可以更改头像方向。

10 20元银币和50元金币的头像是朝左的

在参观结束后,我认为有一些值得中国博物馆思考和改进之处。

1.经营管理模式。中国博物馆的经营管理通常是由“三部一室”负责,“三部”即保管部、陈列部、宣教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种从苏联照搬过来的博物馆模式缺点是明显的,它割裂了业务工作之间的联系,跨部门协调难度较大,容易扯皮或推诿,严重制约业务水平。而国外的博物馆大多是策展人(curator)负责制,即从展览策划到文物遴选,再到陈列设计,全部由一个人主要负责。策展人拥有专业的教育背景,能深刻理解展览想要表达的内容,策划的展览才会吸引观众。当然,策展人制度也有弊端,即策展人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展览的水平,但无论怎样,当前中国博物馆的管理制度都亟待改善。

2. 社会教育功能。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点之一,人们参观博物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学习。中国博物馆的社教职能部门都多少带有一些居高临下,灌输说教的特色。他们策划的展览往往僵化呆板,枯燥无味。中国既有专门的钱币博物馆,也有包含历代钱币陈列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但这些钱币展览往往千篇一律,只是简单地罗列出钱币,鲜有更深一步的说明,观众参观后没有受到教益,甚至连印象都没有留下。钱币是人们日常生活最直接的参与者,涉及考古、历史、经济、政治、军事、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钱币是如何参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的,货币和经济是如何互相影响的,中国的货币在世界货币史上有怎样的地位?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策划展览的切入点。外国的钱币博物馆(或货币博物馆)除了展示钱币,通常还关联其他的知识,也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互动,这些都是中国博物馆需要学习的。

3. 讲解员。与之前独自参观博物馆不同,这次的两个馆均有讲解员全程讲解。讲解员都是加拿大银行和造币厂的员工,他们的讲解幽默风趣,内容丰富,并随时与观众沟通互动,观众的注意力全程都在展览上而不会分心走神。不但如此,每个讲解员的风格都不尽相同,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加拿大银行博物馆为我做讲解的讲解员对伪钞颇有研究,他在讲解过程中着重讲到了他对加拿大钞票防伪技术的看法,例如,上一版钞票在发行前,银行领导层认为防伪技术已经非常完善了,但很快市面上就出现了伪钞,加拿大银行不得不紧急修改防伪技术,发行第二版。中国博物馆的讲解员绝大部分只是照本宣科的背稿子,如果他们是观众的话,听着连语调都不变的大贯口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无聊。此外,中国博物馆的员工大多没有正式编制,待遇相对于正式馆员低很多,客观上限制了讲解员的事业发展。我国博物馆应提高讲解员的薪资待遇,不拘一格降人才,并让他们参与博物馆的日常工作,而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二等公民。

4. 外国钱币。我参观过的所有外国的钱币/货币博物馆,除了陈列本国的钱币以外,都留出了相当大的空间给外国钱币。加拿大银行博物馆的外国钱币比例占到了50%,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博物馆也有非常系统的外国钱币收藏与研究。中国的博物馆,除上海博物馆展示有施加幹和杜维善、谭端言夫妇捐赠的外国钱币之外,没有一家系统收藏展示外国钱币,更不用说研究了。说到底,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陈旧思想。即使是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的钱币,在学术界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没有一家博物馆系统收藏这些和中国一衣带水、文化相近的国家地区的钱币。系统地整理、研究、展示外国钱币,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开学术交流,是中国博物馆和钱币研究的当务之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