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陷胸汤(热实结胸,痛往下走)
大陷胸汤
【原文】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七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减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说明】此乃峻方,用时务求辩证准确
【作者】 张仲景
【出自】 《伤寒》
【伤寒】
1、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燥烦,心中懊恼,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2、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大陷胸汤主之。
3、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4、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5、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用法】
1、先喝一碗,如果喝一碗没有上吐下泻再喝,一般来说差不多隔六小时,如果又吐又泻就不用再喝了。临床上泻比吐多,而且泻是从大便中排。
【剂量】
1、倪海厦:大黄三钱,芒硝五钱,甘遂五分生用,五分剂量差不多是小塑料勺一勺。
2、如果「结」得很厉害的时候甘遂要加重,有时候加到二勺三勺,平常大部份二勺就到了,很少用到三勺。
【组成】
芒硝 大黄 甘遂
【时机】
1、心下很强硬很痛,一路直的痛到关元。
2、当决定要用大陷胸汤的时候,要快,趁病人还有体力承担药的时候用,所以用峻剂的时候,要趁病人元气还在的时候赶快用。
【应用】
1、肺里化脓疡的时候也可以用;
2、即使被西医诊断为肺癌,如有热实,都可以用;
3、小孩脑膜炎重症时都可以,只要病人痰不断出来,呼吸短,脉数,身烫,都可以用,剂量少一点按比例即可。
4、还有一种也是结胸证,少年的时候喜欢打架,打到胃地方瘀血,或胃出血渗到淋巴系统,曰久后变成硬块,里面的血管和淋巴纠在一起,胃被挤压得很小,査病人的胃里面没有胃癌,但是胃的地方硬硬的,也是用「大陷胸汤」
5、小儿麻痹发壮热的时候都是大陷胸汤证,壮热来的时候,整个水痰热积在肺上面的时候,结果脑神经烧坏掉了,这都是大陷胸汤证
6、曹颖甫屡用此方治胸膈有湿痰,肠胃有热结之证,上下双解,辄收奇效。见案例:大陷胸汤证其一(胸膈痰涎)
7、龟背以病儿中指中节为尺寸量之,于第三椎骨节两傍各寸半,第七椎两傍各寸半,灸数十口。或取龟尿涂曲骨上亦可。龟胸,于肩上按摩彻灸,小儿尤可。 隔五、七日,以大陷胸丸下之,小儿用紫园灭毒丸下之亦可。
8、(1)都是心下硬痛。大陷胸汤是一路直的痛到关元,而大陷胸丸的痛是往上走的,所以要用丸剂将痛推下去。
(2)如果病人有壮热,像乳瘫、肺癌到末期的时候,肺里面长东西,有壮热的时候用大陷胸汤,无太热的时候用大陷胸丸。
(3)凡结胸有热者,用大陷胸汤下之;其无热者,宜用大陷胸丸下之。
9、(1)太阳结胸因热入,硬满而痛为有形,故大陷胸汤下之。太阳表热未除,而反下之,热邪与寒水相结,成热实结胸。
(2)阳明结胸因寒塞,硬满不痛为无形,故瓜蒂散吐之。
(3)太阴结胸:太阴腹满时痛,而反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三物小白散。
【比较】
1、比大陷胸丸强;
2、小陷胸汤按之则痛,不按不痛;
3、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的区别:如果结胸在心下的疼向下走,不按都痛,是大陷胸汤,其中的芒硝也可以攻癌症的坚;心下的疼如果是向上走的,大陷胸丸;
4、胸胁苦满包含只是右肋骨痛,还是以柴胡为主;
5、大陷胸汤用在热实结胸(苔黄);十枣汤用于水结胸(一躺下去就咳,但坐不得卧);结在肠中,用大承气汤。十枣汤是去水饮;大陷胸汤是去痰饮。
6、若论用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之区别,和抵当汤与抵当丸之意略同。若有外邪所致或实热所致,—时所成之剧证,则以汤攻之,兼行解热之法。
7、虚与实:
(1)心下痞软:心下、从剑突下至脐上之间,按之濡弱空而无物,若按之腹底,则郁闷不可奈。如果心胸烦躁,此为虚烦。方如栀子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2)若按之必硬,或痛者,皆实邪致烦,其治法或柴胡辈,或调胃承气汤;其剧者,大陷胸汤,或泻心辈;大率实邪在胁下、心下者,以其实证表现为依据。
8、心中疼热:
(1)栀子豉汤: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仅为心中疼热,邪气郁结,而无水气,且无虚寒之候。
(2)大陷胸汤:结胸,心中懊侬。
(3)厥阴症:心中疼热,饥不欲食,四肢厥逆。
9、曹颖甫曰:凡胸胁之病多系柴胡证,《伤寒·太阳篇》中累出,盖胸中属上焦,胁下则由中焦而达下焦,为下焦水道所从出,故胁下水道淤塞即病悬饮内痛,而为十枣汤证。胸中水痰阻滞,上湿而下燥不和,则为大陷胸汤证。若胸中但有微薄水气,则宜小柴胡汤以汗之。胁下水气既除,转生燥热,则宜大柴胡汤以下之,可以观其通矣。
10、比较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大陷胸汤。
(1)十枣汤病位在胸腔,甘遂半夏汤在胁下。
(2)十枣汤证以引痛为主,而甘遂半夏汤证以心下坚满为主。
(3)十枣汤是去水饮;大陷胸汤是去痰饮。
11、 都有口燥渴、潮热、便秘好几天:
(1)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天枢穴压痛(两侧),是大便堵塞。
(2)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心下到小腹(中间)痛、不能碰,是痰、水、热堵塞,同时又有便秘。
【名家论述】
1、大陷胸汤《伤寒笔记》(倪海厦)
中风发热才会脉浮则为风,数则为热,热跑到血里面,脉就会数了,脉跳得很数的时候,就代表热在血里面,还有一种是微细数,代表血里面的津液没了,血里面的水不够了,血很热就会有虚的热,表未解也,应该是攻表才对,医反下之,一攻下的时候,病人的血往下走,身体上的血就虚掉了,结果表阳就下陷了,动数变迟,脉就变慢了,这水正常应该是透发出去,结果这水没有发透,流回来了,流回到胸腔里面来,入内了,这水往里面跑的时候,变成了客气动膈,水在皮肤表面叫做水,进入身体里面就是成为湿了,膈内拒痛,就是膈上面,湿在胸膈横膈的地方,里面还有痰,痰相湿和水整个梗在胸隔的地方,硬邦邦的,硬块吐不出来,整个结在这地方,病人短气烦躁,就是因为人呼吸的时候,横膈要下降,胸膈梗到了,又降不下来,因为梗到了,一吸气就要吐出来,就变成短气,病人烦躁,阳没有办法下降,阳在上面当然会烦躁,心中懊恼,就是胃里面很难过,胃中空虚因为被误下了,肠胃里面空了,所以误下才会有结胸,平常不会的;若不结胸,为什么没有结胸?就是病人上焦没有湿热,没有湿痰,湿痰很盛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看病人的舌头很湿,就桂枝汤加白朮、茯苓;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胸里面没有湿热,水一进来就只是水,因为被胃蒸掉了,阳气往上跑了。因为被攻下了,胃虚掉了,只有头有汗,就是津液伤到了,因为一攻下的时候,肠胃的津液也跟着出去了,这时候津液伤到的话,津液只剩下一点点,头上只剩一点点阳,所以只有头上有一点点汗,其它身上都没有汗,因为津液不够了,被攻下了,那小便当然不利了,身必发黄,因为人本身津液伤到不足了,这黄就是透过皮肤看到血的颜色。
大陷胸汤比大陷胸丸更少了,大黄四钱,芒硝二钱,甘遂五分生用,如果结胸的很厉害就要加重,平时大部分二勺就够了,很少用到三勺,像西医讲的急性肺扩张,肺突然膨胀起来,或是肠梗到,麻痹性的肠梗阻,都是中医讲的大陷胸汤,所以是热实结胸,梗在上焦;如是热实结在肠中,就是大承气汤证;大陷胸汤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下到少腹的关元附近;大陷胸丸的痞硬而痛是从心下往上走,所以是丸剂,不然药走的太快,一下子就跑到下焦去了。
用六碗水先煮大黄,煮成二碗,大黄的渣去掉纳芒硝滚一二下就好了,再拿甘遂粉剂倒进去,甘遂生用,先喝一碗,如果没有上吐下泻再喝,一般隔六个小时,如果又吐又泻就不用再喝了;如果光吃大黄芒硝,一下子就里急后重,甘遂下去,到胃里就不走了,药往上走,等你感觉药力往下走,打出来的全部是痰没有大便,因为肺和大肠是表里,甘遂把痰全部从大肠排出,而不是从肺里出来,痰渗入隔膜,再进入三焦,再渗入大肠出来,渗出来的。药力大约持续三个小时,像水龙头打开一样泻出来,精神变好,很舒服。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小儿急惊风,胸满心下石鞕,心下就是胃的地方硬硬的,咽喉痰潮,痰潮壅塞,直视惊挛,像脑膜炎眼睛都瞪直了,胸动如奔马者,呼吸就很痛很快。
「古方便览」曰:胸高起,或背曲成痀瘘之状,或腹内陷下濡而牵引及背,脚细软羸瘦而不能步行,手臂不遂者,皆治之。过去陷胸汤临床上看的时候,包括小儿麻痹发壮热的时候都是大陷胸汤证,壮热来的时候,整个水痰热积在肺上面的时候,结果脑神经烧坏掉了,这都是大陷胸汤证。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热实结胸」之主药,其它凡胸痛剧者,尤有特效。凡医者临死地,不可无此手段。又因留饮而肩背凝痛者,有速效。小儿患「龟背」等,亦有用此方者;小孩背弯起来,其实里面都是痰,全部梗在那地方,有时候梗在胸口,有时候绷起来一块,其轻者,宜用「大陷胸丸」。又小儿将成「鸡胸」时,宜及早用此方,以收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