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眼大如天”——就诗论诗,王阳明和张宗昌,后者更讨喜
“若有人眼大如天”出自《蔽月山房》,是王阳明十二岁时的一首诗歌作品。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山近一些,月亮远一些,所以我们觉得月亮小,山比月亮大。
如果有人的眼眶比天还大,应该看到山虽然高大,但是还是月亮更大。
因为是王阳明作品,所以常年被代入哲学思考,神童思想。
一般认为:
儿童竟有如此意识,令人景仰,更为以后的思考呼应,其中“山高月更阔”更表示虽有想法,却知现实,山于月是小,但于我却很高大,与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有预见。
其实要认真来看,这首诗相当一般,甚至可以说不入流。王阳明是伟大的思想家,并不代表他小时候就不写歪诗——就好像现在人五人六的人前显贵,读小学的时候高唱“某某某的头,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一样。
任何顺口溜,如果带了偏见(好的)去看,都可以发现那里面的道理来。你说一颗头,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的比喻是不是比王阳明的这首作品更加生动啊?
当然《蔽月山房》本身是解释了一定道理,显示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有高出山月的思想看法——但是这种看法,谁没有过呢?
我不觉得这首作品有什么高妙的地方,论诗歌节奏感和趣味奇思妙想,甚至不如张宗昌的《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这份诙谐和奇特假设,更加有意思。
《蔽月山房》不过占了文言文的便宜,其实想法和张大将军差不多,甚至没有这份诙谐感。这种山大月、月大山、人眼大过天的想法,其实很有些小孩子故作高论的意思,不如张将军的打油诗浑然天成。
当然,这类作品要看年龄层次。一个十二岁的小孩能有这种想法并当真以为自己是在写诗,是正常的,而张将军作为成年人写出这种特色的诗,就只能归入打油诗了。
不要因为是王阳明作品,就认为是首好诗,也不要因为是十二岁作品,就认为他人杰诗灵。
看看七岁骆宾王的《咏鹅》,即使比童稚,艺术感也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更遑论文字美感。
王阳明是心学大家,是哲学家、文学家,于诗方面,和前辈先贤无法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