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马拉松悲剧,可解三国子午谷之谜:诸葛亮拒绝魏延是相似道理
甘肃白银市景泰县发生的马拉松悲剧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场“五月夏季冻死人”的极端现象。缺乏装备和隐蔽所的运动员,在野外被风吹雨淋导致身体失温,即使是全国最强选手都难以战胜大自然的无情。
可以说,暴雨是人类野外行军时的大敌。借此,笔者正好可以重新解读三国史的一个争论:为何诸葛亮拒绝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答案就是暴雨
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前,蜀汉大将魏延提出计策:派一万人从汉中出发,包括五千奇袭部队和五千运粮部队,从子午谷小路穿越秦岭,直接偷袭长安。但是,魏延的这个妙计被诸葛亮拒绝了。
千百年来,很多人都在为魏延抱不平,他们认为诸葛亮如果采纳魏延的计策,那么蜀汉的北伐很可能就会成功。
支持诸葛亮的人也有不少,但分析的角度多是从军事和政治角度展开,比如认为魏延很难轻松占领长安等等。很少有人去从地理气候角度分析“子午谷奇谋”的问题。
其实,我们从秦岭地区的气候环境就能看出一些原因。子午谷和骆谷、斜谷、箕谷等秦岭通道不同,不仅路线更长更曲折,而且很长一段路线是沿着秦岭南侧山腰,东西向行进的。如此一来,从子午谷行军就会面临复杂的气候状况,特别是突发的暴雨。
子午谷极易遭遇极端气候
我们知道,秦岭山地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南方暖湿空气在此受到阻挡,因此南北气候差别很大。不仅如此,由于秦岭南侧从山脚到山坡,海拔高度出现急升,南方暖湿空气在山坡地区会形成大量降水。
所以,秦岭南侧山地的年降水量(可能在1000-1500毫米),要远远高于南边的汉中盆地(大约在700-900毫米)。不幸的是,子午谷通道的大部分路线,都是从这些多雨的山地间通过。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中原,选择在少雨的春季(3-4月)。但是,位于山间的子午道,在春季可不是“少雨”这么单纯。在这个季节里,秦岭南侧山地气候多变,极易出现突发的极端气象,就像是甘肃马拉松在5月中旬遭遇的情况一样。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魏延率军在子午道行军,由于路线较长,遭遇阻击和伏击的风险很大。一旦军队长时间停留在子午谷内,只要突发暴雨,这支军队就凶多吉少。春季虽然少雨,但是只要下雨,气温就会很冷,士兵缺乏御寒装备和避雨场所,就会出现甘肃马拉松那样“人体失温”现象。我们现代人遇到这种情况都很头疼,更不用说古代人了。
被暴雨击垮的大军
事实上,魏延在子午谷可能遭遇的困境,在历史上就有现成例子。
就在两年后的公元230年,魏军大举进攻汉中。其中,司马懿一军走祁山道,曹真一军走斜谷道,张郃所领一军走的就是子午道。结果,魏军被蜀汉军队堵在秦岭的几条山谷内,同时遇上了长达30多天的大雨。由于暴雨造成大量兵士饥寒而亡,十几万魏军几乎崩溃。诸葛亮轻松就击退了魏军的攻势。
可见,“子午谷奇谋”的最大问题不在于作战风险,而是行军气象风险。而且,作战一旦不利也会极大提升气象风险。
所以,诸葛亮北伐通过秦岭山地都非常谨慎,粮草和营地都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长时间停留在秦岭山地的多雨地区里。这些才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战略上的客观因素。
说道“暴雨是行军的大敌”,自然也要谈一谈侵华日军在1944年遭遇的“长台关事件”。
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时,日军第27师团在进军河南的战役中,先后两次发生“暴雨导致大量士兵冻死冻伤”事件。
首先是4月23日发生在黄河北岸,突然发生瓢泼大雨,“地面泥泞过膝,气温急剧下降,寒气逼人”,日军第27师团数十人冻死,二千余人被送进野战医院,骡马几乎全部冻毙。
然后是更惨的5月15日,在淮河的长台关渡口,第27师团夜间行军遭遇暴雨,步兵还能四处找房子躲避,炮兵部队甚至只能整夜站在雨里。这一晚,日军第27师团冻死166人,冻伤冻病估计数千人,整个师团几乎丧失了一半战斗力。
从这个事迹来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旦遇到不测,以及魏军进攻汉中因暴雨大批死亡,这些场景都可以通过“长台关事件”的真实记录想象出来。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高迎祥部队就在子午谷大败亏输!
这不能说明什么,同意占据蜀地,刘邦就能得天下,刘备就不能,为什么,是不是说明诸葛亮能力太差了
对手不一样,刘邦那个时候不论关中还是中原都是四分五裂,诸葛亮时代曹魏早就统一了关中和中原地区
西汉大地震,古汉水被迫改道。
之前四川地区有古汉水的水道,一路直接到陈仓。这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求抱抱]到了蜀汉时期,丞相就只能走蜀道天险,靠两条腿运粮运兵。
对的。后面北宋没有定都洛阳,也是因为水道淤积,无法运输。
呵呵,当时秦国都气数已尽,刘邦攻取咸阳等地遇到的阻力岂能与曹操集团想必。把刘备换成刘邦集团,照样被魏国灭
隋炀帝8月份过祁连山冻死很多人,回来绕路了。
毛主席早就说过魏延的计策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