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何能长寿?想长寿,必须牢记这三条天规
战国时期,由于天灾、战乱、医疗条件的落后,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岁,俗语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大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竟然活到了84岁的高龄。那庄子的长寿秘诀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在《庄子》一书中,早就向我们一一阐明。想长寿,必须牢记这三条天规。
一、不喜不悲,心境平和
《庄子·在宥》篇记载:“人大喜耶,毗于阳;人大怒耶,毗于阴。”大意是:人过分的欢乐,会伤害阳气;人过分的愤怒,会伤害阴气。
人生一世,会经历许许多多或让人喜、让人悲的事,但大喜或大悲的情绪对人的身体机能损害特别大。如果心境不能平和的话,身外之事会耗费掉人许多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前期耗费的多了,后续又跟不上的话,精力没了,精气神没了,人也就行将就木了。一言以蔽之,为悲喜事耗费了太多了精力,就相当于提前透支了生命。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同样的道理。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不悲不喜,心境平和,不宜过度兴奋,也不宜妄自菲薄。
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丧父,生活很是清贫。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内心平和,未觉贫困。进入仕途之后,提出革新侍婢的建议,受到报复。负责西北边防,做出了成绩,受到皇帝的赏识,却还是躲不过既得利益者的暗箭,被排挤出了朝廷。
范仲淹践行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诺言。不因外物的富有,个人的获得而骄傲欣喜,自鸣得意。也不因外物的损坏,个人的失意而徒增悲伤,潦倒一生。
无论官场的沉浮,还是人生的得失,皆不悲不喜,心境平和,才能长寿。
二、 从容自得,处世旷达
《庄子·天道》篇中说:“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意思是说对一个从容自得的人来说,任何的忧愁祸患不能在他的身上停留,所以就能延年益寿。把忧愁祸患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而不能像枷锁一样束缚自己的身心。从容自得,怀有一颗旷达之心。
正如《菜根谭》里提到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有一次,庄子在濮水河边垂钓,有两个楚国使者来到他身边恭敬地说:“老人家,我们国王听说您才学过人,希望聘您为楚国的宰相,治理国家的大事。”
庄子听了淡淡地说:“听说你们楚国将一只死了三千多年的神龟敬供在庙堂之上。你们说,那神龟是想死后被供奉在庙堂之上呢?还是更愿意活在泥塘中快乐地爬行呢?”
使者说:“当然是更愿意活在泥塘里快乐地爬行了。”庄子说;“说得好!我就是那只神龟,请还让我在泥塘里快乐地爬行吧。”
庄子的生活其实很是清贫,以编草鞋为生。庄子却不以贫困的生活作为忧愁,而把出仕作为痛苦的事情。庄子能够从容自得,挣开枷锁,淡泊率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那么心灵上就得到了永生。
三、 生死达观,超然洒脱
《庄子·让王》篇中写到:“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值为重伤。”不能克制自己的感情,而又硬去不顺从自己的感情,错误的欲念就会和良知相斗,反而使内心倍添烦恼,这就是双重的伤害。
人大抵都是怕死的,尤其是历代的皇帝,总会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一个人的出生和逝去本就是自然界中及其寻常的现象。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生儿诞生,也会有垂危的老人离开这个世界。不合自然规律的求生之欲,只会使人更加痛苦。看开了,也就淡然了,反而心情更加愉悦,寿命更长。
《庄子·至乐》里记载着一个“庄子鼓盆”的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奠念,看到庄子非但没有大声痛哭,反而敲打着瓦盆唱歌。惠施就责问他,“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人死了,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罢了,还敲打着瓦盆唱起歌来,你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解释说:“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伤心呢?可仔细一想,她本来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甚至连呼吸也没有,再后来,从无和有中产生气息,气息化为形体,形体转化为生命。如今生命归于死亡,这样生来死去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现在我的妻子已经回归自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要号啕大哭,岂不是不通于天命吗?我应该为她感到高兴,又怎么会悲伤呢?”
庄子是至情至性之人,哀伤的是夫妻之间的感情,不哀的是人的生死变化。把生死看淡,洒脱达观,超然物外,自然而然,庄子的精神至今还活在我们心中。
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长寿的秘诀:不喜不悲,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生死达观,超然洒脱。你能做到吗?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