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趋势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以下为第一财经对我的采访稿整理,部分内容已在第一财经发布。

1、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您认为我国工业制造业领域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面对这一转型,需要制定怎样的分步实施战略,具体实施路径应该是怎样的?

绿色低碳发展这个概念太宽泛,我这里就专注碳管理及碳减排这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除了部分纳入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企业以外,其它企业在低碳发展方面仍然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建议在低碳转型方面,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

1. 摸清自己的碳排放情况

在自身碳排放是来自于哪些地方,排放量是多少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做出有效的措施。所以,企业的第一步是摸清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和排放特点。同时,根据所属行业的不同还要考虑是否要摸清供应链上下游的碳排放情况,根据国外经验,一般对于高排放企业,重心主要自身的碳排放管理上,比如电力、钢铁、水泥这些企业。而对于低排放企业,特别是面向终端用户的企业重心应放在供应链碳管理上,比如电子产品、快消品、日化产品等。

2. 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一个完善的碳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全方位减少碳排放,同时帮助企业识别低碳转型为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管理体系方面可以参考ISO14064来实施,内部有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可以与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合并。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还需要考虑是否建立供应链的碳管理体系。

其中在识别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机遇方面,企业要从大的战略角度上分析,在30/60背景下存在多大风险和机遇。如果企业本身属于高排放且是产能过剩的行业,那么应考虑是否缩减规模或者进行业务转型。如果企业所在行业是处于实现30/60目标最需要的行业,那么应考虑尽快扩张。

3. 建立合理的减排目标,制定减排实施方案

设定目标有利于减排措施的快速落地,当然目标的设定不能一味地求高,要结合自身条件、国家、地方及行业政策、客户需求等情况。必要时在合理的渠道上对外宣布自身的减排目标并定期发布实施进度。这样有利于获得市场和客户认可,提升企业形象。

减排方案的制定根据行业的不同差别较大,从大体上可以从技术创新、能效提升、燃料替代、新能源使用比列提升、设备电气化、可再生资源利用、推动供应链减排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4. 参与环境资源市场

通过市场手段实现企业的低碳发展是未来实现30/60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所有的碳排放都将实现碳定价是行业共识。所以无论企业目前是否为碳交易市场的控排企业,在未来的低碳发展路上,都将或多或少涉及到这个领域。企业可以适时参与碳交易、绿证交易、用能源交易等环境资源市场。一来可以在将来在列入控排企业后不至于太生疏,二来可以从经济上量化企业自身在气候这个领域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二、企业之外,您提到“中国实现碳达峰的方式主要是调整能源结构和淘汰落后的产能”,如何具体理解调整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说法?

首先调整能源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是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都经常提到的概念,只是在30/60的政策目标下,这一进程可能会加速。因为我认为这两个措施都是立竿见影、且相对容易的措施,所以这会是我国的碳达峰目标的实现路径。

调整能源结构就是指在同等用能的情况下使用碳排放更低的能源,同样需要一吨标煤的能量,用煤的话大约排放2.6吨二氧化碳,用石油大约排放2.2吨、用天然气大约排放1.2吨,而用风光水电这些可再生能源就可以视为零排放。所以调整能源结构的意思就是总用能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列,降低煤炭石油的比列,天然气目前来看仍然属于低碳的,但总体来说是个过渡能源,可以适度发展。从目前各地能源的十四五规划来看,也是在朝这个方向走。

淘汰落后产能的理解更为简单,就是将某个产业中技术落后,能源及碳利用效率底下的企业淘汰掉,这样可以迅速地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和碳排放的利用效率。

淘汰落后产能可以说是一个长期且棘手的事情,我国有许多产业都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但因为一些产业涉及到地方的税收和就业,以及其它的利益纠葛,使得这项进程一直比较缓慢。但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这一局面可能会被打破,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将从行政手段过渡到市场手段,随着碳价的逐步提升,落后产能的排放成本会越来越高,最终被市场淘汰。

三、有券商近日发布称绿色投资有70万亿的市场,其中“碳中和”投资机会包括两类:节能减排类(煤炭、公用事业建材、石化、基础化工、家电等)和新能源类(新能源、电力设备、有色等),并由此细分出12个赛道。您认为,基于盈利、成长可持续逻辑来说,哪些领域将被资本长期看好(可以从一二级市场来看比如哪些需要培育哪些已经成熟并有待爆发)?

我认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节能领域因为已经实施了很多年,相关技术又比较分散,而且各细分领域的未来市场潜力都相对较小,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前,不具备长线投资的价值。

新能源电力和新能源车虽然在短期内有投资过热现象,但从中长期来说仍然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这两个大赛道里面又分很多小赛道:

新能源车方面最主要的赛道就是整车制造,在未来的10~20年里我国的私家车都将被新能源车替代,这将创造超过20万亿的市场,是一条既宽又长的赛道。从最近苹果、恒大、百度、小米都宣布要造车这点也能看出这个市场的未来潜力。

储能方向也是现在的一大热门,不但新能源车需要,新能源电力也需要。未来的新上风电光伏项目都将强制要求配套储能设施,这将成为储能领域新的增长点。

对于新能源车的主要配套充电桩,也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细分赛道,目前相关技术已经成熟,但还未大范围铺开,因为充电桩的爆发要相对落后新能源车3~5年。 未来的充电桩配比要达到1:1,而现在的充电桩数量不到200万台,所以有超过500倍的市场空间等待挖掘。其它新能源车的配套设施诸如电机、自动驾驶AI、车载软件等细分领域也有很大成长空间。

对于新能源电力来说,因为现在的发电成本本身已经低于火电成本,加上国家30/60政策的加持,毫无疑问整个产业链都将迎来大爆发,而且这个趋势一致将持续20~30年。像风电项目公司、设备制造商、光伏的项目公司、光伏组件极其上游产业链,如硅料、硅片等产业,都是很好的长线投资标的。

至于正在处于培育期的市场,我推荐关注两个。氢能和CCUS(碳捕获利用和封存),这两个领域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在未来可能存在竞争关系。我预测氢能在交通方面的应用可能仅仅在重型货车方面有一定空间,而在工业领域的减排还有很大的潜力。像钢铁、水泥等工业企业很难实现完全的电气化,要实现碳中和,要么采用绿氢、要么采用CCUS,所以两者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水泥行业因为存在工艺生产的碳排放,光靠氢能仍然无法实现碳中和,只能采用CCUS)。但目前来看这两个领域都处于培育期,技术方向仍不明朗,成本也居高不下。现在进行投资有一定风险,但相信在5~10年后会有很大的投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