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言没有四川话

中国的七大方言有以下表述:

(一)北方话-简称北话-以北京话为标准

(二)广东话-简称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

(三)江浙话-简称 吴语-以上海话为代表

(四)福建话-简称闽语-以厦门话为标准

(五)湖南话-简称湖话-以长沙话为标准语

(六)江西话-简称赣语-以南昌话为标准语

(七)客家话-简称客语-以梅县话为标准语

中国七大方言为何没有四川话?

据说四川话归类于北方话,属于普通话之列,原因是四川话复盖整个大西南、即整个云贵川、使用人口接近2亿,是中国最大方言、四川话吐字精确、表述条理清楚、简练易懂。因此把它归纳于北方话、及接近于普通话。

四川话是中国古代西南大移民时期形成的、说民国晚清时期,四川人多造反,不接受大清国统治。西南都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称作鞑靼人也叫鞑子,据说中秋节是西南人民起义日期、秘密相约中秋节8月15日杀鞑子,反抗 北方的人统治。因此清朝时期,有句话叫,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不平。说明四川人的反抗精神很强,由此引起了清朝对蜀人的长期造反的报复,呈现前所未有的大屠杀,四川人被杀的是横尸遍野。

四川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号称天府之国,因此大屠杀之后,四川的富庶引起大规模的移民,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云贵、西广、两湖 和 皖、赣。移民当中有句影响深远的话,此话也说明四川和广东的富有,叫做老不下广,少不入川。这句话应是两湖地区的人说的意思是两广和云贵属热带,没有冬天,老年人多发气管类病,老年气喘,则老年人,在广东,广西热带气候下,就不会犯病很舒服,因此老年人会乐不思蜀、一旦到了两广,老年人再也不想家了。也就全家再也不能团圆了,所以说老年人不要去广东这就叫老不下广,那么少不入川又是什么意思哪?是因为四川不但人美丽,而且万物复生,自然生长,不用十分劳作,就能生活的很好,十分惬意,舒服加之四川大移民造就的少男少女十分帅气和美丽,因此年轻人一旦到了四川就不想家了,四川那才叫山美、水美、人更美。谁还愿意回到令人劳作不休的两湖呢?少不回家,家庭不就破碎了吗?所以两湖有句古话叫作少不入川。

由于四川人是西南的大移民,人们为交流的需要就必须使用大家都能接受并能听懂的南方普通话,这种普通话使用范围广,应用人群众多,它就是今天的四川话,至今它覆盖了云、贵、川、渝。

我国语言学家的结论是: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湖广云川的大移民时期,是四川的蜀语来自两湖,两广,江西等地的移民所带来的 地方言。逐渐演变融合形成的。四川话,巴蜀话是南方的普通话,通俗易懂。

四川是我国五大盆地最富有的,其他那四个盆地分别是塔里木、准格尔、吐鲁番、柴达木。四川四面环山,江河密布, 遍地森林,沃野千里,处处是宝藏。外国传教士曾形容四川是“猫腰噶”, 一弯腰就能拾到黄金,也就是说在四川,不用费劲就能得到财富,并能过的很好!

四川面积有48.5万平方公里,八千多万人口。是面积、人口、资源大省。历史是四川与重庆分不开的,无论地理、文化、方言、历史统属一体。重庆现有三千多万人口,8万多平方公里,是西南、科技、教育、文化、制造、交通的中心。也曾是抗战时期的中国的首都。

四川是自古以来中国资源、财富的大省,无论农业、工业矿产交通、文化、旅游都占全国的前茅。例如四川 井盐开采几千年了,石油是中国开发最早 。四川的美酒大名鼎鼎了,五粮液、剑南春、郎酒等等。天下名山在四川,有峨眉山,四大佛教圣地,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也是白娘子的家乡。贡嘎山,在康定是大雪山,四姑娘山在阿坝藏族自治州,都是雪山,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称,还有福城三神山,西岭雪山,西岭雪山终年积雪,是成都第一峰。唐代大诗人杜甫用千古绝句歌颂了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消失在时光里的重庆飞报机

无论重庆还是成都,都是千古中国文化发祥地,无论三国,无论杨贵妃,还是二万五千里长征,或是日本轰炸重庆,还是今天的汶川大地震,总有四川人讲不完的故事,总之四川的各个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童年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不知是高兴还是悲伤。

1954年,老爸从朝鲜停战的战场直到嘉陵江畔的重庆炮兵学校。我和母亲由遥远的北方来,在汉口登上西去的火轮船,经长江到重庆,逆水一周时间到达炮兵学校。经过的长江,是中国第一条大河,全长6397公里,比黄河长90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但它的交通运量,发电量,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一位。它的水流量和长度都占世界第三位,但其他大河如:尼罗河,亚马逊和刚果河,都是多国共有和共同管理。唯有中国的长江,是中国自有和独自管理,这也是长江效益世界第一的原因。

小的时候我见到的一些长江景色,今天已不再有,不知道是喜还是痛。例如五十年代的长江无论春、夏、秋、冬,都是绿波浩荡,四角抬杆大网在江两岸处处皆是。白鹭,海鸥成群的追逐着白帆,追赶着轮船。各种野鸭,水鸟,鸳鸯在江岸芦苇中嬉戏。各色水标,木架,木船,支架,灯光在江面上固定方位,为不同水深的帆船,木船,轮船指引着不同的水道、航线。不同大小的长江鲟鱼挂满了木船的船边,最大的鲟鱼如同一只大水牛,被木船引牵着,与船同游在水中。一群群的江猪在江边的浅水区翻滚,有些竟爬上江岸晒太阳,它们的学名叫江豚。有人问,为什么江边的人不把江猪杀了吃呢?当地人说,不是不吃,而是真的腥味难当,不好吃,所以也就没人再抓来吃了,包括扬子鳄在内。这倒好了,正好保护了它们。哪像现在,大坝一修,长江鲟鱼,白暨豚,扬子鳄基本都绝种了。木船、帆船、纤夫、大抬网都不见了。冬天,长江两岸普降大雪,地上结冰,人、车都难行走,上坡滑倒就像坐滑梯一样,一溜儿溜儿很远,这是常有的事。长江两岸的冻雨结冰情况,几乎是年年有,走路一天下来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这种冻雨天气。自行车是不能骑的,公交车也打滑,司机们也是心发慌,腿发怵,刹不住车。你会在宜城,宜都,宜昌这些城市里,见到处处都有堆雪人的雕塑家,他们的雪雕作品有人、狗、狮、长城等等。最难受的时刻是冬季的长江大雾,大雾封江,几天不开,所有的船都紧急靠岸。那雾叫大,冷气遇到江面的热水即化为雾,雾气如大锅的沸水,热气蒸腾,不断从江面上升四溢,不要说对面不见人,根本就是伸手不见五指。朋友,不知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大雾,这就是长江大雾。只有长江大水,才会有这样的大雾。是唯有长江所独有的景色。

长江段自宜昌开始往西行,就是长江上游了,上游水流湍急,多暗礁险滩,自古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说法,说明这段水路有多险多么难,就连灵敏过人的猴子都要发愁的哭出眼泪来。

在五十年代以前,西行的轮船经过这里,都要在宜昌倒换成更小一些的小火轮船。以适应三峡航道的狭小,浅滩的危急。当然,自从葛洲坝和长江三峡大坝修成后,过往的船只都不用倒轮船了,由三峡大坝的升降闸,即可顺利快捷地通过大坝,万吨远洋轮可直接自上海到达重庆。长江三峡也叫库区,水深百米,什么船也不怕三峡了。以前,宜昌到重庆要走600公里,需三天以上时间,现在江轮自重庆朝天门码头到宜昌只需一天一夜。

小时候的重庆,感觉比现在小多了,那时重庆,只有长江、嘉陵江交叉口,琵琶山,解放碑,屁大的地方。所有的坪、崖、岩、坝,都相距很远,地无三尺平。建筑都一样是竹子、木头的房子,屋顶都是黑瓦,墙壁全是灰白,不像今天城市10区成一体,路连路,房连房,满街是高楼大厦,名称未改,环境已大变,认不出了。例如,我小时候沙坪坝区只有一个大坪岩,有几家商店,餐馆,洗澡堂,小河沟和池塘,其他就是几排学校的竹子做的白房子,还有几片梯田和片片坟墓。而今,它已是重庆老城区,一点以前的影子也没有了。

小时候邻居的太公太婆,给我讲几年前的日本人对重庆的大轰炸。地道憋死的人远远多于炸死的人,太婆说:死人被一个个抬出地道,人们顺手把值钱的戒指,镯子,鎏子,项链,首饰,钱包等贵重物品摘下来,成堆成筐,抬走到指定地点,那叫惨呀!大轰炸持续好多年,为做到对分散的片区及时报警。当天上飞机来到时,有观察哨,开启电动报警机,功率大,声音大,整个山岩,山岗,城市都能听到,为保证报警及时、到位,人人都能听到报警信号,则全城各部门、单位、街道、住户、人家都发飞机报警机,简称飞报机。鸣叫的声音都一样,犹如我们现在普通城市的救护、救火报警的鸣叫。飞报机的叫声虽然相同,但声音大小不同,又分做手摇的和电动的两种,手摇与电动的外形相同,都像我们现今厨房炊火用的吹风机。电动一般为双叶轮,手动一般为单叶轮,声音一样,只是电动的声音更大,可达半个城区。日本投降后,这些飞报机也成了重庆的一大废物,多如牛毛,到处是。不想解放以后,聪明的重庆人又把它充分的利用起来,各单位,各学校,各机关甚至各个机关食堂,都把它用来当做报时器,上班啦,开饭啦,起床啦,上课啦等等,都有专人合上电闸,启动飞报机,巨大的轰鸣声,告知人们到了什么时间,应该下班或应该吃饭了。

这是全国唯有重庆才有的风景,极为独特。谁也不曾料到,我这个小孩,不曾赶上重庆大轰炸,却让飞报机给咬着了。夏天的重庆,真叫火炉,酷热难当,当年的重庆,不同于现在有这样多的降温手段,那年月,我们小孩子降温的地方有三个,(一)是家属区的大小池塘,层层池塘,荷叶。荷花高挺盛开,里面游荡的小鱼,泥鳅和鳝鱼。大暑天,骄阳似火,晒得人们喘不上气来,池塘边,荷叶下,水池中,正是小孩儿们避暑的天堂,我们不顾脸上,身上落满泥巴,嬉闹着扣抓泥鳅和鳝鱼,那叫无忧无虑,天堂之乐呀。

(二)是家属大食堂,里边有桌椅板凳和木工废料,我在这里搭房子,制工具,做玩具。也曾被木工工具刀、斧砍伤。(三)是食堂仓库中的各种用具和飞机报警机。这个飞报机是电动式单叶轮,当开饭时间一到,各个厨师大爷就启动飞报机,发出报警声,通知人们吃饭的时间到了。当不用时就放在仓库,我们小孩们就偷偷的把它开启当电扇,从单叶风轮中吹出的风十分凉爽,围在飞报机周边的小孩们在冷风的吹送下,惬意极了,凉快,享受。在火炉的重庆,这种滋味难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