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苍茫 河南晋阳 --------寻踪潞安古道河南晋阳道之二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千古英豪留印记
河南晋阳道不仅沟通着太行中原,而且更有着贯穿古今的人文传奇,几百里古道,峰回路转间,山高水长里,伴随着中华文明从古到今。苍茫古道上,曾经有多少千古风流人物走过。
鲧禹治水错凿沟。远古洪荒时代,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大禹治水成为华夏耳熟能详的故事。河南晋阳道南路的奥治村西,有一段今天被称作错凿沟的地方,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这里流传了千年。这段河道丹崖赤壁、水深峡长,南岸一条深沟,卓然南向。深沟两壁,岩石齐断,凿痕犹存。据《潞安府志》载:“土人传鲧治水欲浚漳河南流,凿山势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东流,始通。凿痕今存”。《平顺县志》记载:“错錾沟,县东北奥治村西、赤壁村东有沟名错錾沟,传言伯鲧治水至此,引漳南行功不成,后禹因势利导,去其壅塞,漳始东流,疏凿之痕至今犹存。”而当地几千年来的传说则更具浓厚的故事色彩:相传古时候,因为河床淤堵、大山阻路,漳水泛滥,沿岸百姓离乡背井,只好上山躲灾。但山上吃穿无着、野兽出没,人们生存发生危机。尧帝闻知后,派鲧前来治理漳河。鲧率众在奥治村西挖渠开沟,想引漳南去,。但这里山石坚硬,全靠民工錾子凿,工程维艰。沟渠凿了一段后,鲧发现山南边地势比北边高,漳河无法疏通。治水失败。尧闻讯震怒,召鲧杀头问罪。复派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前来治理。禹来到奥治村后,遍访父老,细询水情,最后制定出“去其壅塞,因势利导”的治水方案,引漳水东流,大功方成。人们感念大禹功德。就把大禹居住的那个村庄改为奥治村,意即大禹治水的地方。还修筑了大禹行宫,塑了神像。把村西鲧带人错开的沟渠叫成“错凿沟”,把禹住过的山洞叫作 “禹王洞”。沿浊漳河畔各村都建立了大禹庙,供人们祭祀。如今虽经千年岁月沧桑,河南晋阳道沿途仍存有大禹庙数十座。
商末三仁走山岭。商朝末年,商纣王的叔父、少师比干因以死诤谏,被商纣王开胸。比干被掏心之后,身躯并没倒下,悲愤之下一步一步地向微子国走来,走到河南晋阳道南路将并入潞安邯郸道的一道山岭上时,才倒地身亡,其身亡之地也因此名为比干岭。后来微子、箕子也在这条古道上走过,古道之上因此留下了纪念比干、微子、箕子的“三仁祠”。
复国乡贤居候璧。春秋时期,河南晋阳道上的候璧,属春秋乡贤仲章故里。仲章曾助黎候恢复黎国。《平顺县志》(康熙版)载,仲章,春秋时期侯壁里人,潞贤士也。昔赤狄路氏最强,灭黎侯,立潞子婴儿。按文献通考,宣公十五年,晋伯宗数狄罪败之。灭婴儿三日,仲章乃夺黎氏地复潞地焉。《潞城县志》称其才堪经济,力足图存。仲章作为春秋时期河南晋阳道上侯壁里古潞地之贤士,是最早进入史书的平顺人,也是河南晋阳道上曾经走过的显赫人物。
秦皇溯漳道上党。据史载,公元前218年,第一次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曾经来到过上党,所行路线是 “溯漳河道上党”,若自邺城沿漳河而上,惟一可走的道路就是河南晋阳道了,除此之外,再无它途。
光武脱身骡子断。河南晋阳道上的骡断岭,是这条古道上极具艰险的路段之一。人们常把走河南晋阳道,叫作走骡断岭。可见骡断岭在这条古官道上的份量。骡断岭的得名相传和光武帝刘秀有关。据传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赶,走河南晋阳道来到骡断岭,因所骑大青骡子正身怀有孕,在一道断崖前三次跃身,都未能得上。后边追兵将至,刘秀心急如焚,望天祈祷,只见暮云四合,天色骤然昏暗,刘秀再催坐骑,青骡奋力再跃,竟跃上了数丈高的断崖,刘秀得以脱身。大青骡子为救主,拼力过度,连同腹中小骡,殒命古道。后刘秀得天下,感念青骡救助之恩,敕命免去骡子生育之苦,自此骡子再无生育能力。这段古道也因此得名骡子断。如今骡断岭上仍有碑记,流传着千年的传说。
石勒蓄势筑粮寨。两晋时期,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奴隶皇帝石勒为逐鹿中原,成就霸业,也在河南晋阳道上往来驰骋。在北路的石城一带建立营寨,修筑粮仓,为剑指中州,夺取天下蓄势待发。今天石城村外的寨墙犹存。石城也因石勒当年在此筑城而得名。
夏王古道征战急。窦建德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隋末,群雄并起,窦建德拥有河北之地,建立大夏,称为夏王。河南晋阳道沟通山西、河南、河北之地,当年窦建德数次走过这条古道,并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足迹,留下了功德,也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尊崇和祭拜。骡断岭急三盘上现在夏王庙犹存。距古道不远的平顺县上马村过去称作西马踏庄,如今村中石碑上赫然刻着“窦建德驻跸于此,因以名焉。”记载着这位历史人物曾经的涉足和带来的荣耀。而窦建德和唐太宗争雄走过的村庄也因此留下了传说和命名。当年窦建德在河南晋阳道上率兵突围,曾在老申峧村感到老是心中焦虑、在青草凹村饲马、在密峪村藏兵、到豆口村驱蚊,在东庄村饲马藏甲,在祭刀岭祭刀,在四仞断兵败。而后,因为这位英雄的光顾,老是心焦的地方叫成了老申峧村,饲马的地方叫成了青草凹。藏兵的地方取名为密峪,驱蚊的村庄叫作豆(窦)口村,祭刀的地方唤作祭刀岭,兵败四仞断的庄子叫成了豆(窦)峪村,还在豆峪村南建了墓葬庙堂,春祈秋报,流传至今。
唐宗赏景大云院。隋末唐初,居住在河南晋阳道上实会村的马三保,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国公。马三保为荣耀故里,向唐太宗言说家乡景致非凡。唐太宗龙心大悦,自邯郸潞安道之赵店桥转河南晋阳道,向王曲村而去,过起凤桥,走龙祥观,在实会村观赏了“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坛八庙九狮蹲,九龙戏珠大云寺”和“七十二股倒流水,八十一个连环洞,上天梯、下天磴,山腰有面照天镜”的太行山乡美景。唐太宗走过的王曲村也因“王去”谐音而得名。所过之桥因曾经惊起凤凰,遂取名起凤桥。
唐别驾筑塔原起寺。唐时,玄宗李隆基曾为潞州别驾,对上党地理形胜多有了解。登基后,在河南晋阳道的辛安村凤凰垴上建寺筑塔,镇其风脉,以防再次上演绝代女皇武则天临朝登基、动摇李唐江山的悲剧。因为武则天这位雄才大略的女子,其母亲就是从河南晋阳道旁的大山里走出来的,骨子里有着太行山人的勇于抗争、敢于胜利的基因,非镇其风脉,不足于心安。
沈王遭难走潞川。明末,李自成大军攻克潞安府,执沈藩王朱迥洪于上党门,后脱逃至河南晋阳道之阳高村北沈王垴避险。后人称此山为沈王垴,沈王所居之石庵及其所作诗作碑刻尚存。
刘帅抗倭征战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被称为共和国战神的刘伯承元帅,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河南晋阳道上纵横驰骋,与敌周旋,这条古道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不归路。
克昌抗日改村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晋阳道上的人们奋起抗战,人人参军。密峪村的白克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当时这个仅有百余人的小山村,在克昌的带领下,一次参军十三人,成为中国抗战史诗上的一首响亮的浩歌。抗日民主政府为了表彰克昌的壮举,改村名为克昌,传为太行山上民族抗日的佳话。
除却这些屈指可数的千古风流人物外,其余诸如赵国名相蔺相如、唐时诤臣魏征、唐长子令崔府君子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学运领袖、早期共产党员岳增瑜、赵作霖等都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过足迹、建立过功勋,丰富了古道的文化内涵,展示着古道文明的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赵伟平,山西省平顺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治市作家协会理事、平顺县警察协会主席。出版作品有历史文化散文集《剑啸太行》、《天脊太行》、《上党禹帝》、《上党社火》、《农耕化石东庄村》。文化系列丛书《文明源流》、《村落华章》、《人物春秋》、《民俗风韵》。长篇小说《虹霓峡》、《逐虏天脊》。长篇传记《武侯梨传》等。作品多次获奖,部分作品入选《长征路上的坚守》、《公安文学精选》、《中国公安文学精品文库(1949-2019)》等文集。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广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挖掘尘封的历史文化,让广大文史朋友加强交流。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着重突破地域理念的局限性,互通有无,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灿烂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
欢迎省内外关心山西文化发展的朋友奉赐佳作,主编微信:sczb0972赐稿邮箱:scgsjzb@163.com
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和详细联系方式。
2、体裁、字数不限,自行斟酌。
3、稿件要求原创首发,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