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东|| 李云珍:烙葫芦绘农画的两栖艺人

谷雨前后,安瓜点豆。李云珍的家人每逢此刻总要适时在自家农田种下葫芦种子。经过120多天的时间,大小葫芦就全部成熟。一株葫芦蔓至少挂瓜5颗,上架的葫芦才能长大,且品相完美。葫芦是李云珍烙制葫芦作品必须的原料,她家种的葫芦不够用时,她还需从其他农民手里购买,平均每年消化葫芦至少也在千余个。

“先天葫芦”?此说知者甚少。李云珍对记者解释说,先天葫芦,说的是盘古开天辟地时葫芦这个东西就已经存在。可见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实际上考古学家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这说明在很久之前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所以人们就把葫芦列入了先天灵根之一。先天七葫芦,有赤、橙、黄、绿、青、紫七种颜色,体现真、善、美,光耀中华灿烂文化。葫芦代表吉祥、昭示顺利。是传统的驱邪避灾、镇宅之物,这也是李云珍为啥喜欢葫芦,多年来专业从事葫芦烙画生产的内在原因之一。

烙制葫芦和手绘农民画,是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奇村47农妇李云珍的两手绝活。见到李云珍时,她正在忻州古城文创路的小店内打理自己的业务,摆满小店的各式大小精美葫芦和多幅色彩艳丽的农民画,均出自李云珍之手,能烙会画,人们不竟对这个“两栖手艺人”刮目相看。

最初知道宝葫芦,是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宝葫芦的秘密》,长大后,走进忻州古城在创文巷见李云珍正在烙制葫芦上的烙画,对宝葫芦更加深了印象。由此引发对宝葫芦文化的一次专访。

钟情葫芦事出有因

葫芦与李云珍是物与人的关系,也是人与物的关系。是何种机缘使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发生了故事?

葫芦烙画是李云珍的拿手好技艺,也是葫芦艺术价值的生动体现。葫芦烙画又称烫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是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犹如保存着一个象征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葫芦谐音“福禄”,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古有“宝葫芦”之美誉。葫芦是常用的风水道具,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道教文化认为葫芦因为嘴小肚大的外形可以将好的气场收纳为自己所有,所以民间风俗深信葫芦能辟邪,又象征吉祥。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籽多,所以也有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繁茂吉祥的寓意。

葫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烙画工艺品从清朝就成为朝廷贡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李云珍等人的葫芦烙画和农民画也给秀容古城抹上一种文化亮色,引人注目。记者阅览李云珍的葫芦烙画中的画面内容,题材广泛,皆自民间,人物山水动物花鸟佛教等等,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给人民风淳朴、古朴典雅、维妙维肖、回味无群的一种别样艺术享受。

李云珍家在奇村。所属管辖忻府区是忻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此地史称秀容,晋北锁钥。境内有云中、系舟和五台3大山脉,面积1954平方公里,总人口55.97万人。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底蕴文化气息浓厚。著名的忻州“挠羊赛”和“晋北鼓吹”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忻州曾两度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环境决定意识,你不得不说,李云珍集双艺于一身,其主观上或许受到客观的某种影响。

民谚说,葫芦巧,葫芦巧,两个葫芦来回跑,葫芦里面有金丹,服者长生永不老。自古仙佛不敢轻,有缘若遇真传授,真善美里有真妙。

一颗小小的葫芦,究竟有何神奇之处?为什么神话里的不少神仙都会随身携带一个葫芦?作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农民艺术委员会会员、忻州农民画协会会员,忻州交流画院院士的李云珍对此多有研究,说起来头头是道。葫芦不但在古代传统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围绕葫芦所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剧中,人们常常会看到神仙们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宝葫芦,这不仅是对神仙体系细节的完善,更是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期许。葫芦驱邪避难,我们曾看过的《葫芦娃》《葫芦兄弟》正是这种情怀最直观的体现。

谁都晓得葫芦是道家神仙的标配。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众多道家神仙的手里都有葫芦,难道仅仅就是个法器吗?神仙是人上人,神仙手里的葫芦就是一种法器,太上老君的葫芦装仙丹,八仙之一铁拐李、济公活佛的葫芦装酒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葫芦在仙家手里的用处。

李云珍置身葫芦烙画,她从艺术角度和精神层面去思考去观看,丰富自己的烙画作品。在她看来,神话中这些仙家手中的葫芦不仅仅是法器,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起着刻画人物性格和折射人生哲理的意义,通俗的说正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物化代表。李云珍的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我国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东,山西,天津,安徽等地。

李云珍的烙画葫芦,是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烙画葫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李云珍结合多年的实践,总结出烙画葫芦创作中,一定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葫芦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兼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功夫深,铁杆磨成针。2020年10月在山西省妇女联合会主办的第六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展暨“指尖晋韵、创意巾帼”短视频大赛中,李云珍的烙画葫芦《老寿星》荣获雕塑类优秀奖。

喜农民画缘于深爱

如果说葫芦烙画是李云珍艺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喜欢画农民画更是她的最爱。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多系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风格奇特,手法夸张、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李云珍在纸面上绘制乡土气息很浓的绘画作品,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最广大群众对时代的感受。作为农民,李云珍虽然因家穷过早辍学,但她却受到忻州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民间盛行的剪纸、炕围画、中堂画、刺绣等,她都喜欢。

李云珍的农民画,在风格上,既有黄土高原的厚重粗犷豪放,又有民俗民风的淳朴安然;在题材上,有的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习俗、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富有时代气息的农村生活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在手法上,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忻州农民独创的绘画语言,讲情不讲理,构图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色彩不受自然真实的局限,形体不受常规比例的制约,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虚中见实、土中见雅、拙中见美、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风格。

李云珍的农民画犹如农田里清新的山风吹过。品读她的农民画,窥视到当今农民的精神风貌,简单纯净,土里质朴,地里大气。从云中河畔,到秀容大地,再到人们的内心,都散发着一种积极向上,自然淳朴之美。忻州忻州、欣欣向荣,平静安详。到处都是诗情画意,连农村的牛羊鸡兔和庄稼小草都在尽情地歌唱。李云珍把普通劳动者淳朴的心灵,均在其美丽的农民画中得以倾诉……

2018年李云珍创作的农民画《醒狮》入选第七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乡村振兴绘梦中国.2018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创作大赛”作品展。此作品还被云南美术出版社编入《见证新时代中国农民画精品典藏》一书。

2019年5月,李云珍农民画作品《幸福农家奔小康》入选“美丽乡村,白桦乡约”全国农民画展。

2019年10月,其作品《醒狮》又在“追梦,中国农民画邀请展中获奖,并被主办方收藏。2019年10月,其作品《龙腾盛世》在南京六合,全国农民画作品展中获奖,并被主办方收藏。

2020年10月,其作品《放飞梦想》在“鸢都之邀.第三届国际诗书画风筝文化主题双年展”中展出,并被主办方收藏。

葫芦烙画和农民画,两者名字各异,但异名同工,兼出自李云珍一人之手,两艺交融,取长补短,互相交流,相得益彰。

追求完美,两全齐美,人之所愿。李云珍就在艺术的路上不断地探索实践,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

郑志东,1971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中国新闻学院,中共党员,山西省神池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主任记者,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员,中视新闻观察员,朔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从事新闻工作至今33年,其先进事迹曾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题目《校园撰稿人边走边唱》和《山西青年报》题目《郑志东,无读不丈夫》作过整版报道,发表作品千余件,三百余万字,获奖作品百余件。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郑志东||王淑兰:人有信仰才有光辉
*郑志东|| 李润青:让藜麦在黄土地生根
*郑志东||西府海棠酒醉香人间
*郑志东||周建国:用画笔审美山水
*郑志东||张少华:灵山秀水入画中
*郑志东||赵东方:让文学的星空更灿烂
*郑志东||黄河歌王杨仲青
*郑志东||李晓东:越野侠客行
*郑志东||王树森:高山深水养文学
*郑志东||薛文斌:初心在方远行
*郑志东||刘桂珍:本色至真路远行
*郑志东||王占华:回米临字格让你写好字
*张斯直||山西广播影视奖第十八届获奖名单揭晓      忻州市唯一的一篇新媒体研究获奖论文 神池郑志东榜上有名
*郑志东||韩东光:画中自有生活
*郑志东||王利民:字中自有家山在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