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带中的小天体数量比预期中还少
美国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SwRI)研究学者KelsiSinger等人分析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太空船于2015年飞掠冥王星时的观测资料,意外发现冥王星最大卫星冥卫一(Charon)表面小型撞击坑极少,间接证据显示柯伊伯带(Kuiper Belt)中直径约91公尺到1.6公里大小的的小型柯伊伯带天体(KuiperBelt object,KBO)非常稀少,比预期中应有的数量还少很多。由于柯伊伯带天体是太阳系中行星形成的部分“原料”,因此这项发现或许可帮助天文学家瞭解太阳系的起源问题。
新视野号拍摄之冥卫一表面瓦肯平原影像 Courtesy ofNASA/JHUAPL/LORRI/SwRI
太阳系天体表面的陨坑或说撞击坑纪录着过往被大大小小天体撞击的历史和它们在太阳系中的所在位置。而柯伊伯带位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冰质天体散布于此,使柯伊伯带整体约呈现甜甜圈状。其中,比较小的柯伊伯带天体,由于太小又太远,很难利用地球上的望远镜直接观测到,所以新视野号近距离所搜集到的资料就显得很重要。
2015年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时的观测资料显示,冥王星和它最大的卫星冥卫一表面有各式各样的特征,包含高达4公里的高山和氮冰构成的巨大冰川。冥王星上的地质活动比较活跃,会抹除或改变一些它表面的撞击史证据,但冥卫一的地质活动相对安静,能保留更多撞击记录。然而,冥卫一上的陨坑数远低于预期的数量,Ultima Thule(2014MU69)表面初步分析结果也支持这项发现。
典型的行星模型显示太阳系大约在46亿年前从一片巨大分子云重力收缩而形成。太阳、行星和其他天体都是从这片收缩中的分子云透过物质吸积过程形成。不同的理论模型显示在太阳系不同地方有不同族群的天体。但对于小型柯伊伯带天体缺乏这个状况,这些天文学家们都感意外,也改变了天文学家们原本对柯伊伯带天体的认知,显然柯伊伯带天体的形成和演化,可能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不一样。因此,主小行星带中的小型天体之所以会比柯伊伯带多,或许是因为其中的天体遭遇到更多的撞击事件,以致大型天体都破碎成小型天体了。
参考文献:
https://www.swri.org/press-release/new-horizons-small-objects-rare-kuiper-be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