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坤大哥写的中篇小说《大学岁月》,从2021年3月5日(正是我们七七级同学入学43年重要的纪念日子)起用连载的形式,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推送一篇,到4月6日(33篇)已全部刊登完毕。这部小说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每一个七七级同学人生心路历程的集中再现。作为《大学岁月》的经历者、见证者,阅后总有一种看了还想看、读了还想读的视觉冲击、内心冲动和被感动的情结。下面谈谈我的阅读感想。一是《大学岁月》生动地再现了七七级大学生的人生历程。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能够再圆大学梦,真的不容易啊!正如小说第一篇插图中所写的:“青年们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负的重任,祖国在期待你们,人民在期待你们,革命在期待你们。”进入大学后,每天天不亮时已经走进教室的是我们,晚上到十一、二点钟还舍不得离开教室的是我们。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时代造就了七七级”,对这句话不是当事人是很难理解的。二是《大学岁月》细微地刻画了七七级老三届大学生的感情世界。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三届大学生“老婆孩子一大帮”,既有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力,又有着细腻的情感生活需要。家里父母年迈体弱多病,再加上妻儿身体不好,家中没有劳动力,以至于出现了“本科生提前毕业改专科,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令人心酸的记录”。老三届大学生的生活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老三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爱情生活却是充实的、浪漫的、甘甜的。三是《大学岁月》深入地描绘了七七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大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七七级大学生的生活是清贫的、艰苦的,但他们有着独特的岁月、别样的风采。七七级大学生进校时,年龄大的30有余,小的只有17岁。他们一起唱歌跳舞、拉练打靶、春游秋游,排演话剧、组织社团、进行学术研讨,课余生活充满激情、精彩纷呈。四是《大学岁月》深刻地反映了培坤大哥的理论功底、文学功力、涵养功夫。《大学岁月》共33篇,真实地再现了七七级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学习生活和情感世界。通篇小说文笔流畅、一气呵成,学科特点鲜明、时代感强,图文并茂、趣味高雅,爱情纯真、情感细腻,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特别是主人公薛松和玉洁的故事让人感到生活的艰辛、爱情的纯洁、选择的不易、结局的圆满,读后真是回味无穷、受益匪浅。难忘《大学岁月》,难忘七七级大学生活。衷心感谢培坤大哥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大餐!
培坤兄晚晴之年力作《大学岁月》,勾起了我对那个特殊时代特殊群体的满满的回忆,曾经的酸甜苦辣,千般味,一言难尽!感谢好人吉兄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了我们那个群体真实而精彩的大学生活。而今,经过卌载的岁月打磨,昔日学子皆已成六七十岁的"年青老人”。此刻拜读吉兄大作,自然别有一番曾经滄海、欲说还休的无限感慨。唯愿我等家国安泰,晚年康健无忧,同学不时相聚,吉祥如意,夫复何求!吉兄用热情与心血撰写的33集《大学岁月》今天在意犹未尽中收官了,只见群里同学好评如潮,已无以复加。换个角度也来写上几笔作为同窗由衷的呼应吧:40多年前的激情年代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每个人都在不负使命努力前行。唯吉兄不辞劳苦 用文字记录和再现了久远的印记;随着岁月的推移,当年求学与生活的很多细节早已在我等记忆中逐渐淡去,而吉兄居然能从容下笔娓娓道来,文学功底绝对了得;长达四年的大学岁月,所有人物皆大欢喜,没有任何违纪,没有争风吃醋,没有小报告,也没有陈世美……谢谢学兄培坤用情怀、才学和善良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回忆!老大哥,你创作的《大学岁月》三十三集,每集我都拜读了,写的真好。当时入校我是20岁出头,班里一批与我年龄相仿的同学,都没有成家,没有家属、孩子的拖累,相对老三届的同学,我们这个年龄段,家庭负担轻多了,所以,大学时代留给我们的是新鲜、快乐、无拘无束的回忆。体验不到大龄同学的艰辛和苦难。读了《大学岁月》后,深深为老三届的同学克服困难一心求学的毅力而感动,为因家庭拖累而“本改专”的同学感到惋惜,但他们在我的心目中,学业是最棒的。大学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但大学时代的经历,永远镌刻在记忆中。谢谢老大哥的精心创作,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忆。当年我们这届年龄最小的“小班”同学都已步入退休队伍,在未来的、次数不多的各地巡游聚会中,期望“大班”“中班”“小班”的同学们欢聚一堂,珍惜这来之不易的77级同学情份。
吉兄的小说很感人!往事不堪回首,谢谢大家还记住我们12位提前毕业的老同学。小说里高峻岭、钟承的身上都有我的真实故事。我插队时身体虚弱,生产队铁姑娘经常帮助我完成各项农活、洗衣服……后来我们就结婚了,结婚的嫁妆就是大锹、锄头、扁担、畚箕、泥筐、粪桶等六大件.婚礼时没有三拜,改为做“四个首先”。恢复高考时我己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第一学期结束放暑假到家一看,全家人正在饿肚子呢。当时经济困难程度,现在的人很难想像。所以两年后我不得不提前毕业。说实话,我早已过了读小说的年龄,但是吉兄的大作还是引起了我的关注,撩拨起我对 那个时代的回忆。恰如小说所叙述的那样,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那时的我们,在经历了漫长、可怕的无书可读的精神荒芜年代以后,对知识充满了敬意与渴望,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期待。记得有几位同学甚至每天只睡4——5个小时,一位在毕业时就写出了洋洋20万言的专著。讨论课更是热闹非凡,常常争得面红耳赤。记得一次党史讨论课上,晓东同学批判合作化的高论,甚至引起 老师的批评,被禁止发言,一位同学对社科老师的讲述则当堂表达不恭……现在,人们对文革后首几届毕业生的我们,可以说好评如潮。其实,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年轻时期与那个时代相遇,纯属偶然,我们同样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与民族的印记。我记得高考政治卷的最后一道30分的论述题就是:试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我们没有一本像样的教材,当年的中国哲学史教材算是好的了,但却是取法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意识形态,根本算不得哲学,历史学自编的教材更是只有朝代更迭与农民起义,一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只是因为与官方观点不一而被评为不及格……就我而言,所读、所学真的甚少。记得一次闲聊时张鹏同学狠批焚书坑儒,我还不能接受,当然,我不会去”告密“,那个时代也不兴告密。说句”欺师灭祖“的话,当年所学的,基本上成了我日后批判性思考的材料。另外,我们对恢复高考的意义,常常侧重于”感恩“这个主观的立场上,我觉得也与我们所受的教育有关,格局太小。吉兄的《大学岁月》三十三集,每集我都拜读了,真实的再现了我们77级同学们当时的所学所思和不一样的生活,好多情节是那么的感人至深!真是读了还想读,看了还想看。希望吉兄能够发个整篇的,我想让我的朋友们分享一下。吉兄是个有才有情之人,也是一个有心之人,那么久远的的事情还是记得那么清楚明白,好多的配图也是相当的贴切有趣,一定是花了功夫去寻找的。谢谢吉兄的精心之作,祝好人一生平安 !小说追完,思绪难平。它的纪实意义远远大于文学价值,谢谢吉兄帮助大家重回那个苦难蹉跎而又激情澎湃的时代。热烈祝贺培坤兄的小说《大学岁月》杀青。同学们各抒己见,好评如潮,精彩纷呈。这一方面说明吉兄的小说写的十分成功,激起了大家的怀念、共鸣与思考。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这个特殊的班级(政史七七级)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我们的同学是有情义有情怀的同学。"七七级"是一个时的标签,也是我们永远的记忆。小说的成功之处,同学们说的很多,我都赞同。确实是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文字优美,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当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们回到那个充满艰辛又激情澎湃的年代!我也支持有些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后发表或出版,让更多人了解"七七级"。要说有什么不足,我觉得写作主要侧重了"老三届"这个"大班",对"中班""小班"同学兼顾不够,如能适当考虑,将更具七七级的特色。另外巜大学岁月》这个名称指向不够精准。考虑到带有吉兄自传体特点,可否改为《我的大学岁月》。仅供参考。这些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节不落地拜读了吉培坤兄为我们这一届大学生书写的《大学岁月》。小说以饱满的激情,精巧的构思,合乎逻辑的情节推演,刻画了薛松、韩梅、洪岩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那令人神往、思念、感慨万千的不平凡的大学岁月。十分感谢吉兄的辛勤付出!在七十四岁年龄的情况下能写出这样的佳作,难能可贵!
读完小说读点评,感慨万千,却难以言表。只感觉同学们太有才了。小说精彩,点评也精彩。生活的酸甜苦辣点缀精彩的人生,愿同学们多多保重、继续努力,续写人生的精彩华章!
——潘林元
【编者简介】吉培坤,网名好人一生平安,男,江苏盐城人。1948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1969年到1977年先后担任大队和公社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取江苏师院(现苏州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盐城师专(后升格为盐城师范学院)政教系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2008年退休,现为串场晚晴等群群员,与大家一起进行文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