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强盗必修课:招安!宋江的这块金字招牌,暗合马斯洛层次需求
相信看过水浒传原书、影视剧的朋友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
这个疑问中,夹杂最多的情绪,就是不忿和对宋江的声讨。
为什么一定要招安?每天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好岂不畅快?
卖了兄弟,只为自己前途,实在是可恨。但实际上,宋江背着这个骂名冤枉的很。
难道只有他一个人迫切希望朝廷招安?如果梁山泊真有那么多人反对,笔者绝不相信他能一意孤行,违背整个忠义堂的意志。
咱们结合社会背景和心理学来分析分析。
北宋末年,民不聊生,绿林强盗比比皆是。占山为王者,大致有三个目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强盗,大多都是些没有什么思想境界。人数也不多,胡乱找个地方盘踞下来,打家劫舍,过一天算一天。
他们渴望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只要吃饱了不饿,官府不来围剿就OK。
第二个层次的强盗,有不俗的见识,也有相当的抱负。聚集起来不只为自己快活,还有具有一定的朝堂目的。对于朝廷的骚扰保持在一个界限,真正的目的,就是迫使朝廷招安。
可见,这些人渴望的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第三个层次的强盗,有格局,有魄力,也有实力。招安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打算揭竿而起,再造皇朝,自己当皇帝。当然,历史上的朝代也就那么些,真正成功的没有几个。
敢造反,还敢称帝的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大气运和魄力集于一身者,另一种是纯粹的幻想主义者。
这里我们说的是前者,其追求的是自我实现需求。
各位可能已经看得很明白了。
梁山泊无论从整体实力、地理位置、人员素质上,都够不上造反当皇帝的层次。他们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从最开始王伦的那一代,也就是第一个层次,吃饱了没人打搅就行。所以,收人策略也相当无脑,想收的我就收,不想收的就给点钱打发走。林冲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后来晁盖等人前途投奔,也遭到了类似的待遇 。
由于七星聚义的大背景。晁盖等人劫下的生辰纲,足够他们吃喝上几年的,生理需求满足之后,渴望安全需求。八百里梁山是最佳的地点。
可惜,众人的需求跟王伦的格局与之相悖,被怒火中烧的林冲一刀攮死了。
晁盖义薄云天,有领导魅力,能够满足众兄弟的社交需求。所以,理所应当的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从那之后,梁山泊只有几把椅子,也有了些名声。不断有好汉来投,在实力增进的同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直到宋江等一批北宋读书人的上山,再次拔高了梁山人员的素质水平。
有了更高的心理需求,需要社会尊重,渴望被朝廷认可。在北宋的大背景之下,落草为寇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有的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当强盗。
就拿李逵的哥哥来说,穷得叮当响,可还是不愿意接受李逵的金银,反倒劝他去自首。
就连平民都这么想,更遑论落草为寇的读书人。他们大多都是受到陷害,被逼上梁山。正当壮年,哪个心里还没有点抱负?
无论历朝历代,在任何一种群体中,读书人的地位都处于上层。他们嘴皮子厉害,懂得社交心理,所以读书人在梁山的地位要远高于武夫。
随着这两个阶层的分化加剧,晁盖格局受限,已不适合坐梁山的第一把交椅。所以,施耐庵就把他写死了,这是现实渴求,也是剧情需要。
本来,晁盖在宋江刚上山的时候就有意让位,但当时时机不到,宋江肯定不肯受,也不敢受。可在后来,晁盖意识到不对劲,宋江一心归附朝廷,让武夫和读书人群体之间发生了碰撞。
所以,在书中有这么个插曲。
宋江在晁盖临死前,依然不放弃招安的念头。
晁盖知道这是大势,所以,死前跟宋江说过这样一句话:“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这句话说得极重,几乎要改变梁山的领导格局。
按理说,晁盖也是个明事理的,怎么会为了自己的仇恨,这么武断的定下梁山首领的人选?
很多人认为,他是将死之时,因为心中激愤随口说的。
但笔者认为,晁盖绝对是有意为之!为什么?
因为自从宋江上山,就屡次请缨下山作战,明显有拉拢人心的姿态。这一点并非是笔者的阴谋论,诸君可回头细查。
有一回让笔者最为深刻,也直接暴露了宋江的领导欲。就是小旋风柴进被高廉下了死牢,宋江请缨攻打高唐州的那一回。
小旋风柴进是谁?
他的地位相当特殊,救了他,比为晁盖复仇功绩要大得多。
为什么?
第一,柴进是皇族之后,可为梁山壮大声势;第二,梁山上有多位首领受过柴进恩惠,救下之后,可以收拢人心;第三,要杀柴进的是高廉——高俅的叔伯兄弟,当属梁山与朝廷的主要矛盾的爆发点。只要杀掉高廉,宋江的威望又将水涨船高;第四,高唐州油水很足,打下之后,所得钱粮可供粮食用上好久。
综上几点,宋江必须要拿下高唐州,会进一步削弱晁盖在梁山的影响,继续实施他的招安大计。
结果,他办到了。
而宋江这些努力,晁盖都看在眼里。作为一山之主,怎么可能没有点眼界?
这并不是说晁盖心胸狭窄,而是他心里有一个心结解不开。格局注定了领导力,晁盖本想做个富家翁,绝对不愿意归顺朝廷。而且,当初跟他上山的兄弟都是这个念头。
而宋江的威望越来越高,此后坐上了第一把交椅,这是读书人众望所归的事。长此以往,梁山受招安已经是板上钉钉。
所以说,晁盖临死前的这句话,实为不同立场的双方,最后的一搏。
可惜,他还是小看了宋江的影响力。
当晁盖刚死,就有两个人立刻出来力荐宋江登位。一个是林冲,另一个是吴用。
林冲跟高俅有大仇,高唐州一战杀了高廉,让他对宋江马首是瞻。
而吴用这么心急,足以说明一个问题。晁盖的原有势力被分化严重。
这位学究算是晁盖的老班底,哥哥刚死,就着急让宋江登位,这怎么都说不过去。
当时,几人的对话中暗藏玄机。
吴用说:山寨不可一日无主,哥哥上位吧!
宋江说:晁天王尸骨未寒,留下话来,谁能抓了史文恭,就让谁坐第一把交椅。
吴用又说:哥哥还是顾全大局,先坐了主位,等到抓了史文恭,咱们再做计较。
这时,李逵愣了吧唧的插了一句嘴:哥哥别说是做梁山之主,就是做大宋皇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货的一句无心之语,却刺激了两位读书人的神经,触碰了他们的底线。
宋江的反应如何?勃然大怒:再这么说,我就割了你的舌头。
吴用接着圆话:李逵不知尊卑,哥哥别跟他一般见识。
说道这里,吴用为什么着急让宋江上位,个中缘由就清晰多了。
如果没有晁盖,吴用一辈子只能是个教书先生。如果只是刘唐和公孙胜劝,晁盖绝不可能妄夺生辰纲。吴用的一番撺掇起了大作用,刚开始的目的还不明显。
直到晁盖死了,吴用的真实意图才暴露出来。他也要招安,不想一辈子当强盗,要安身立命,报效朝廷。这也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
宋江入伙梁山,给了吴用最大的激励。两人一拍即合,两把交椅的影响力叠加,相辅相成,注定了梁山的招安大计。
然而,像方腊那样称帝,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论题。
直到后来卢俊义杀了史文恭,但当时已经没人把晁盖的遗言当回事了。虽说宋江一再谦让,但卢俊义坚定不接受首领之位。
是为了义气吗?
是他不敢坐。卢俊义虽然是武夫,但眼界可高多了。晁盖活着的时候,都挡不住读书人的权力架空,更何况他一个上山不久的员外郎!
实际上,想要招安的可不只是宋江一等读书人。
可能诸君想不到,纵观水浒传,第一个提及招安一词的并不是读书人。而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行者武松。
可能有人大呼不可能,武松和鲁智深是坚定的反招安派,怎么可能第一个提这事?
原文中有充足的证据。
武松在血洗鸳鸯楼之后,路过白虎山,无意遇到了宋江。
宋江当时已经杀了阎婆惜,也是有罪在身。他劝武松一同去清风寨安身,而武松却说了这样一段话。
前几句的意思是:哥哥,我害命太多,跟你一块行走怕连累了你,连累了花荣更不好。我还是去二龙山投奔吧。
下一段的武松原文:“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宋江很激动: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若如此行,不敢苦劝,你只相陪我住几日了去。
后来宋江又劝:兄弟去了二龙山,少喝点酒。如果能被朝廷招安,你可劝鲁智深和杨志投降,这样也能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可能,这就是宋江看武松顺眼的根本原因。也证明了笔者论题,在北宋的那个年代,稍有见识的强盗,都是喜欢招安的。
在那个年代,就算当个屁大点的官都比当山大王强得多。
而后来,武松为什么要反对招安?
那是因为朝廷一共招安三次,前两次有奸佞作梗,凉了梁山众人火热的心。等到第三次,宋徽宗诚心招安的时候,性格耿直的好汉们受够了狼来了的故事。
还有一点,宋江凭着招安的金字招牌,笼络了一大批朝廷降将。比如轰天雷凌振、金枪将徐宁、双鞭呼延灼,都是被他这么忽悠入伙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引荐,梁山也不会如愿以偿的招安。
话到最后,咱们回归到最重要的论题。
为什么一定要招安?
在那个年代是大势所趋,还有这么几个现实的原因。
第一,梁山打的旗号是替天行道,所以,不管入伙前如何,上山后是绝对不能碰老百姓的。
第二,梁山有八百里水泊,固守还行,但没办法远途奔袭作战,想要打劫远处贪官污吏,越来越难。
第三,朝廷也不是吃素的,一旦被逼急了,下定决心剿灭了梁山也算不上什么难事。历史上,名将张叔夜灭宋江,只用了千人队伍。
综上所述,梁山如果不招安,的确是没有活路可走的。
如果各位有什么不同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咱们共同探讨。
●水浒传:禁军教头王进恶了高俅,投奔边关何人,殿帅府都惹不起?
●只有智者才能知道:鲁智深喝酒吃肉打人,为啥最有可能超凡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