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有多么冷血?尚未开战,本部三百军兵已经人头落地
隋朝名将不少,但让人耳熟能详的并不多,其中的佼佼者,非杨素莫属。杨素一生征战无数,从攻北齐,再到灭南陈、破突厥,几乎战无不胜,为隋朝立下赫赫战功。
有的将领擅于谋略,有的将领擅长骑兵攻伐,而杨素有一招独门绝技,那就是杀人,这里杀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每次杨素杀完人后,将士们必定众志成城,拼死一战,所以总能取得大胜。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汉王杨谅起兵造反,老将军杨素再次被派往战场,这是杨素的最后一仗,也是最出彩的一仗,杨素不仅以少胜多,而且只用了几十天时间,就将敌人杀得人仰马翻。
一、杨广即位,杨谅起兵造反
隋文帝杨坚对其他儿子要求极其严格,要谨言慎行,要远离女色,可偏偏对小儿子杨谅最为娇惯。在所有儿子中,杨谅虽然不是太子,却是实力最雄厚的一个,在597年就被封为并州总管,西起华山,东到渤海,原来北齐的地盘,全在杨谅治下。
杨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背负弑父的骂名,才当上了皇帝。即便杨广身上有着种种劣迹,但不口否认他的能力和才华,为了皇位他可以隐忍十几年,杨广深知皇位的来之不易,所以他不可能允许国中之国的出现。
史料记载“及高祖崩,炀帝遣车骑将军屈突通以高祖玺书征之。”
在杨广即位之前,杨谅就一直在积聚力量,甚至打着突厥来袭的名义招募大军,由于当时隋文帝还活着,杨广也不能发作。隋文帝死后,杨广假传文帝诏书,召杨谅进京。
杨谅看到诏书,第一眼就认出这诏书是假的,原来隋文帝曾和他约定,为了安全起见,诏书中“敕”旁边会有一点,作为暗号。对此,杨广当然是不知情的,所以被杨谅识破,之后杨谅该怎么办呢?杨广已经成了皇帝,必除杨谅而后快,于是杨谅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造反。
二、杨谅战略失误,杨素率兵出征
杨谅并非一个雄才大略的统帅,之所以地盘大、实力强,是因为隋文帝给他的特权。经过反复思考,杨谅做出决定,向西出兵,打的口号则是清君侧,声称杨素要谋反,诛杀叛逆。杨素固然位高权重,但杨素毕竟是个臣子,就算杀掉了杨素,也难以动摇杨广的皇位。
是时,杨广刚刚即位,权位并不稳固,而且由于隋文帝死得蹊跷,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如果杨谅打着杨广弑君的名义出兵,杨谅就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这样一来,杨广就会极为被动。
可是,杨谅并没有这么做,而且在战略上屡次出错。总管府兵曹裴文安曾劝杨谅道:“文安请为前锋,王以大军继后,风行雷击,顿于霸上。咸阳以东,可指麾而定。京师震扰,兵不暇集,上下相疑,群情离骇;我陈兵号令,谁敢不从!崐旬日之间,事可定矣。”
裴文安的主要建议就是快速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杨广一个措手不及,等到蒲津关被攻下,屯兵霸上,朝廷震动上下离心,大事可定。杨谅同意了裴文安的计策,并任命裴文安为柱国,率军出征。
杨广即位之初,可谓手忙脚乱,国内形势尚未安定,兵力也远不如杨谅,如果杨谅真的落实裴文安的策略,谁胜谁负也未可知。可惜,就在大军攻下蒲州后,杨谅却下令撤兵,此时裴文安距离蒲津关仅百余里。
正所谓兵孬孬一个,将熊熊一窝,在战事的关键时刻,杨谅怂了。别看杨谅头衔很高,权势很大,可他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他在隋文帝的宠爱中长大,只是个被惯坏的孩子,面对残酷的战争,他害怕了。
三、杨素立威,先杀己方三百将士,大获全胜
杨广听闻杨谅叛乱也有些意外,毕竟他的皇位还未稳固,对杨广而言,这场战事既是挑战,也是机会。随即杨广派出老将军杨素出征,杨素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对付个杨谅应该还绰绰有余。
不过,这其中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杨素兵太少,只有几万人,而杨谅拥兵几十万,这仗不一定好打。
为了应对杨素这位头号大敌,杨谅派出大将赵子开率军十余万迎敌,在高壁岭屯兵驻守,大军拉开阵势连绵五十里,威势震天。
虽说杨谅本人比较懦弱,但手下不乏能臣勇将,兵力也十分雄厚。杨素深谙兵法,派手下将领和叛军对阵,自己率奇兵潜入霍山,到了山谷,杨素扎下营寨,派军司挑选三百人守营,其余人等要和他一同去偷袭敌军。
史料记载“素营于谷口,自坐营外,使军司入营简留三百人守营,军士惮北兵之强,不欲出战,多愿守营,因尔致迟。素责所由,军司具对,素即召所留三百人出营,悉斩之;更令简留,人皆无愿留者。”
杨素在营门外等候,但是等了很久也没有人回来复命,杨素便找来军司质问,军司不敢隐瞒,如实回答。原来大兵们见杨谅兵多,不敢出战,都想着能在营寨留守,或许还保住一命,为了那三百个名额,争得是脸红脖子粗,所以耽误了很长时间。
作为统帅,杨素深知士气的重要性,本来我军兵力就少,如果还没有必死的决心,那么此战必败无疑。于是,杨素将留守的三百人找来,他并不多话,只有一个字:杀!
三百颗人头瞬间滚落一地,众将士被惊得目瞪口呆,那些侥幸之人更是冷汗直流,此事一出,众将士再不敢生出退却之意,人人舍命拼杀。
在之后的战役中,杨素的军兵突然出现了叛军北面,鸣鼓纵火,一下子将叛军阵营搅乱,叛军瞬间崩溃,自相践踏,死伤数万人,杨素大获全胜。
杨素统兵,以严苛闻名,如有怯懦者,必定难逃一死。有人问了,如此高压之下,军兵为何还能服从杨素的命令,只是单纯的畏惧吗?
事实上,杨素以严苛法令治军只是一方面,正所谓军令如山倒,一支合格的部队,必须要指哪打哪,不能犹豫;另一方面,杨素也很清楚,有罚必有赏,如果一味地用军法统军,一定会收到反效果,所以必须赏罚分明。
在杨素手下打仗,只要立了功,赏赐也是极其丰厚,这也是杨素的制胜法宝。在杨素犀利的进攻下,杨谅很快败下阵来,只得献城投降。
作为功臣宿将,杨素为了隋朝立下过赫赫战功,堪称一代豪杰,只可惜杨素阿谀皇帝、行为偏颇、助杨广废长立幼,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不少败笔,以至于后世对其评价不高,令人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