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武侯之我见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是著名的谋士,也是非常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以下是关于诸葛亮的简介:他是烽火连天时蛰居深山的伏龙,十年沉潜未出,却既能观天下之大势,又能享田园之乐,好不快活;他是羽扇纶巾吟诗作赋的谦谦君子,才比管仲,智慧无双;他是洞悉战局的谋士,满腹经纶,虽书生意气,却安坐营帐中指点江山,屡立战功。他就是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三国群雄并起时的一颗明星。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作者看法:诸葛亮在民间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一方面因为他是智谋的代表、智慧的化身;另一方面传说着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可以呼风唤雨,知人善任。所以千百年来他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神一样存在的人物,他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决胜千里、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诸葛亮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是完美无瑕和高大上的。后来诸葛亮出山以后,屡建奇功,帮助主公刘备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他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那么,他由于他的鼎力相助,才使得刘备在三国抗争史有了一席之地,才能有后来的异军突起和才能够有建立后来的蜀汉大业。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建安十二年,未及而立之年,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得到了刘备的青睐,于是有了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181—234 年)字孔明,他的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平事迹主要有:躬耕陇亩-----韬光隐晦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隆中对》--暂露头脚赤壁大战-----一战成名七擒孟获-----收服人心屡次北伐-----无功而返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对蜀汉集团可谓是忠心耿耿,虽然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丝毫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更是被统治集团作为忠心不二的典范大力宣扬。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即就是在民间,诸葛亮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智慧、他的谋略、他的神机妙算的本领,他的未卜先知的才能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人们把它看成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是他集智慧、智谋、权谋、儒雅于一身,就是在《三国演义》影视剧中也在很多方面突出了他的高大形象,给他平添了很多光环,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煜煜生辉,他带给人们的是一个高大而近乎完美的形象。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在为学方面留下了许多传颂至今的千古名句诸如他的名言也一直被人们传颂譬如:(整理成阶梯状,增加美感:
志当存高远。
粮谷,军之最要。
善将者,必因机而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防奸以政,去奢以俭。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刑罚知其所及,则邪恶知其所畏。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宫中府中,聚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 《诫子书》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兵法方面: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那句千古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可见其名声之大,美誉之盛,即使也曾有一些近代名人,像鲁迅先生对此并不认同,而且还对诸葛亮提出了“状多智而近妖”的评价。
诸葛亮一生的是非功过,可谓是功大于过。(这种结论是基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的。无可置疑,诸葛亮足智多谋,眼光远大,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甚至可以说在后来的实践中,帮助刘备从被动挨打的局面,巧妙抓住赤壁之战的契机,迅速拿下零陵、武陵、长沙等地,为刘备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使得刘备能在以后的战局中占据优势,为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居功至伟。)
可是,诸葛来他毕竟不是神仙,他也会犯错误:政治远见的第一个失误是:荆襄九郡是蜀汉政权进攻魏、吴的跳板和咽喉。这么重要的位置,不仅要作为屏障来防御,更要把它规划为进攻的前沿阵地,所以,荆襄九郡只从防御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布置两大军事阵营,互为犄角之势,即可进攻又可防御,而且要委派有勇有谋的武将镇守,一个关羽不足以稳定荆襄九郡。
第二个政治远见的失误就是:不顾及蜀国国力,倾尽国力北伐,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同时,不失时机地挑起各种边界事端,给魏国、吴国造成混乱局面,使他们不利发展生产。
第三个政治远见失误是:对接班人的委托上不应该让继承者继续北伐,要停下来发展生产,既然自己尝试了六次都失败了,难道要把蜀国败光了才算完吗?没有物质基础,军队如何打仗,国力亏空,如何稳定民心,所以说,即使姜维后来北伐有了眉目,国力的虚弱也会招致内乱,最后也许不是败在魏吴进攻,而是败在了内乱上。
可见,诸葛亮没有在临终前留下忠告,致使姜维继续北伐,最后蜀国亡国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从政治远见上来看的,诸葛亮可谓是一心为蜀国,可是最后还是没算到,一心北伐,忘了最有效的进攻是经济的打压,经济战争他不懂。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军事上也有重大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荆州的问题上,可以说荆襄是三国的关键所在,谁把握住荆襄九郡,谁就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庞统战死之后,诸葛亮不得不去益州,只留下关羽守荆州,势单力薄,而且配备的人员,除了关平、周仓还能指挥打仗,剩下的伊籍、王浑之辈,没有战场经验,更别谈带兵打仗了六出祁山,命丧五丈原。这是三国历史里面最令人悲伤的一幕,也是诸葛亮一生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不顾及自己的健康,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思虑太重,求胜心太强了,加速了自己丧命的速度。
同样在此问题上,司马懿反而高出一筹,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谁成想老身一去,竟无可用之人,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可见,在培植接班人的问题上,诸葛亮同样也考虑欠妥。
诸葛亮在用人上也存在重大失误,他不是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是用人的长处避其短处,他是有棱有角的人才一概不用,并且千方百计的打击压制李严。李严在蜀国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完全能够独当一面,论他的文才武略,只能在关羽之上不在其下。可诸葛亮从来没有给李严安排过合适的位置,基本上是弃而不用。同为刘备托孤大臣,诸葛亮这样以权势压人,排挤同僚,也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在六出祁山的急用人之际,还只安排李严筹备粮草的差事,明显的大材小用。因诸葛亮连年征战,造成国库亏虚,民生艰难,李严在没法筹集够粮草的情况下,没法交差,遂向诸葛亮写信,谎报说东吴兴兵侵犯蜀境,招致诸葛亮退军。诸葛亮回来后知道李严是谎报军情,大怒,从此把李严削职为民,埋没了一个大好人才。
魏延武勇过人,也有自己的独到见地,子午奇谋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后魏延被疑有反心而诛杀,对于魏延诸葛亮也是一直压着不用。诸葛亮怕的是有本事的人,以后权势大了不好控制,他只用庸才,因为庸才好管理听话。他还不相信大家的力量,不相信别人能把事做好,他事必躬亲,最后将自己活活累死,也弄得蜀国人才缺乏,最后落得个“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诸葛亮虽然是一个当时娶了一个丑女,比如头发黄、皮肤黑,但是才华却相当的厉害,诸葛亮当时下来做了一件与孔明择妇不符的事情,娶了个丑女,但是诸葛亮重视是才华的而不重貌的,诸葛亮任何时候都是非常清醒的头脑,在建安16年的诸葛亮在刘璋投降后诸葛亮接受500斤银、千斤钱等,但是诸葛亮在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诸葛亮他有着超人的谋略和忠心。耿耿忠心和效忠的精神,在诸葛亮最后死的时候,他只有800株桑树,而他所说的都是朝廷的所赐,就像儿子也是自给自足,没有一些多余的财产,所以诸葛亮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一生据说也是赏罚分明,因为姜维投靠蜀国,虽然官不大,但是对当时的战局有帮助所以赏赐姜维;马谡误失街亭,尽管是他的爱将,但是也被诸葛亮杀掉。而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也只是将功折罪,这怎么说?诸葛亮的一生还有很多经典的战例,那么这都能够体现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著名战例如:火烧博望坡, 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七擒孟获等,后人对其评价不一,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尚有余泣。”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后人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摘录如下:
诸葛亮吊孝------------假的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弹琴---------镇定自若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住茅草房-----怀才不遇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皱了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计 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划了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孔明练琵琶--------老生常谈(谈)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诸葛亮的鹅毛扇一------一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伎俩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和俗语也非常多诸如: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
闭门思过
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既生瑜,何生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这些都是与诸葛亮 有关的,还有一些诗人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用来歌颂和褒扬诸葛亮,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诸如:
五绝·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七律·书愤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司马懿,司马懿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司马懿”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司马懿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马懿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片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及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也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由此可见,我们诸葛亮诸葛军师,他的才谋和谋谋略真的是真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任何时候他手持一柄羽毛扇,那么表现得是他的镇静从容,“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他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都让我们叹为观止。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他是我们千古以来智慧的典范,所以我今天重提诸葛亮先生是因为他给我们的一个启迪,在任何时候,我们任何人都可以“以德服人,以心服人”。“以德服人,以心服人,厚德载物”是我们的智慧,因为我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以诸葛亮为典范。去学习他那种忠心耿耿,学习他那种百折不挠,学他那种为了事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千古谁堪伯仲间——诸葛之我见
好的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