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西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比较

时间:2014-02-26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王子麵 

  以前在学校时,我并未学习到一种研究历史方式,也是一种新兴的学科──比较史学。在接触此书之后,我才明了,比较史学并非是一种假设性的局限,本书的比较史学着重在于中西两文明史上的转变,和具体的制度演化,甚至包含了文明上的转型。如封建制度的经济越发展越能创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西方能,为何中国不能?同样是封建制度,为何中西两文明的构造不同?那为何西方在近代史上才逐一迈向民族融合,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就具备了民族融合的现象?中西两文明同样架构,但转型结果却南辕北辙?
  
  再举一例,四大古文明的埃及,为何现今以往的文化思想已不较以往,而中国古代圣贤思想却绵延至今?这种比较是环境?是政治?是思想?还是传统的传承?都值得我们探讨
  
  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本书所说的中西城市的比较,中国城市比较偏向于政治和文化,西方城市则是由高度经济和较独立自治的市民所组成,中国城市由政治发展出经济,西方城市则恰恰相反。
  
  书中提到一个观念,作者认为中国无法有效成功转型,关键在于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封建专制不断的被强化,而转型无法得到发展,这和中国长期的重农抑商及完善的封建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中国有农业经济,但不成转型,相较于西欧15世纪后就开始了萌芽新的社会经济模式。
  
  书中也有提到封建制度的土地所有转变,中国的封建制的土地是一种所有制,或者是一个土地私有制,西欧则在日耳曼民族灭了西罗马时,所采的抽签式的战利品的土地分封,而没有形成中国的所谓土地兼并(西欧的自由地为何未转变为中国的土地私有制,我实在不解)。二来,中国的封建土地买卖频繁,西欧封建土地则层层分封(我不解释和西周分封土地有何不同),三来,中国封建土地的地主,其特权并非来自土地,而是官职,在西欧,土地特权和拥有土地多寡有密切关系。一如书中所言,「中国土地所有权,与封建特权是相对分离的……西欧,大中小封建主的隶属关系则是土地所有权的直接表现。」所以,西欧的封建制度瓦解和土地所有权的坍塌是有关连的,四来,中国农民可透过买卖来获得土地,农民亦可升为地主,西欧封建农民对于土地是一种契约,是世袭的,和中国农民占有土地所有权是不同的,换言之,中国土地通过农民和地主的转变,造成了地位的不稳现象,在西欧,土地是由世袭所取,地位和所有权相对的稳定
  
  西欧在14世纪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封建农民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封建制逐渐瓦解,地主不再紧绑农奴在土地上,农民也可以透过买卖获得自由,而开启了新的资产阶级土地改革,即圈地运动。封建土地不再是权力,土地开启了经济商品变革,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经济体。
  
  中国为何无法转型?作者认为在于中国历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它具有强大且具有力量的专制统治,中国农民受几千年的封闭封建思想的染化,统治者将农业生产在自然经济中,而无法像西欧的资本主义转型。
  
  虽然中国没有萌芽出资本主义的结果,但中国的封建土地是受到政治和自然经济的约束力而成,有了较安定的耕作环境,进而开创了中国农业的文明,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封建开启的文明会胜于西欧
  
  西欧的封建制度瓦解原因之一,在于王权的消长,王权因贵族(大地主)的封地而消落,王权要拿到权力,必须和拥有自治地的城市(市民)的力量对抗封建贵族,从而消灭了封建领主制(西欧城市的兴起,其因农奴的逃亡,再加上商品经济发起,导致城市兴起)。
  
  中国单一农业与西欧农牧混合
  
  中国的农业生产呈现单一性的小农经济,农人的唯一归附于土地,即便出现了农民起义,但农人最终还是回归土地。单一性农业在于以粮食生产为主及少量的经济作物,明末,中国农村一度萌芽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但透过中国特有的小农封建专制的完善,资本主义的生机只有少部的、局部的。虽然小农经济衰落,但农业性质的改变并没有扭转小农的本质。明代,农业发达,促使经济作物商品化,冲击了封建小农的经济,使部分农民脱离了生产,转而朝向城镇发展,但长期自古的封建结构及经济水平低落,无法有效提供劳动力,封建则难以瓦解,中国的自给自足阻碍了农业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西欧的土地上,因环境地理和历史上的因素,很早就有了农牧混型的发展,亨利在一书「中世纪城市」更提到了畜牧业是中世纪商业的基础。农牧混合形成了商品化的经济生产,构成大农经济,不受限于自然经济,加上美洲的发现贸易,根本上,促进农业生产,大农经济和农业混合型是相辅相成。大农经济有一定的资引进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等等,都能突破农业封建制度的限制,进而保住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其工业原物料。
  
  封建农民的地位及其经济发展
  
  在西欧,农奴是依附于领主之下,领主将土地分给农奴耕作,这种世代的主佃关系系为「永佃权」,封建地主为了维持其在庄园经济生产,强制把农奴绑在土地上,农奴世代都属于地主的财产,对于国家就有较多的自由,农奴并非直接与国家服役,缴税。西欧的农奴制伴随着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至货币地租,这个转变使得农奴制逐渐瓦解。
  
  西欧农奴生产条件得到保障(因领主的剥削会造成农奴死亡或逃跑,使得领主财产重大损失),生产率高,加上上述地租的转变,净余率相对提高,可发展其农业技术,生产再生产,随着剩余增加,而把农产品投入市场,形成商品化,脱离农奴身分转而成生产者,加上农牧混合,出路广,到了15、16世纪,西欧已经看不见无田农奴。
  
  在中国佃农,因与地主是佃租关系,是占时的使用土地,地主无意把佃农长期制约在土地上,导致佃农需时常找地主,和西欧的「永佃权」实质不同,因佃租关系,佃农对地主自由度较大,但对于要缴纳税收国家的自由度较小,国家需执行中央集权超经济强制,而佃农就必须履行封建义务。
  
  中国自古采实物地租,地主总是为利己而不断剥削佃农,也因其地主和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松散,所以地主几乎不受其惯例约束。地主对佃农越剥削,佃农其净余率越低,佃农没有剩余经济投资,难生产再生产,封建农业转型无法有效发展,因经济生产条件差,佃农离了土地也带动不了资本劳动力,佃农最终还是得回到土地上。

  商业文化发展的等量不等质
  
  中国和西欧在商业发展水平下,我认为是不平等的,古代中国封建时期,虽有秦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但其商人是顽固的,到了隋唐宋商业发达可想而知,不管是国内的商业手工业等,在对外贸易有丝绸之路,还有长安往西南的海上丝路,一直到15世纪前,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皆操于中国人之手。
  
  商业水平的象征就是纸币的产生,如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和元代宝钞,反观西欧,14世纪前商业都是落后的,书中分类出主要原因:1.交换的商品简单2.长期没有形成大的广泛的商业中心3.商人队伍少,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因宗教关系)4.经商环境条件差,流通形式层次低5.语言复杂,度量衡和货币不统一6.社会对商品购买力低下。
  
  17世纪中国出现了政治、经济的危机,加上动乱,战争和天灾等人祸,商品经济受到打击,造成中国封建商业转衰的原因,书中也帮我们整理出来了:1.明中叶后,封建专制主义下,无法突破小农经济,在思想观念上无法超越封建2.明清社会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对商业的打击3.经济政策的不利影响4.儒家学对商业的阻碍。
  
  在西欧,城市发展冲击着「商业革命」的表现,在哥伦布通航新大陆后1.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2.市场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加3.改变传统钱、货两方交易的模式方式。
  
  对于16世纪西欧封建商业转向资本主义,书中整理出:1.良好国内政治环境和思想意识,西欧的专制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上,宗教改革大大解放禁欲主义,近代商业理论出现2.农牧混合经济结构和大农业的兴起3.利用移民增进商业竞争活动4.积极开拓市场贸易。
  
  科学技术的晚霞和黎明
  
  李约瑟曾说:「在约4~14世纪间,欧洲水平完全在中国之下………」
  
  中国曾经有过世界性指标的科学研究和发明,数学来说,西汉有「九章算数」的数学体系,魏晋南北朝,著名的刘徽、祖冲之奠定了数学理论,北宋贾宪的贾宪三角高次方程式比西欧早了400年,南宋时期提出誉为中国的剩余定理,比欧洲早了500年,宋李冶的「侧圆海镜」其研究高次方程式成果比欧洲提前300年,宋元时期还有沈括、郭守敬等数学家。天文纪录方面,「晋书天文志」记下彗星之尾是背向太阳,欧洲到了1532年才发现,1054年中国就记载太阳黑子的发现,早了西欧800多年,发现恒星移动则是唐的一行和尚,比英哈雷早了1000年。春秋时期「四方历」已经一年订为365.25日,元郭守敬「授时历」以365.2425定为一年,欧洲公历则在1582年才公世。西欧农人用木犁下耕时,中国早就用了铁犁,当中最属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最为辉煌。
  
  欧洲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欧洲辉煌时期,是脱离黑暗时代,从神转向人,转向理性,转向科学,为近代科学革命奠了基础,进而在16世纪超越了中国,而此分水岭,从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和阶级背景可述之。
  
  至于科学的不同发展,书中举证:1.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目的是实际应用2.实现手段是经验累积型,其发展带有封建保守味道6.其物质利用多局限于材料自然属性的使用。
  
  后记
  
  在后面两章我并没有做出整理,我认为是因为它的层面较广(也可能是我偷懒),除了说明中西思想解放的各有特色,最后一章商品经济,我觉得跟前面一章有些雷同。 
  
  综观来说,中国文化、社会背景、商业活动和思想风潮,本来就和西方大相径庭,也或许因而错失了转变的契机。
(0)

相关推荐

  • 【真题计划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给全国一线教师提供一个提高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提升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高中教育质量,以"做真题,促发 ...

  • 中国早期社会调查 | 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

     "中国早期社会调查"系列专题 陈翰笙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20年代初先后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取得历史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后在1924 ...

  • 你是否是一个“新穷人”呢?

    文/诗来 当今社会,有太多太多人无形中沦为了"新穷人".媒体关于90后的人均负债报道早已不新鲜,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已经蔓延到了更多的年龄阶层. 不光是年轻人普遍比较穷,很多中年人的 ...

  • 世界古代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古巴比伦(Ancient Babylon)文明位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古巴比伦与中国.古埃及.古印度一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1.基本概述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世界古代文明——亚述文明

    亚述(Assyria),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属于闪米特族的亚述人在此建立亚述尔城后逐渐形成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城邦. 1.由来 公元前十九到前十八世纪发展成为王国. ...

  • 世界古代文明——赫梯文明

    赫梯(Hittie)一译"喜太"."西台"."西泰特"或"希泰".赫梯位于小亚细亚的卡帕多细亚,是一个位于安纳托利亚的亚 ...

  • 世界古代文明——努比亚文明

    努比亚是埃及尼罗河第一瀑布阿斯旺与苏丹第四瀑布库赖迈之间的地区的称呼. 努比亚这个词来自埃及语中的金(nub).一般从阿斯旺到瓦迪蛤勒法被称为下努比亚,从瓦迪蛤勒法到库赖迈被称为上努比亚.有时库赖迈到 ...

  • 世界古代文明——阿克苏姆文明

    阿克苏姆帝国一直在古代埃塞俄比亚的心脏掌握着政治权利,直至13世纪.这一帝国首都的庞大遗址是由方尖石塔和巨大的石柱构筑而成. 位于东北高原的阿克苏姆是埃塞俄比亚的历史名城,其海拔高度为2100米.大约 ...

  • 世界古代文明——班图文明1

    班图尼格罗人(Bantu-Negroes),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主要居民.又称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属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主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包括刚果盆地. 大湖地区. 赞比西河和林 ...

  • 世界古代文明——豪萨文明

    对豪萨人起源众说纷纭,但豪萨城邦起源却有统一认识.19世纪上半叶,西非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圣战",豪萨地区是圣战的策源地和中心.圣战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发展和伊斯兰文化的广泛传播 ...

  • 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导致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文化相异

    读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受益匪浅.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文化较之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在文化产生的背景上,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埃及 ...

  • 希腊罗马基督教为何是近代文明的起源?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欧洲并非人类文化的先驱者,自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也不过4000年.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兴起2000年后,欧洲文明才刚刚开始有最简单的文字记录,而且这种记录更多的还出现在荷马的诗歌当中.在埃及的奴隶制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