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任性的教育家张冀牅
提起苏州的九如巷,民国时期可谓名噪一时。住在九如巷3号的张家四姐妹,名头可一点也不比当时的宋氏三姐妹来的弱。
大姐张元和,精通昆曲。和昆曲名家顾传玠结为伉俪(后旅居美国);
二姐张允和,擅长诗书格律,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汉语拼音的创造者)的夫人;
三姐张兆和,英语系毕业,后做编辑,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
四妹张充和,诗词书画、丹青音律,无一不精。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教授的夫人。
姐妹四人情系昆坛,毕生为昆曲事业而奔走,为昆曲申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才女被誉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四位夫婿各自不同凡响,他们的六个弟弟亦是学贯中西,出类拔萃。
姐弟十人
四姊妹的父亲,便是九如巷的当家人——张冀牅。
张家原本祖籍安徽,家世显赫,曾祖父曾是李鸿章的发小,历任任两广总督,因镇压太平军有功而发迹。
张家在安徽有万顷良田,是当地的名门。在张冀牅(原名武龄)的名下每年就有10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
母亲陆英,来头也不小,是扬州冬荣园赫赫有名的盐官之女。当初结婚陪嫁的嫁妆连绵于巷外十里。光紫檀家具就有好几套,金银首饰更是不计其张数。翡翠尤多。
衣食无忧的大家子弟中,难免有不少抽鸦片、赌博等懒散、奢靡的纨绔子弟作派,冀牅觉得久居合肥,自己的子女难免会受到这些陈旧积习的影响,遂举家迁往上海,后又至苏州,并很快成为苏州城里的"名门"。
张冀牅从小嗜书如命,书籍也使他接触了新思想。所以,对待女儿的教育上从不含糊。为每个女儿都分别请了老师,一节课55分钟,中间只有5分钟的休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舞蹈到唱歌,无一不包,又因为夫妻二人对昆曲的热爱,早早就延请全福班名伶尤彩云为她们拍曲授艺。
昆曲成了四姊妹终生的爱好,甚至决定和影响了她们的婚姻、事业。
张家的藏书之多、之杂、之新,在苏州是有名的。长女元和曾回忆说:"父亲最喜欢书,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父亲去四马路买书,从第一家书店买的书丢在第二家书店,从第二家买的书丢在第三家书店……这样一家家下去,最后让男仆雇车再一家家把书捡回来,我们住的饭店的房间中到处堆满了书。"
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上,有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老板伙计都与张家很熟悉。平时书店进了新书就整捆地送到家里,逢年逢节由管家结账。
出差住酒店,如果一个地方超过三天,那想挪窝就费事了,因为房间里已经到处是书了。
而对于女儿的看书,他是没有限制的。他的藏书可以让女儿们随意翻阅。
因为前辈人镇压过农民起义军,他发誓不做官,倾其所有致力于办教育以强国,有人称他为"忏悔型的贵族"。
办学,他也是认真的。
在校园建设方面,他是不计代价的,尤其是在金钱上。比如说,他看中一丛梅花,他觉得种在学校比较好看,他会花高价买下。校园内,还有晴雨操场和休凉亭。
办学九届,共计花费25万两(如果不知道这到底有多多,可以参考中学课本的《骆驼祥子》里祥子拉一天的车钱)这些费用,全部由他一个人支出,拒绝捐赠,他说他不希望自己办学的理念受制于任何组织和个人。
现实的成绩和所花的这些钱是否成正比?为功为罪,让别人去说吧,张冀牅不以为然。
如今,昔日的校园已经不在,成为了十几家政府机构的办公场所。老楼已经拆除,大部分归了公家。只有下房,变成了张冀牅故居。
好在张冀牅已经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