庑殿推山法则到底是什么,看这一篇就够了

在之前的推送中,为大家介绍过硬山、悬山、歇山和攒尖顶的屋面结构,本期推送就为大家介绍传统建筑等级最高也最复杂的屋面—庑殿顶及其特有的做法“推山法”。

戳图依次回顾四种屋顶的讲究No.1

No.1:从增出到推山

山西稷王庙,北宋建筑
庑殿建筑的屋面只有四坡,又叫四阿殿、四注殿或五脊殿。推山是处理庑殿顶脊部弧度的一种营造方法,宋式叫增出。推山是一步架一步架推的,增出是一个总量,《营造法式》规定:“如八椽五间至十椽七间,(脊檩向两端)增出三尺”。

庑殿推山明清常用,宋辽虽然有“推山”做法,

但基本不用,建筑是否用应用推山,直观地反映在

正脊的长度上。推山法则可以加大屋面的坡度,

有利于排水并减轻积雪的压力,所以正脊会更长。

不推山的庑殿顶正脊视觉很短,北方很多金、

元时期的庑殿顶流行不推山,

而推山则是把脊檩和屋顶正脊向两侧加长,

四条戗脊的凹曲线变得更弯曲,而正脊的视觉效果明显变长,

一般认为高碑店辽代开善寺是较早的推山建筑。

清代太庙垂脊,见《梁思成全集》第六卷

No.2:推山的计算

如没有推山,两山的坡度与前后的坡度相同,

则垂脊的平面投影及四十五度角线上的投影都是直线。

而推山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檐步架不推,以保证檐步的方正。

图画建筑学考研绘图

所以,推山是从第二步,即下金步开始的,

推出尺寸为该步架的1/10,若各步架为五尺,

则推出五寸,第二步架变成了四尺五寸。

第三步推出时,按第二步的1/10,即四寸五分,

实际第三步架变成了四尺零五寸。

庑殿两山步架数相同时

同时,由于庑殿顶一般用在建筑群中最尊贵的正殿,经常会遇到前出廊子或抱厦导致正殿两山步架数不同的情况。当每山步架相同时,第一步(檐步)方角不动,从下金步起至脊步每步递减上一步架尺寸的一成(1/10)。

庑殿两山步架数不同时

当每山步架不相同时,第一步(檐步)方角不变,由下金步开始,递减自身步架尺寸的一成(1/10),再依下金步推山后向上按(中或上)金步自身步架尺寸递减一成(1/10),直至脊步。

图中编号为1、2、3、4的线分别为角梁、

下金由戗、上金由戗、脊步由戗四根(段)

构件的平面位置线。从这四条线重合交集可以看出

山面每步梁架的“推山”。

推山建筑清代使用广泛,以太和殿和太庙为典范。

No.3:推山的构件与实例

原图见《清式营造则例》图释

推山由正脊、扶脊木推出,垂脊形成空间曲线。

但是,由于庑殿两山是一个平缓的坡面,

四角还有飞檐,所以还需要顺趴梁等构件的配合,

所以,实际上的庑殿结构比庑殿剖面图更为复杂。

架在山面这根梁则顺着面阔方向,因此叫顺梁。

它一端落在山面檐柱的柱头科上,承托山面檐檩。

另一端交在金柱上。顺梁上立交金瓜柱,

托起山面下金檩和檐面下金檩的搭交部分,角梁扣在搭交下金檩上。

同时,一些庑殿顶建筑内部的梁柱也不完全对称,可以减去或移动前排金柱的位置以获得更佳的使用空间,这时,一般会在梁架上加各种小柱支撑,防顶部构建木材朽坏,不做天花采用露明造,通风干燥保证这种结构能长久屹立,辽代建筑大同善化寺大殿就是这种建筑的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