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有个“任公钓台”,很出名!

今天是在宜兴陪伴你的第2622

(♬ 点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宜兴是一座有文化、有故事、有温度的江南小城,走进《在宜兴》有声内容,听不一样的宜兴故事。

宜兴是一座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城市,古代许多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宜兴众多的人文景观也与他们有关。
我们看到东坡书院,就能够想起苏轼曾在宜兴蜀山讲学;看到岳飞生祠,便能够想到岳飞曾在宜兴抗击金兵;而看到任公钓台,便不得不提太守任昉(fǎng)在宜兴施行德政的故事了。
说起任昉,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他在宜兴的故事,还得先从大家熟知的任公钓台讲起。

“任公钓台”的出处
任公钓台,位于宜城团氿之滨,被列为全国十大钓台之一,是宜兴悠久历史文化的胜迹,也是宜兴十景之一。任公钓台正是当年任昉常去垂钓的地方。
任昉在宜兴做太守时,关心民生,为民众排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他在任时,一有闲暇,就喜欢去西氿之滨去散步、垂钓、观赏风景。
宜兴人为了纪念太守任昉,便在他经常垂钓的西氿之滨建筑“任公钓台”。
从钓台极目四眺,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历代文人来到此处都不免留下诗词纪念,既是称赞自然美景,同时也是表达对任昉的敬佩之情。
太守任昉行德政,宜兴几千百姓受惠
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今山东寿光人,南朝梁文学家。
任昉以孝友、好学、魁伟而闻名乡闾,在宋、齐、梁三朝任官。他一生为官清廉,16岁出任主簿(担任地方官的秘书),43岁时,任昉以吏部郎中出任义兴(宜兴)太守。
任昉到宜兴时正遇荒年,许多乡民外出逃荒,任昉不忍百姓受苦,便把自己的奉金全部换成米、豆,熬成粥施舍给百姓,因此救活了2000多人
荒年饥月,庄稼歉收,百姓难以度日,孩子更难养大,有些人家生了小孩后便忍痛将其溺死。太守任昉知道后,严厉申明“生子不养与杀人视为同罪”,他为孕妇提供钱财用度,受到接济的达千家之多。
当时,任昉在宜兴有一片公田作为他的俸禄,每年收粮达800余石,而任昉只取五分之一,其余的全部用来救济贫苦乡民,妻子儿女只能吃粗粮度日。
任昉任满离开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到京都时缺衣少服,镇军将军沈约只好派人带着裙衫去迎接他。
任昉在宜兴时施行德政,受百姓爱戴。他也喜爱宜兴的山水,在宜兴结交好友,游山玩水。
任昉在宜兴与到氏兄弟交好,建“彦昇桥”
任昉因喜爱宜兴的山水,在画溪北岸建筑别墅,寓居于此。其别墅所在村庄因此命名“任墅村”,沿用至今。
同时彭城的到溉、到洽兄弟两人,博学多才,也在宜兴隐居。他们经过查林时,看见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便在此地建房寓居,称“查林田舍”。
任昉与到氏兄弟成为契友后,来往密切,经常邀游宜兴的名山胜景。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或提壶觞饮,或吟赋诗词,十分的闲适自在。
两地的交通不便,任昉便在查林通往任墅的河上,建造了一座小石桥,以任昉的字命名,称“彦昇桥”。“彦昇桥”的建造,在当时也大大方便了来往的行人。
任昉为官清正廉明,常以自己的俸禄救济贫民。宜兴人感恩任昉的德政,称赞他的贤能,“任昉公园”、“任公钓台”、“任墅村”、“彦昇桥”,无不以他的名字命名,以此表达感激之情。
“任公钓台”作为全国十大钓台之一,既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同时也离不开这浓郁的人文情怀。
《在宜兴·有声》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

宜兴市图书馆

微信公众平台《在宜兴》承办

用声音传达文字的情感和温度

宜兴好故事,好看更好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