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首慈善行:厦门益同人五日施粥

民国时,厦市岁首有施粥习俗。谢云声有诗道:

分钱施粥倡频频,

慈善为怀孰与伦。

博济院犹难博济,

孤寒应念益同人。

[注]益同人,厦门社团之一 ,常于元旦前后,分钱施粥于一般饥寒之贫人。[1]

施粥的“益同人”,即民国时期厦门民间唯一的公益团体“益同人公会”。该公会创办于民国9年(1920年),初名“商业益同人社”。民国14年(1924年)起,公会举办春节免费施粥活动。在海后路开设“施粥厂”,施粥、分钱给衣食无着的贫寒民众。

创办施粥厂本意,在于新正岁首各商户停业五天,一般苦力工人以及贫穷民众,无从觅食,故施粥五天。施粥时并分给零用钱,有鸦片烟瘾的加发戒烟丸。到了正月初六,施粥转到监狱、看守所和平民福利院,救济囚犯和游民。时人有诗道:

岁歉贫愁一饭难,

况从何处觅三餐。

益同人共怀饥溺,

鼓腹年年海后滩。

[注]益同人公会每届废历元旦起五天,在海后滩举行施粥,以济平民,已成惯例。[2]

1938年厦门沦陷,益同人内迁,直至抗战胜利公会复员,重操慈善旧业。战后的厦市满目疮痍,难民满街,乞丐遍地,衣食无着者比比皆是。1946年益同人公会决定再于农历岁首施粥穷黎。12月公会派员前往南洋募款。益同人施粥所需的钱物,主要从海外华侨、公会会员和社会热心人士三方面的捐献而来。

1947年1月22日“在海后路旷地举办施粥所。自初一日至初五日止,举办施粥。每日分早晚两顿,以行总所捐罐头肉煮成咸粥。就食者向入口处管理员领一竹签,凭签编组登记,分别用膳。食后由总务股发给零用费每人100元”。[3]

1948年、1949年的春节,益同人的施粥继续进行。1949年施粥的情形是这样的:

今年施粥厂地址,设于鹭江道自来水公司前面、竹林咖啡座以东、马路以北一块广袤约40方丈的广场。四周围以篱笆,朝马路上开着两个大门,供就食者出入。在入口门楣上,置有一块黑底白字的匾额,上书“益同人公会附属施粥厂”字样,左首国旗一面,右首则挂有乐捐布告牌,上设乐捐处,善男信女可以在此随意乐捐。据公告牌上披露,乐捐的有美钞、有金圆、有白米,也有酱油。其中最多的为岷埠信兑公会乐捐美钞150元,柯经纶乐捐食米20担。厂内散布着盛粥的大缸,供粥时间,每日上午9时至11时,下午2时至4时。就食者先于入口处领取竹签,到碗筷处换取碗筷,食完洗净交还原处,取回竹签,送达出口检收离开。[4]

施粥,施的是咸粥。“去吃粥的人既不分等第阶级,也不要什么票证,只要你到进口地方领了一双一端染上红色的筷子,就可以到里面拿起碗来大吃而特吃。如果你有牛肚的大,你可以从早上9点吃到11点,下午从2点吃到4点,一直吃到你不要再吃,然后把碗筷子洗干净,放还原处,从出口地方出去。假如你有心向善的话,该会还请了几位和尚居士,讲经说教,你可以坐在那儿静静的听。”[5]

受赈者有着不同的表现:

为战争、为生活,难民、贫民今年是比往昔特多。因之就食者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穗一样,打破了以往记录。他(她)们身上满染着征尘的服装,告诉了他们的来历。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说尽了他们的情况。虽然这只是一瓢粥,但在他们间,像螺丝的热气,也牵动着一串热烈的眼光。但是也有许多花红柳绿的服色,鲜艳夺目,点缀着他们中间。那是另外的。那是厦门的习俗,有钱人为儿孙造福,唯恐儿孙做马牛,所以带着孩子来此尝味,表示着他们的子弟经过苦难,可免轮回。这些人不是在求食,是混着好玩。她们时常谈笑自若,真不知置身在施粥厂中。[6]

施粥的对象是贫苦百姓,但也有富家人物混杂其中。

施粥的对象本来是极贫穷的人民,尤其是叫化子们。因为照本市的规矩,新正时是绝对禁止向人要钱的,叫化子也不能例外。然而那几天到那边去享受不要钱的咸粥的人却不尽是穷人。其中有一部分穿了新衣裳的妇女和小孩子,更令人惊奇的是竟然有些衣服极华丽的贵妇们,也带着奶妈抱着一两岁的婴孩挤在人群中,把咸粥喂养着小宝宝。原来那些贵妇听了卖卜者之言,说那些孩子是“贵人难养”,如果把他名叫阿猪或阿狗,把他当阿猪或阿狗的看待,那就会长命。于是乎阿猪或阿狗就被带到那边去了。[7]

另外还有一类受惠者,情形则有不同:

此次施粥,前往受惠者十之八九为贫民,但其间亦有衣履完整者。此类受惠者,可分为二种人,一种为表面衣服虽不坏,家中实贫寒,乃乘此机会前往享受“免钱粥”;一种为家实富有,但因迷信关系,谓须吃“乞丐粥”方得长命。又初三初四两日,受赈人数较初一初二为多,原因除米贵之外,尚有迷信成份在内。缘同安俗例,初三日为戚属亲友往新丧者之家吊祭日子,厦门则定为初四日,是日丧家备纸床一张烧祭,名曰“消新愁”。因厦市同安人甚多,于是初三、初四两日贫乏之人,未便往戚家打秋风,遂相率赴施粥所,此亦春节施粥一佳话。[8]

益同人的春节施粥活动,在1951年时还在继续:

市社会救济委员会,为配合冬赈工作,于2月6日起,举办“春节施粥”5天,在中山路前益同人公会大众食堂旧址。每天分上下午2次,以救济一般鳏寡孤独的贫民。5天中就食总数达到13401名(有乞丐、游童、车夫、工人,还有汕籍难民、被遣归侨,其中以妇孺约占十分之六),用米3939市斤,副食费人民币1654400元。[9]

民以食为天(转自《画说厦门》)

[1]谢云声:《闽南阴历新年竹枝词》,《论语》1934年第35期。

[2]阿侬:《益同人公会四咏》,《同人月刊》1936年第1卷第4期。

[3]《市益同人公会举办施粥所》,厦门《中央日报》1947年1月27日。

[4]《参观益同人公会施粥记》,《星光日报》1949年2月3日。

[5]《施粥场内形形色色,贫民贵妇一齐参加》,《江声报》1948年2月15日。

[6]同(4)

[7]同(6)

[8]《春节施粥一段佳话》,《江声报》1949年2月4日。

[9]《春节施粥五天,万三千余众就食》,《厦门日报》1951年2月13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