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和“移步不换形”说(范梅强)

    自从京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宣传、评论京剧的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关心京剧发展和担心京剧前途的戏迷,可以在网络上各抒己见,京剧今后如何继承、改革、创新、发展便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栏目,做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生平事迹回顾的节目,对他们的成长经历、艺术创作,做了又一次的梳理,做为家属我参加了《经典致敬--梅兰芳》的录制。
    在节目中,各位嘉宾对那个时代,京剧为何能涌现出梅兰芳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对于他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中重点讨论了梅兰芳先生在晚年,如何遵循以一生积累的艺术创作经验总结出的“移步不换形”的戏曲艺术创作观,移植了豫剧《穆桂英挂帅》,创作出京剧里的中年穆桂英的形象。
    说起梅兰芳先生编排创作的戏,喜欢谈改革的人们,总是说梅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是戏曲的改革先锋,梅先生的艺术人生,是改革创新的一生。
    传统戏、时装戏、古装戏、新编历史剧,梅先生都涉足过。无论是服装、化妆、头饰、音乐、唱腔、伴奏乐器、切末、道具、把子,梅兰芳先生都有很多的创新。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和老戏迷认为,梅先生是非常尊重传统的,因为他从小就生长在梨园世家,耳濡目染,之后带艺入喜连成学戏,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戏基础。
    这两方说的都很对,其实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两拨人都是在强调自己眼中所看到的梅兰芳先生。他的一生中所排所演的每出戏都试图给人们带来古典美的新意,有成功也有失败。
    他19岁唱红上海,对上海十里洋场新的剧场、新的灯光、新的景片设计,新编时装文明戏,无不记忆犹新,回到北京后,他和他的同仁们,便开始了编演时装戏的探索,很快就上演了《一缕麻》、《孽海波澜》、《邓霞姑》等几出新编时装戏,后来又相继创作出了红楼戏《黛玉葬花》、《俊袭人》、《晴雯撕扇》等。他甚至打破了传统舞台的一桌二椅,把自己家的红木家具都搬上了舞台。
    但是这一切的艺术尝试,在他1919年访日归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在日×期间,和日×的歌舞伎界、能乐界的诸多艺术家,进行了广泛的艺术交流中,看到了人家是如何尊重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的。
    返回北京后,经过反思,他摒弃了时装戏的排演,转而如饥似渴地向有着几百年传统的昆曲学习,向昆曲界的老前辈请教,学习排演了许多传统的昆曲剧目。
    但是,他并没有停下对于新戏创造探索的脚步,他经过自己的舞台实践,认为京剧旦角的表演,更适合表现一些唯美题材的作品,于是着眼创作出了《洛神》、《天女散花》、《麻姑献寿》等一批古装戏,诗赋般优美的词藻,动听的唱段,婀娜多姿的舞蹈,给传统的京剧表演艺术带来了一丝新风。
    同时,对唯美的爱情故事题材,进行重新编演,创作出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西施》、《太真外传》等一批经典剧目。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击日×侵×者的浪潮,梅兰芳先生做为一个爱国艺人也投身其中,他深知文艺作品对人们教化的力量所在,先后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用以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他做为戏曲界的领军人物,活跃在新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带领着梅剧团在全国各巡回演出,写回忆录,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文化bu在他舞台生活四十年之际,特拨专款给他拍舞台艺术片。
    做为一个旧社会走过来的京剧艺人,一下子跨进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成了人民艺术家,他深知这个身份上转变的意义重大。
    在建国十周年大庆将要来到之际,他和他的剧团想要编一出新戏,做为向祖国母亲的献礼。
    这个想法酝酿许久,他也筛选过许多剧本,都不甚理想,当他考察河南豫剧,看到了青年演员马金凤演出的《穆桂英挂帅》时,让他眼前一亮,他当年出道走红,排的第一出戏就是在《穆柯寨》中饰演年轻漂亮、武艺高强的穆桂英。后来又排演了《枪挑穆天王》,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自己也步入了不惑之年,这出戏正好符合自己现在的年龄段。
    戏曲艺术家是通过演一个个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艺术创造的追求和理想的,梅兰芳先生到了老年又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追求和创造的理想。
    于是他请秘书找来了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剧本,几经论证觉得可行,征得了马金凤同志的同意,准备正式改编移植成京剧《穆桂英挂帅》。马金凤同志也因此与梅先生结缘,正式拜在了梅门之下。
    1959年初,当剧本摆在梅兰芳先生桌子上时,梅兰芳先生提出了梅剧团和中国京剧院在演员角色选择上要做两套方案,建议增加三场戏,在“报警”一场中增加寇准的戏份儿,因为他知道演寇准的李少春先生是个极富创造力的好演员,要给他施展的舞台空间。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此刻要积极调动每位艺术家的创造力,这出戏才能有更多的亮点。
    另外在“捧印”后加了一场“叙旧”,写杨宗保到校场之前,给他的儿女们讲述,当年穆桂英如何英勇杀敌和令出如山的事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穆桂英的形象,也为后面教育杨文广的情节作一铺垫。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众人扎靠赶场腾出时间;其二,说白了,梅先生此处的用意就是想给饰演杨宗保的姜妙香先生加一大段唱。
    据许姫传先生回忆,在派戏时,大家一致认为梅先生饰穆桂英,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杨金花、杨文广一定要让葆玥、葆玖来扮演,这是一大亮点。
    关于杨宗保,也可以用老生行当来扮演,在中国京剧院版本中派李和曾先生饰演杨宗保(唱高派)。但在梅剧团的人员选择上,梅先生坚持要让与他合作了一辈子的老搭档姜妙香先生出演。
    因为梅先生心里很清楚姜妙香和他站在一起这出戏是什么分量。况且他更了解他的老伙伴此时此刻的心情,姜老也希望自己能再次“披挂上阵”。
    这样梅剧团、中国京剧院两班人马,两套版本的人员全都落实了下来:梅剧团版本:梅兰芳饰演穆桂英,姜妙香饰演杨宗保,韋三奎饰演佘太君,王世续饰演寇准,梅葆玥饰演杨金花,梅葆玖饰演杨文广,李庆山饰演杨洪,刘连荣饰演王强。中国京剧院版本:梅兰芳饰演穆桂英,李和曾饰演杨宗保,李金泉饰演佘太君,李少春饰演寇准,杨秋玲饰演杨金花,夏永泉饰演杨文广,孙盛武饰演杨洪,袁世海饰演王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