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一分钱”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这首儿歌陪伴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童年的成长。
然而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近期却上了热搜,成为了人们的公共话题,原因让人们众说纷纭——“一分钱”改成了“一元钱。”
有人认为,现在别说一分钱,就连一角钱也很少有使用的机会,将儿歌中的“一分钱”改成“一元钱”,算是与时俱进;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对经典文化是一种消解。
的确,现在连一角钱也很难看到,但是,并不代表后人可以随意篡改,毕竟能成为经典流传几十年,肯定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它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而且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发展轨迹。
据悉,《一分钱》的作者潘振声是蒙古族后裔,1932年1月出生于汉口市一个贫民家庭,祖籍是上海市青浦县,因家庭贫寒,生活困苦,九岁时被收容到“儿童保育院”上学。当过卷烟厂的童工,靠亲友接济上了半年初中,15岁时,他利用微弱的打工收入,在业余时间上了上海现代影剧演员学校,后来参了军。
之后潘振声因为身体原因离开部队到徐汇区漕溪路小学当了音乐教师,从此和儿童音乐创作在感情上走到了一起,直到去世。他的作品除了《一分钱》,还有《好妈妈》、《小鸭子》、《嘀哩嘀哩》以及《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这些歌曲都曾经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开心快乐的成长。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升华于生活。”1963年毛主席号召全国向雷锋学习,潘振声想起在上海的小学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时,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放文具的盒子,里面总是放满了硬币,这些都是孩子们捡到了交上来的。
那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维持交通秩序,守护着孩子们的安全。孩子们和交警关系非常亲密,经常是走出校门很远了,还频频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叔叔再见!于是,他将这些场景有机地融合起来,创作了《一分钱》这首儿歌。
诚如《新京报》里说:《一分钱》迄今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这首被一代又一代小学生传唱的儿歌,早已不只是一首简单的、张嘴就能唱出的歌曲,而已经成为无数中国人深沉的历史记忆。歌曲反映的是社会期待少年儿童的精神气质,如讲公德、肯负责、天真无邪、不昧一文等,这样的气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过时。
一分钱虽然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一分钱的精神也成为了历史,但是,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一分钱”的精神永远不能丢。我们呼唤“一分钱”精神回归,不仅仅是儿童,还包括从儿童成长起来的成年人。
以下文章,点击标题可以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