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药监局新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发布!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坚持“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原则。

随着静脉输液的广泛使用,其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的不良反应报道逐年上升。
药监局官网截图

2021年03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后简称报告。据统计,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给药占56.7%、口服给药占38.1%,其他给药途径占5.2%。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给药途径
2020年注射剂总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累及器官系统排名前5名的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类检查。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器官系统
面对药品不良反应年度的更新,医生和药师有哪些借鉴之处?注射剂用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在选择药物剂型方面有何讲究?这些不良反应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今天就这些问题和大家一一讨论。
· 如何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

不同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如口服给药途径相对安全、方便、经济,较为常用;
注射给药途径,优点是吸收快、药量准确可控,缺点是未经过人体的天然屏障,直接进入体内,可引起组织损伤、疼痛、感染,甚至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上应该根据用药实际情况,遵循“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 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注射剂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刚开始用药时(如青霉素的过敏性休克可发生于刚开始输液5min内),也可发生在输液过程中任何时候(如阿奇霉素的恶性、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有些迟发反应可在输液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发生(如伊立替康的迟发性腹泻通常发生在使用本品24小时后,出现第一次稀便的中位时间为滴注后第5天)。
因此,注射剂给药的全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加强巡视,注意询问和观察患者的情况;对于可预知的不良反应,应提前做好预处理和充分的抢救措施。
· 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

01 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是采用输液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非治疗效应,为医源性不良反应,常与热原、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因内毒素蓄积所致的热原反应,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寒战等,严重者甚至可出现昏迷、血压下降、休克等危急症状。
 处理原则: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灭菌有效期。如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必须输液时应重新更换输液器及药物,对反应早、症状轻者可给予氯苯那敏或异丙嗪口服或肌内注射,配合激素治疗,对高热反应者为迅速降低体温,可采取综合降温措施,如物理+药物降温。
02 局部刺激及溶血反应

对于有刺激(如高浓度电解质、万古霉素、长春新碱等)的药物,如果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过高,输液速度过快等,可导致输注部位的局部刺激,甚至引起静脉炎。
另外,高渗药物还可导致溶血反应,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滴速过快时,高渗作用可引起溶血反应。而某些药物因自身的药物特性亦可诱发溶血反应,如头孢曲松可诱发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免疫性溶血而致溶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局部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等,沿静脉走向可发现条索状的红线,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
 处理原则: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减慢或停止输液,为患者更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可在拔针后6-12小时行局部热敷(50%硫酸镁)或药物治疗。
 溶血反应临床表现及处理:溶血反应是指由于红细胞在血管内大量溶解破坏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患者可能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畏寒、寒战、高热、腰背部疼痛,以及尿色呈酱油样等,严重者还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等临床表现。
此时需要及时停止输入药液,给氧、平卧位,同时大量的输液,保持尿量,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如果患者出现了休克的症状,须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应用多巴胺等药物升高血压,应用碳酸氢钠等药物纠正酸中毒等。
03 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称为药液外渗。
 临床表现:轻者出现渗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需引起重视。
 处理原则
一、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另外开放静脉通道继续用药。
二、及时报告护士长,必要时科护士长邀请医师、药师、护理专家会诊。
三、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和化疗药物等。
四、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炎、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和烧灼痛)。
五、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

👇👇滑动查看

1.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除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3.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4.药品血管外渗:使用0.5%的山莨菪碱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
5.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6.强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外渗: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7.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8.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 立即停止输液;
  • 保留针头,并吸出外渗液,接注射器推注地塞米松5mg拔出针头;
  • 病变肢体抬高至少96小时;
  • 局部冷敷6-12小时,一般忌热敷,注意预防冻伤;
  • 用湿润烧伤膏外敷,也可以用50%硫酸镁湿敷,多爱肤软膏外涂,水胶体敷料使用;
  • 局部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ml+利多卡因1支+地塞米松5mg封闭;
  • 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毒处理。
04 药物过敏反应

50%的过敏性休克发生于输液后5min内,40%发生在用药后20min内;通常发生越早,症状越重。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面色潮红、荨麻疹、全身瘙痒。重者胸闷、发热、口唇发绀,此时应注意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致死原因主要是喉头水肿引起窒息和休克。
 处理原则

👇👇滑动查看

一、如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再次询问过敏史,同时让患者平卧、保暖、氧气吸入、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或肌肉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ml,如症状不缓解,可每20-30min,肌肉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
二、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呼吸。
三、补充血容量,一般用5%-10%葡萄糖液,也可用右旋糖酐40、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等静脉滴注,但输液不宜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
四、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常选用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5%-10%葡萄糖内静脉滴注。
五、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一般用重酒石酸间羟胺50-100mg于5%葡萄糖500ml的溶液中,或选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稀释静滴。
六、有酸中毒应纠正酸中毒,如心脏停博者,可心内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并进行胸外按压。
05 容量负荷过重

输液过量或过快,特别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容易发生急性左心衰,原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
 临床表现:发病时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音,心音弱速。
 处理原则
一、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二、立即高流量吸氧。湿化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酒精能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其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三、强心、利尿、扩管;可选用药物去乙酰毛花苷、呋塞米、硝普钠等。
四、平喘:如滴注氨茶碱。
· 总结及建议 ·

建议临床医生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重点关注相关安全性内容,处方前进行充分的获益与风险分析,始终遵照“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用药原则合理选择药物。
另外,还要提醒医生和药师朋友们,在患者进行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随时注意观察其状态,如有可疑反应症状应立即暂停或更换液体,严密观察并及时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考来源
[1]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研究蓝皮书:2016年版/赵志刚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俞孟洪,周学娟,陈妍.静脉输液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防治对策[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2):32-33.
[3]缪海燕.药物不良反应在静脉输液中的防治[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7,(1):82.
[4]衣斯坎达尔·乌马尔,阿依夏木·夏依提.静脉输液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J].中国医药科学,2012,(15):161-162.
[5]黄林.静脉输液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0):164-165.
[6]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xxgk/fgwj/gzwj/gzwjyp/20210325170127199.html.
本文首发: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本文作者:吴瑞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