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妈妈培养出了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在缅怀之余,我也在想,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出袁隆平这样一位影响一半地球人口粮的院士?

袁隆平在给母亲的《妈妈,稻子熟了》一封信中写道:“他们说,我用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你在我幼年时种下的!”让我们来看看这粒种子是怎么种下的。”

母亲出生乱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女性

袁隆平的母亲叫华静,希望大家能像铭记袁隆平一样记住这个名字,因为没有她,袁隆平不会是现在的“杂交水稻之父”。

1901年,华静在扬州一个富商家庭出生,从小被父亲送到英国的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礼仪、文化艺术教育,讲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文,是一位新社会的知识青年。高中毕业后,华静在北京一所小学任教,与时任校长的袁兴烈恋爱成婚。

在华静出生的20世纪初,《辛丑条约》刚刚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形成,民众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在这样一个乱世,华静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非常难得,是当时少有的女性知识分子,也为日后袁隆平的家庭教育夯实了基础。

华静和袁兴烈两人婚后育有五子,袁隆平是第二个儿子。当时社会处于急剧动荡阶段,全家人离开北平,辗转湖北、湖南等地。夫妻俩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管来到哪个地方,他们都要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

1936年秋天,袁隆平一家迁居到汉口,父亲在平汉铁路局供职(抗日战争爆发后,袁兴烈投笔从戎,在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任上校秘书)。由于家里无人照看孩子,母亲华静就辞去教师工作,把精力完全放在教育孩子身上。五个孩子四名大学生,一名中专生,这在上世纪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说是奇迹并不为过。

给孩子的英语启蒙,为他走向世界消除障碍

很多人听到袁隆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都会很惊讶,因为他并没有出国留过学。原来是他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母亲就一面系着围裙操持家务,一面读英语给他听,并让他跟着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 袁隆平曾经回忆:“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这个基础也让他信心倍增,为他走向世界消除障碍。

上大学时,袁隆平的成绩并不拔尖。在西南大学校史馆中找到了他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的各科成绩: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他良好的成绩则是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达到90分以上的只有英文93分。

袁隆平在给母亲的《妈妈,稻子熟了》一封信中也写道:“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良好的英语基础,对袁隆平日后在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中直接查阅外文资料,迅速掌握国外最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很大作用。袁隆平说:“英语是非常严谨的语言,而水稻育种是专业的学科,想用英语介绍水稻育种,要应用大量专业的词汇,即使专业翻译,都难以办到。”

讲故事适当留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袁隆平至今记得,童年夏日的夜晚,妈妈常常带着他们在院子里乘凉。每当这时候,妈妈就会给他们讲故事。一天,母亲讲《囊萤夜读》的故事,“一个夏天的夜晚,车胤捉来几十只萤火虫,用白布做成的透光袋子装着,挂在凳子边的板壁上。在几十只萤火虫的亮光照射下,车胤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书。经过持之以恒的学习,车胤学到了很多知识,后来他进入朝廷任职,最终晋升吏部尚书。”妈妈讲完故事,袁隆平好奇地问:“那后来萤火虫去哪里了?”

母亲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袁隆平自己去琢磨。华静喜欢给孩子预留思考的时间,她相信在多种可能性中孩子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每一个故事都充满创造性,会给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

就这样,在母亲的培养下,袁隆平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会绞尽脑汁地分析。当袁隆平将目光投向杂交水稻领域时,国际权威科学家对他的观点全盘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如果哪个人提出杂交水稻课题,就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袁隆平没有被权威专家的判断干扰,而是独立思考,继续观察、试验,寻找答案。最终,他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汉语、英文专著6部,成为名震世界的一代“杂交水稻之父”!

潜移默化引导孩子人生方向

袁隆平在给母亲的《妈妈,稻子熟了》一封信中还说:“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颗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在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读世界文学,教其为人处世,感受多元价值观。

他曾问母亲,“人从何来?”从小受教会文化熏陶的母亲,引用了西方《圣经》里的故事,告诉袁隆平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了亚当和夏娃,才有了人类。而中国的古老传说里,也有女娲用黄土造人的故事……

最后,母亲告诉袁隆平:“那就是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人都是从土地里来的。”

还有一次,华静带孩子们游览距汉口不远的“神农洞”。当时即将秋收,来这里祭拜的人络绎不绝。袁隆平看到这么多人朝向神农的塑像虔诚祷告,禁不住问妈妈:“为什么神农这么受人爱戴呢?”

母亲告诉他:“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当年神农氏教给人们种出来的!”妈妈又解释说,神农氏即炎帝,是人类的始祖。相传5000多年以前,人类多食用肉食,饱受疾病之苦。为此,神农氏创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为民疗疾,是人们敬仰的先贤。

看着来往祭拜的人群,再听到妈妈讲的故事,袁隆平不禁向神农塑像恭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这是袁隆平第一次听到神农的传说,这件事在他心里深深打上了粮食和民生疾苦的烙印。

还有一件事给袁隆平留下深刻印象。6岁时的一天,妈妈带他到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

妈妈告诉袁隆平,我们吃的粮食是土里长出来的,穿的衣服也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总之,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袁隆平觉得大自然真是神奇美妙。自童年起,他便开始对土地有着敬意,后来便在心中立下美好的梦想,将来要去学习农业。

19岁那年,袁隆平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西南农学院,专门学习农业领域的科学知识。多年后母亲才告诉袁隆平,民以食为天,其实她一直希望儿子热爱农业,帮助人们远离饥饿,所以,才不断引导儿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现在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但孩子却并不一定会按照这条路来走,其实可以学学华静,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可能孩子未来想要走的路,就是当初父母所期望的。

用寓言故事进行品德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很少有人知道,袁隆平成名后,不少国内外大公司看到杂交水稻种子背后隐藏的惊人财富,纷纷登门找他合作。有朋友说,当年袁隆平如果“下海”,早就是亿万富豪了!可是,面对诱惑,他毫不动心,他说,这主要受母亲给他讲的一则哲理故事的影响。

一天,母亲对他讲了这个故事:“一天,一只胖胖的狐狸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雏鸡在围栏里唧唧喳喳地叫,垂涎欲滴,便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在围栏一角它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口太小,它那肥胖的身躯进不去。于是,这只狐狸便绝食5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那个小洞,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雏鸡。可是,这时它发现自己那吃得鼓鼓囊囊的大肚皮却出不去那个小洞了。无奈,它又绝食5天,再次饿瘦了身躯。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当时袁隆平还小,不太不理解其中的寓意。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那是要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袁隆平也渐渐体味到了古人说的“无欲则刚”的道理。

功成名就之时,他依旧活得艰苦朴素。每到商场购物,他总是挑最便宜的买,从不对贵的商品感兴趣。

在商店里看到打折每件仅需要10块钱的衬衫,他开心地一口气买了10多件,他说“这是好衣裳,下地干活穿着非常舒服”。然而,喜欢便宜货的同时,却又取之有度,即便买件便宜的10块钱的衣裳,他还主动给人多加了2块钱,生怕商家卖亏了。

在社会慈善捐款上,他却从不吝啬,将自己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全捐给了科技奖励基金会。

2004年,袁隆平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大会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名满天下时仍然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87岁高龄仍在提醒孩子,一些容易忽视的道理

1970年,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出生。华静为了帮儿子带孙子,70岁的时候定居到安江。

1987年,正是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的瓶颈期,袁隆平为了早日完成项目攻关,不顾30多摄氏度的炎热天气,顶着烈日,奋战在稻田中。直至下午吃饭的时候,袁隆平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此时的袁隆平,浑身上下大汗淋漓,白衬衫因为浸透汗水而紧紧贴在身上,脚下的靴子也沾满了厚泥,完全是一副老稻农的形象。

有一天,母亲早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等待袁隆平多时。当她看到进门的儿子后,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心疼地说:“二毛,你也是60岁的人了,不要天天这样拼命,应该注意身体。”袁隆平便安慰她说:“妈,没事儿,你儿子我的身子骨还硬朗着哩!”

母亲却带着责备的口吻说:“我知道你是科学家,可是稻农们尚且知道要午休,你一直如此拼命,身体迟早会被累垮的!”袁隆平笑着说:“妈,您这就不懂了!农民兄弟们是争日不争时,我们做科研工作却是争分又夺秒,错过一个研究线索,就可能让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不料妈妈听了非常生气,说他不懂得劳逸结合,就干不好工作。见母亲态度坚决,袁隆平只好向妈妈表态,今后一定会注意休息,这才哄得老人家安心吃饭。

袁隆平说,正因为坚持母亲教导的“劳逸结合”,后面这30年里,他的身体才一直棒棒的,没出现过大碍。

孩子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袁隆平曾说,在他很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会想起童年和母亲的一番对话。那时他在嘉陵江学游泳,从河里捡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河流石。小伙伴说是钻石,他欢天喜地地拿回家里,送给喜欢收集石头的母亲。

华静告诉他:“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

袁隆平问:“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

华静微笑回答:“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正是这番话,一直激励着袁隆平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探索之路。袁隆平曾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受益终生,也许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培养出像袁隆平院士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但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也觉得“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那这样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

转自:开源节流来养娃,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