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药|石菖蒲:“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
石
菖
蒲
【药用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
【性味】性温,味辛、苦。
【归经】归心经、胃经。
【功效】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石菖蒲,乃因本品为蒲类之昌盛者而得名,相传文王好菖蒲,故取名昌。属天南星科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本科有110属2000种,广布世界各地,我国有25属130种,自生于溪涧之滨,叶为剑状,故又有“水剑草”之称,日本人还赠以“绿剑真人”之雅号。
明朝李时珍曾把菖蒲分为五种:生于池泽者,泥菖蒲也;生于溪涧者,水菖蒲也;生于水石之间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者,亦石菖蒲也;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菖蒲是也。李时珍认为入药须用石菖蒲,余皆不堪。其实,钱菖蒲为变种植物细叶菖蒲,亦同等入药。此外,古代文献所称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本品亦有“九节菖蒲”之名,但目前华北一带用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亦名“九节菖蒲”,又称“小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实系两种科属不同,功用有别的药物,不可混淆。
1. 花中四雅之一
梁代江淹曾作《菖蒲颂》:“药实灵品,爰乃辅性。除疴卫福,蠲邪养正。缥色外妍,金光内映。草经所珍,山图是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石菖蒲赞并序》中说:“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更可喜,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侣,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东坡之弟苏子由,善蓄菖蒲,盆中菖蒲忽开九花,人以为瑞。东坡曾做诗和之:“春荑夏英两须臾,神药人间果有无。无鼻何由识舊卜,有花今始信菖蒲。芳心未饱两蛱蝶,寒意知鸣几蟪蛄。记取明年十二节,小儿休更祭霜须。”
石菖蒲的生长,“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其叶“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是一种奇异的植物。它颇近文人的风格,因此历来深受文人们的喜爱和称颂。
石菖蒲盆玩,盛行于宋代,每多诗文传诵。如姜夔菖蒲诗:“岳麓溪毛秀,湘滨玉髓香。灵苗怜劲直,达节著芬芳。岂谓盘盂小,而忘臭味长。拳山并勺水,所至未能量。”王十朋石菖蒲诗:“天上玉衡散,结根泉石间。要须生九节,长为驻红颜。”曾几咏石菖蒲诗又是一番情韵:“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南宋朱熹咏菖蒲诗云:“君家兰杜久萋萋,近养菖蒲绿未齐。乞与幽人伴岑寂,小窗风露日低迷。”陆游也曾有句:“今日溪头慰心处,自寻白石养菖蒲。”书斋中每置石菖蒲一盆,注入清泉,间以斑斓碎石养之,赏其潇洒清雅之姿色,拂拭其叶,则馨香清冽之气,入鼻透脑,愈拂则其气愈浓郁,令人神清气爽,心怡体舒,且能促进思维,回忆起遗忘的章句。更有甚者,明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朱权(乃明太祖第17子)在《臞仙神隐书》中称颂道:“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或置星露之下,至旦取叶尖露水洗目,大能明视,久则白昼见星。”这虽属夸张,亦足见古人对石菖蒲之赞誉。
石菖蒲的栽培要注意“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就是说春天迟出房,夏天剪叶宜净,切勿可惜,秋天浇透水,冬天防冻害。还要注意“添水不换水,见天不见日,宜剪不宜分,浸根不浸叶。”或者是:“春初宜早除黄叶,夏日长宜满灌浆,秋天更宜沾重露,冬宜暖室避风霜。”掌握了这些生长诀窍,石菖蒲自可常年叶茂不枯,四季葱郁。
2. “神仙之灵药”
石菖蒲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古代医家、道家对它颇为器重,《仙经》中称菖蒲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道藏经》有“菖蒲传”一卷,是说菖蒲风干为丸,每晨酒饮任下三十丸,临卧更服三十丸,“服至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之五年骨髓充,颜色泽,白发黑,落齿更生。”古时寇天师、郑鱼、曾原等,皆以服此得道。
《神仙传》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汉武上嵩山,夜忽见有仙人长二丈,耳出头巅,垂下至肩,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之神也,闻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故来采耳。忽然失神人所在。帝顾侍臣曰:彼非复学道服食者,必中岳之神以喻朕耳,为之采菖蒲服之。经二年,帝觉闷不快遂止。时从官多服,然莫能持久,惟王兴闻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唐代李白曾做诗为汉武帝惋惜:“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长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晋代养生学家葛洪《抱朴子》云:“韩众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冬袒不寒,日记万言。”并说:“商丘子不娶,惟食菖蒲根,不饥不老,不知所终。”。
这些当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石菖蒲是一味延年益智的良药,确为历代医家推崇备至,远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上品”之药,说它能“开心孔,补五脏,透九窍,明耳目。”并且“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千金方》曰:“七月七日取菖蒲为末,酒服方寸匕,饮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验之,久服聪明。”王秉衡《重庆堂随笔》还称赞:“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现代中医多认为石菖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用。一是化痰开窍,用它治疗痰迷心窍的中风、癫痫、神志不清等证和痰浊壅阻,清阳不升所致的健忘,耳鸣耳聋,或痰浊阻滞经络的肢体不利之证。二是化湿和中,用它治疗湿阻中焦所致的胸腹胀闷,腹痛吐泻,食欲不振,舌苔腻等病证。石菖蒲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的功能。现代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认为:“气闭于胸膈之间而胸闷胀痛等,用菖蒲开通,甚有效。”根据这一经验,焦教授对心绞痛偏于气闭不通者,常在方药中加石菖蒲6~10克,有帮助除闷止痛的功效。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舌乃心苗,故先见症。明末清初名医傅青主有一妙法:菖蒲3克,黄连6克,水煎服,往往一剂而愈。傅氏指出:“此方不奇在黄连,而奇在菖蒲,菖蒲引心经之药,此所以奏功如响也。”
3. 千古名酿——菖蒲酒
菖蒲酒特产于山西省垣曲县历山脚下,据史料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较早的名酿美酒之一,被历代宫廷列为端阳节(端午节)必饮的御用酒浆。
垣曲菖蒲酒之所以被视为珍贵,主要在于它采用了九节菖蒲这种名贵药材。九节菖蒲生长于海拔2000米高的历山之巅,因此,素有“无志者难以求取”之说。采集菖蒲又仅限于农历小满前后十天左右的时间内,过早,其浆不足,质差,过迟,则苗枯萎,难寻。酿造菖蒲酒的水也非一般可比,传说要取远古时舜帝在历山脚下亲手开凿的舜王泉水,舜王泉水是矿泉水,常饮可医治诸病,延年益寿。作为高级滋补药酒,宋《太平圣惠方》即有记载:“菖蒲酒,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调荣卫,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本草纲目》亦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萎,久服耳目聪明……”足见菖蒲酒有抗衰老和强身健体之效。菖蒲酒色泽橙黄透亮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本色,其味清香逸远,醇和可口,甜而不腻,饮后令人神清气爽。因此,历代皇家都视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到了明代,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皇帝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官眷内臣一起品尝。
《后汉书》曾记载这样一段真实故事;有个叫孟佗的人极想当官,而本人又缺才无功,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不惜重金买了一坛菖蒲酒,送给当朝中常侍张让。张让接后,喜形于色,当即下令,封孟佗为凉州五品刺史。一壶菖蒲酒,换得刺史官,这从侧面证明了在当时菖蒲酒的身价。
菖蒲酒的选料之精和酿造工艺之细,也非比寻常,一个熟练工人每天只能精选1.5~2.5千克九节菖蒲,酿酒用的豌豆,须从大小不一的豌豆粒中筛选出最大的,所用的高梁,须把每粒都劈做六、八、十瓣方可,发酵是在深埋土中的地缸里进行,出酒则是在每日凌晨鸡鸣之前,已经酿造成的酒还要密封起来,存放在地下,数年之后,方可饮用。垣曲县历山脚下是菖蒲酒得天独厚的产地,菖蒲酒厂在继承当地民间私营酒家酿造菖蒲酒秘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唐代《外台秘要》和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的“菖蒲酒方”,博采历代众家酿造菖蒲酒方之精华,造出更加精制的新菖蒲酒。
我国文学巨著《水浒》、《西游记》中都有关于称颂菖蒲美酒的佳句,当代亦有不少名人对菖蒲酒的赞辞。“名酒溯源肇炎汉,历代曾闻列御膳。琼浆玉液庆延龄,盈轶连牍见经传。”这是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命名的“评酒家”傅杰先生为菖蒲酒题写的一首诗。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