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争霸之路上的第一场大战,瞒天过海的经典之作
东周建立楚国僭号称王
公元前770年,在西方戎狄骑兵的不断侵扰下,周平王将首都向东方迁移,最后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其中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这一阶段周王室势力衰弱,已经逐渐失去了各诸侯国的控制,不仅齐、晋、秦等大国拥兵自重,连毗邻周朝王畿的郑、卫等小国也彼此征伐不断。
趁着中原一片乱象、各诸侯国无暇顾及的时候,汉水流域的楚国开始逐渐崛起,并擅自僭号称王,不过畏惧周王朝昔日声威,一直不敢过于扩张。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自统军讨伐郑国,大败而归,自己还被射了一箭;楚王熊通眼看周王室不过如此,再无忌惮,开始大肆扩张领土。
必须首先灭掉随国
在楚国周边遍布多个小国和部落,其中以随国实力最强、国土也最广,其先祖曾是周武王伐纣时的大将军南宫适,西周初年分封时专门将其安置在汉水以东,作为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汉东小国皆其号令所及。为了向中原地区扩张,楚王熊通尽起大军,决定首先拔掉随国这个钉子。
消息传来,随国国君立即派人去找熊通求和,顺便探听楚军虚实;可惜,他派去的使臣少师只懂阿谀献媚,是个名声在外的无能之辈。楚国令尹斗伯比得知少师前来,立即建议说:“臣闻少师乃浅近之徒,以谀得宠。今奉使来此探吾虚实,宜藏其壮锐,以老弱示之,彼将轻我,其气必骄,骄必怠,然后我可以得志。”
佞臣中了瞒天过海之计
少师到了楚军营中之后,虽然四处打探,但入眼之处,到处都是老弱残兵,手中的戈矛、身上的甲胄也都破败不堪,比随国军队相差甚多。见到楚王熊通以后,熊通也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模样,声称此来并非要打仗,而是因为国内连年灾荒,粮食歉收,军民生活困苦,担心周边小国趁机入侵,因此前来与随国结盟,以便互为唇齿。
结合眼前所见,志大才疏的少师对熊通的一番话深信不疑,回去以后就向其国君汇报楚军不堪一击,马上就要回师楚国;他还自告奋勇要帅军在半路上追袭楚军,纵不能悉俘以归,亦可掠取其半,使楚今后不敢正眼视随。随国国君立即动心,马上吩咐召集军队,准备出征。
随国也有贤臣季梁
好在随国还有明白人,大夫季梁听到消息后,立即跑来阻止,斩钉截铁的指出楚国这些年来国力强盛,绝不可能如此羸弱,这一定是其诱敌之计。好说歹说,终于让其国君收回成命。眼看随国没有上当,楚国只好图穷而匕首见:召集周边各诸侯国在沈鹿(今湖北省钟祥市东)会盟,共同讨伐随国。
在楚国淫威下,邻近的巴、庸、濮、邓、邓、绞、罗、郧、贰、轸、申、江诸国全部到沈鹿集中,在熊通率领下讨伐随国。尽管楚国一干人等来势汹汹,但随国君臣并不畏惧,因为当初少师在楚营一行所见所闻已经人尽皆知,大家都认为楚军战力低下,根本不堪一击。惟有季梁不这么看,认为:“楚初合诸侯,以兵临我,其锋方锐,未可轻敌。”
随军大败,楚国存心吞并
可惜,随侯不听,反而在少师的撺掇下亲自率兵出征。两军对垒于青林山下,季梁再次提出建议:“避开楚王亲自率领的精锐左军,先打实力稍弱的右军。”结果又是少师站出来搅局:“避楚君而不攻,宁不贻笑于楚人乎?”于是,随军与楚王率领的精锐正面对决,结果打起来才发现,楚军人人勇猛,个个精强,自己根本就不是对手。
少师刚入战阵就被楚将斗丹斩于车下,随侯心惊胆战,幸好季梁保护,才得以换上杀出重围,等回到军营,麾下军队已经折损大半,失去了对抗楚国的最后资本。无奈之下,只好派季梁再次到楚军营中,表示愿意率领汉东各国,永远臣服楚国。楚王本有心一举灭掉随国,将其彻底纳入楚国版图。
贤臣幸存,楚国不敢有灭随之心
多亏斗伯比在一旁劝谏:“少师这样的奸臣死于乱军之中,而季梁这样的贤臣却留了下来,这说明老天不想让随国灭亡。不如将其留下,作为楚国北面的藩篱,也可给其他效果树立榜样。”随国就这样保存了下来,随侯为了感恩,竟然主动向周王室上奏:歌颂楚国的功绩,请求周王室正式封楚国为王。
在位的周桓王眼看自己的守疆之臣,竟然成了楚国的忠臣,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眼睁睁看着楚国日益强大,熊通也自封为楚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