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卖油郎

几十年前,在北京的胡同里,经常听到“梆、梆……”的击打声。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是卖油的来了,院儿里的奶奶、大妈们,就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油瓶子,出门招呼:“卖油的,打油!”

  那时也有卖油盐酱醋的固定小杂货铺,但更多的还是这种进胡同卖的,占的优势一是方便,送到家门口了;二是便宜,多是自产自销,货真价实,当然就受主妇们的欢迎了。卖油郎肩挑担子,前面是一个油篓子,后面是个分层的笼屉。主要卖的是香油、酱油、醋等调味品,就是一个送货上门的流动油盐店。

  他们用的响器是个木梆子,这是一块长方形的木头,质地好,坚硬,中间挖空了,样子像是老和尚敲的木鱼儿。装上把儿,一手握着,一手拿根木棍儿击打,就发出空洞的“梆梆”声,能传出很远。有的卖油郎还能打出花点儿来,当然很吸引人了。

  他们出售的是用芝麻榨出的油,称作“香油”,也称“芝麻油”或“麻油”。香油按制作方法分为小磨香油和机榨香油,其中以小磨香油更受青睐,因为它的原料和特殊精细的制作方法,做好后味道浓郁诱人,打开篓子,香气扑鼻,价格自然也比一般的油贵,家里都是菜熟了提味用,舍不得多放。像拌凉菜,滴几滴,满盘喷香;做打卤面,最后浇上一小勺儿香油,一锅晶莹剔透,白肉木耳黄花相间的卤,立刻像注入了精神,由内往外散发出香气,围着灶火急不可耐的我,立马馋涎欲滴。当然也有用香油炒的菜,那只有是到了年根儿,准备过节菜时,母亲把腌好的六必居小酱黄瓜买回家,切成细丝儿,鲜姜切成丝儿,猪肉切成丝儿,烧热香油,加几粒花椒,“刺啦——”热油一爆,满院儿飘香,虽是过年解油腻的菜,却是我一生的钟爱,可惜那时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制作小磨香油首先要选上好的芝麻,把杂质除去,然后用水清洗干净,捞出沥干,放入大铁锅中用小火翻炒,炒到枣红色,泛出芝麻香的时候,取出小石磨研磨,越磨越香。经过小石磨研磨出来的浆状物质叫酱胚,要想从中提取出香油,还必须在酱胚中倒入一定比例的优质饮用水,利用水和油的比重不同这一物理现象,经过反复的搅动,油就从酱胚中浮出来了。将油取出后剩下的就是水和酱的混合物“香油渣”了,这东西人不能食用,却是上好的动物饲料和植物的肥料。我就曾经在花盆里埋入香油渣,花木长得特别茂盛。

  那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低,食用油平常都省着用,香油就更是金贵了。卖油郎也自有控制油不遗洒滴漏的办法。他的卖油工具是油提子、油漏子,关键是必须掌握“吊线”这一技巧:用油提子从油篓子中舀出香油,高高提起,再慢慢倒入油漏子中,拉出一条笔直的油线,缓缓流入顾客的油瓶中,手稳劲儿准,点滴不漏。有的卖油郎为了显摆自己“吊线”的本领,在顾客油瓶口放一枚铜钱,倒出的油呈一条细线,从铜钱方孔中穿过流入瓶中,待瓶子装满油后,拿下铜钱一摸,一丝油花儿都没有。他们把这炫技叫做“穿钱吊线”,也是围观的孩子们最爱看的。

  长大后学了欧阳修的文章《卖油翁》,始知走街串巷卖油的这个行当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也由此牢记了一个真理,所谓熟能生巧。(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自制芝麻香油,做法原来这么简单,10元芝麻半碗油,好吃味道正

    自制芝麻香油,做法原来这么简单,10元芝麻半碗油,好吃味道正

  • 秋收记忆之六 投芝麻

    我小时候,村供销社里卖小孩吃食的很少,即使有大块糖,也是因为家里没有钱很少买.于是,我的童年是属于田野大地的,特别是秋天,各种庄稼次第成熟,这里就成了孩子的天堂. 煳山药,烧棒子,拔仁果儿,还有的就是 ...

  • 买15元芝麻,自制芝麻酱、芝麻香油,浓香味道正,做法不难

    北方人对芝麻酱有天生的好感,吃火锅.涮锅的时候少不了用芝麻酱来做佐料,无论是羊肉还是豆腐,只要裹上一层细腻浓郁的芝麻酱,怎么吃都是喷香.南方吃火锅又偏爱味道相对清淡的芝麻香油,力求品尝食材的原汁原味.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