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T. Gilbert:人天生是轻信的动物 | 政观编译

文献来源:

Daniel T. Gilbert, “How Mental Systems Belie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46, No. 2, 1991, pp. 107-119.

Daniel T. Gilbert, Romin W. Tafarodi and Patrick S. Malone, “You Can't No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Rea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65, No. 2, 1993, pp. 221-233.

作者简介:

丹尼尔·托德·吉尔伯特(1957-),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全球畅销书作者。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充分依赖不能通过生物繁衍而传递的信息。换言之,我们必须在社会中相互学习、彼此合作。因此,当人类诚实而团结的时候,我们就会比最凶猛的野兽还要强大。但也正因如此,当人类虚伪而自私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比蝼蚁草芥还要脆弱。人类最大的天敌就是人类自己,或者更精确的说,是他人传递的错误信息。失去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往往意味着危险乃至灭亡。

一些思想家对于人类的认知有着充分的信心。譬如,在笛卡尔看来,所有人都可以也应当成为怀疑论者。这意味着除非得到明确的证据,我们不应当轻信任何论断。这一思想后来被密尔发展为观念市场理论。也即,只要我们能做到不轻信,那么放任或正确或错误的观念自由竞争就可以自动达成观念的优胜劣汰。而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怀疑论最终使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成为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的金科玉律。可以说,怀疑论的人性假设既是西方自由民主的理论根基,也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

但也有一些思想家不同意笛卡尔的观点,譬如与他齐名且同时代的斯宾诺莎。在斯宾诺莎看来,人类首先会无条件地相信接触到且能够理解的所有新信息,随后才会花费精力来试图证伪他们。这意味着理解和接受并不是认知过程中的两个步骤,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那么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究竟谁对谁错呢?得益于当代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一探究竟。这其中最关键的推论在于,如果斯宾诺莎是对的,也即,理解和接受不能分割而证伪是随后才发生的话,那么在个体接触信息后强行打断他的认知过程就会让他把本来可以证伪的错误信息记忆为真实的信息。反过来,如果笛卡尔是对的,也即,理解和接受是两个步骤,那么在接触信息后强行打断他的认知过程会导致他处于一种无信念状态,即既没有相信也没有否认。

著名的“模拟审判”系列实验就检验了上述议题。实验要求被试阅读有关犯罪的模拟材料,其中黑色为真实陈述,红色为虚假陈述。一些被试在阅读虚假陈述的时候会被其他的任务强行打断,譬如计数游戏。根据斯宾诺莎的理论,这会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证伪,即根据颜色来将自己接触到的信息在大脑中更新为假,那么信息就会被记忆为真。而笛卡尔的理论,他们则不会发生认知和记忆中的错乱,因为未经经验的信息本身就不会被接受。

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组,被打断的被试确实有显著更大的概率将虚假成熟错位记忆为真,并因此做出更重或更轻的判决。这意味着斯宾诺莎的胜利,如果人们被阻止去证伪已经理解的断言,他们就倾向于相信。他们不仅会将其记忆为真,而且会依此来判断行事。

这一结论不仅打破了笛卡尔对人性的假设,也挑战了密尔对于自由民主的辩护。如果人类天生是轻信的动物,那么观念市场就很可能是危险的。在不同观念竞争的过程中,必定有不少人已经因为轻信错误的观念而走上歧途。相反,根据斯宾诺莎的观点,我们似乎必须从源头上掐断错误观念,而只允许正确的观念流传下去。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有很可能误杀令人怀疑但却有意义的观念。至此,观念市场的争论似乎变成了一个信号论或统计学问题:我们究竟是应当容忍以假为真的错误,还是应当容忍以真为假的错误。

在作者看来,人类虽然天生轻信,但也具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只要人类能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并且具备追求真相的动机和资源,错误的信息是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人的。因此,观念市场的存在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反过来,如果主张从源头上扼杀错误观念,那么思想贫乏的人类很可能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无法想出新办法。总而言之,知道的太多只会导致一时的混乱,而知道的太少才是真的无可救药。

编译:陆屹洲  审校:赵德昊  编辑:张天一

在看政观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