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堡的发端——从比萨到帕度亚,1500

在1494年的第一次意大利战争之前,亚平宁半岛上的要塞设计和修筑技术并不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然而,在经历了法国人野火燎原般的攻伐之后,意大利的要塞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以往的要塞设计思路并对其进行逐步改良和升级。这种勇于创新的举措使得意大利成为欧洲要塞建造方面的领头羊。守能抵御火炮轰击,攻可充分发扬火力的意大利式要塞体系逐步在欧洲大陆开枝散叶。

在之前的数个世纪里,攻打被高耸入云的塔楼和石墙所保护的城镇对于大多数军队来说都是漫长而艰巨的工作。在强大的火药武器问世之前,守备完善的中世纪要塞的城墙、塔楼和护城濠足以应付绝大多数的攻城器械。围城战往往发展为考验双方耐心、毅力以及后勤供应能力的漫长拉锯战。到15世纪中叶,能够击毁最坚固石墙的新式火炮初具雏形,至该世纪末,法国人凭借这些威力强大的怪物一举摧毁了亚平宁半岛上最牢不可破的堡垒。环绕要塞的石墙被坚韧的铸铁炮弹击穿并垮塌,而城头上部署的火炮也无力阻挡法军炮兵的快速逼近。

中世纪的要塞攻防战往往发展为漫长的拉锯战

尽管通过之前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意大利人早已经意识到城墙与壕沟相互配合之于防守的意义,但在之后的城防建设方面却缺乏进一步的发展。当查理八世的大军踏入亚平宁半岛之时,意大利的城堡和要塞虽然配备深沟和塔楼,但意大利士兵们并不了解应该怎样去防守被大炮砸开缺口的城墙。他们既缺乏足够的侧翼火力掩护,又没有构建完善的二层防线,因此在法国人的优势火力打击下,亚平宁半岛上的诸邦国一败涂地。

查理八世率领的强大的火炮部队深深的震撼了意大利的军事工程师们。

新式城防理念的萌芽

查理的远征无异于当头棒喝,为意大利诸邦的军事家们打开了新的城防体系建设思路。在此之前,城墙越高,入侵者就越难跨越。而不论是投石机还是弩炮都很难直接破坏墙体, 前者威力虽然强大,但其高挑的弹道无法让石弹从水平方向直接冲击墙体。弩炮虽然能够从水平方向上射击城墙,但其威力不足以对城墙造成足够的破坏。而火炮则大不相同,训练有素的法国炮手在快速健壮的马匹和炮车的帮助下可以迅速将攻城炮机动至城下并架设炮位。

中世纪水平的攻城器械因为各自不同的缺陷而很难破坏城墙的墙体。

由攻城炮所发射的强劲的铸铁炮弹以极高的速度从水平方向近距离直接撞击城墙的底部,其破坏力之大足以切碎岩石并在墙体上留下一个大洞。持续炮击之下,千疮百孔的城墙底部变得脆弱不堪。在重力的作用下,高大笔直的城墙很容易坍塌,并将位于城墙前方的壕沟掩埋,这就为准备登城的敌军架设好了“桥梁”。在缺少二层防线和侧翼火力掩护的情况下,守军因无法以投射火力封锁城墙上的缺口而不得不与优势数量的敌军展开白刃战。正因如此,经历了法国人炮火洗礼的意大利军事家们开始反思并逐步改善传统的城防建设思路。当然,要在一夕之间全面推翻已延续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之久的传统城防工事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改变也在悄然发生着。

威力巨大的火炮可以洞穿并粉碎坚固的石制城墙

之后的十余年间意大利的军事工程师们不断摸索、改进要塞的设计和攻防战术,他们不再一味迷信石制要塞对火炮的防御能力。新的防御思路更倾向于将壕沟、土制工事、城墙和侧翼工事混合搭配使用,并且需要发扬城上枪炮的火力以扼制敌军的进攻。在此期间,亚平宁半岛上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城市要塞攻防战则成为他们试验新理论并不断纠错的绝好机会。16世纪最初的10年间爆发了两场具备重大意义的城市攻防战,这两场战役不但宣告了新式防御体系对攻城部队的优势,更为新时期的要塞攻防战确立了基调。

1500年比萨城围攻战

为了夺回比萨城的控制权,佛罗伦萨人与法国人组成联军并于1500年6月29日兵临比萨城下。经验丰富的法国炮手很快就架设好了攻城的炮位,一尊尊铸铜大炮轰鸣着喷射出烟尘和铁球,一枚枚坚硬无比的铸铁实心炮弹呼啸着砸向城墙。很快,墙体松动了,高大的城墙上到处都是弹坑和裂痕。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法军的大炮就将一段长约100英尺的城墙击垮了。见此情景,步兵们呼喊着从城墙的缺口处一拥而入,一场屠杀似乎已不可避免。然而,冲入城墙后的步兵们傻眼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一道即深且阔的壕沟。壕沟之后则是另一堵城墙,比萨城的守军早已在城墙的射击平台上架好了枪炮,一霎时枪炮齐鸣,冲在前面的士兵们登时被打的人仰马翻。这出乎意料之外的城防设施动摇了联军的士气和信心,对此毫无准备的联军进攻受挫,他们完全没有准备进攻守军二层防线的作战方案。很快,联军即撤围而去。

16世纪的比萨城

此役比萨城中守军所设置的二层防线其实并不复杂。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建设的第二道城墙与主城墙之间被一道宽阔的壕沟分离开。当由石材砌成的主城墙被击垮后,坍塌的碎石不但没有将宽阔的壕沟填平,反倒堆在壕沟边沿,形成了一堵遮挡壕沟内测和内层土墙的屏障。进退不得的联军士兵则沦为了城墙后枪炮射击的活靶子。

这一新颖的双层防御体系被称为 “比萨双层城墙 (retirata)”。据马基雅维利记载,比萨城的内层防御工事修筑的较为仓促,守军之所以胜利,与其他一些因素也有关联,“他们(守军)的城墙非常坚固,足以抵御相当一段时间的进攻,城内土质极好,可以用之建筑土墙。倘若没有这些优势,那他们必定失败。” 尽管修筑较为仓促,体系也远未达完善,但比萨人所建立的防御措施却影响了之后的一系列城市要塞攻防战。

小小的比萨城凭借其新颖的防御体系正面击退强大的联军,并在未来数年内令佛罗伦萨人望城兴叹。“比萨双层城墙”名扬四海,即便是他们的敌人——佛罗伦萨人亦对比萨人修筑的工事赞誉有加。自此,比萨城的防御构造逐渐成为人们建立城市防御体系的基础,之后不论是在意大利本土的布雷西亚(1515)、帕尔马(1521)还是意大利之外的马赛(1524)、梅茨(1552)等城市和地区,守军无不以此为基础构建防御工事,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1509年帕度亚之围

就在比萨城最终屈服于弗洛伦萨强大国力和长期围困策略的同年(1509), 另一场足以彪炳史册的城市攻防战爆发了。交战双方为以神圣罗马帝国为主导的神罗、法国与教皇国联军,另一方则是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共和国,主战场是位于威尼斯西边直线距离仅十余公里的帕杜亚城。联军总兵力超过36000人,而且为了彻底摧毁帕杜亚城的防卫力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集结了一支拥有200门各式火炮的强大的炮兵部队。虽然联军数量庞大,火炮精良,但他们缺乏足够的马匹来运输火炮。此外,联军的人员构成过于复杂且缺乏合理的组织规划,因此大军行动迟缓,这为帕杜亚城的守军构筑和修补城防工事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他的数量庞大的火炮

威尼斯共和国将防卫帕杜亚这一陆上门户的重任交付给了出身名门的老将皮蒂利亚诺。皮蒂利亚诺及其智囊团抓紧有限的时间尽其所能的升级了帕杜亚的城防体系。靠近城墙的房屋全部被夷平,守军还引来了河水将环绕城墙的护城濠灌满了水,而突出主城墙之外的塔楼则确保了所有的城门和城墙上的薄弱地段都处于其火炮射程的覆盖之下。守军还对原有的旧城墙进行了加固,他们在城墙后面筑起了一道几乎环绕整座城墙一周的土堤以支撑并增大旧城墙的厚度。

帕度亚古城墙

一如9年前比萨城的守军所采取的策略,帕杜亚的守军们同样在土堤后挖掘了一圈约30英尺宽的内壕沟。这条壕沟比之前的比萨壕沟有了显著的改善——壕沟的两面由砖石墙面支撑加固,上面还设置了炮位以增强防御、反击的火力。壕沟之后是一道宽广的土墙,这道土墙既是守军的集结之地又是枪炮射击的平台。最后,皮蒂利亚诺将城防区域一分为四并分别指派了一位指挥官全权负责该区域城墙的防卫,此外,他还设置了一支专门用来抢险救援的机动部队。一切都已准备就绪,此刻要做的就是静候敌军的到来。

帕度亚之围

9月15日,马克西米利安终于率领大军抵达帕杜亚城下。凭借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几乎无可匹敌的炮兵力量,联军顾不上挖掘壕沟,直接甩开膀子硬怼城池。守军依靠坚固的城防工事,对城外的敌军一通猛轰,缺乏有效防护的联军吃了大亏,不得不改变战术。堑壕战术让联军掌握了主动权,火力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他们压制了守军的反击,甚至将相当一段长度的城墙击垮了。但满是泥水的护城濠成为了突进城内的最大的阻碍,地雷也没能发挥功效。好在联军人数够多,火力够猛,在一轮轮的猛攻之下,终于有一支部队登上了其中一座塔楼,但还没来及巩固阵地就被赶来支援的守军撵下了城墙。

联军的地雷哑了火,守军的地雷战术却大获成功。7500名德意志佣兵在攻打科达隆加城墙时遭到了守军的顽强抵抗。守军指挥官佩鲁济亚指挥官兵布设地雷阵,一举炸死300名德意志士兵,并炸伤400人。进攻该段城墙的德意志佣兵经此一战便丧失了约十分之一的兵力。

德意志佣兵火枪手

鏖战日久,缺乏有效组织管理的联军内部矛盾渐显,各种流言蜚语和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充斥着军营。按捺不住的法兰西贵族们抱怨军营里的生活不够舒适,长夜太凉而美酒太少,枯坐篝火前而佳人难觅。因此如果皇帝陛下需要的话,他们宁愿放下贵族老爷的骄傲,下马步战,趟过肮脏血腥的泥水与德国同行们一起冲击城墙的缺口。然而,这一建议在德意志和尼德兰的贵族那里引发了轩然大波。他们像菜市场上赶集的家庭主妇那样大声的叫嚷争辩着,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之情。在争吵了大约半个钟头之后,会场终于安静下来了。被推举出的代表向皇帝陈述了贵族们的观点:他们绝不愿意放下自尊去跟下层的步兵和佣兵们挤在一起去徒步攻打城墙的缺口,身为贵族就要骑在高大的战马上驰骋疆场才符合自己的身份。

帕度亚城守军总指挥皮蒂尼亚诺

不安、分裂的情绪在军中蔓延,顿足于坚城之下的联军士气日渐低落,财政与后勤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堆积之下,最初还举棋不定的马克西米利安最终下定决心拔营而去,至10月3日傍晚,帕度亚城外已不见了联军的踪影。守军尽管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凭借精妙的城防布置,顽强的斗志和众志成城的决心终于击退了强敌。

结语

帕度亚防御战的胜利是欧洲城市要塞攻防战中颇具影响力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表明新式城防体系足以应对装备强大火炮部队的敌军的进攻。取得胜利的威尼斯人之后又马不停蹄的对另一重要据点特里维索的工事进行了升级改造。他们修筑了相对低矮的城墙以及向前方突出的半圆形的火炮平台,而尤为重要的比萨式的二层城墙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长期的实践,意大利的军事工程师们发现处于合理位置,布置得当的火炮平台足以在长时间内封锁被挤击垮的城墙和被填平的壕沟,阻敌于城墙之外。尽管此时的火炮平台还多以半圆形为主,射击的死角仍旧存在,但棱堡这一概念逐渐凸显。大约1516年之后,新式的抵御火炮轰击和地雷战术的要塞体系被意大利的大多数城镇所接受、改进并进一步完善,要塞的修筑与攻守之战也步入新的纪元。

本文为首发于今日头条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点赞转发!

(0)

相关推荐

  • 火炮侧射

    这两天在网络讨论中不断提到了火炮侧射概念,正好想要展开说明一下,因为不能理解火炮侧射,就无法理解棱堡真正的设计精髓. 火炮侧射概念的引入,可以说是欧洲城防体系对东方式城防体系的一大飞跃.图1与图2就是 ...

  • 矛盾之争——浅谈火炮要塞的进化

    前言 要塞之于其修筑者来说,一般来说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巩固边境,阻挡敌人入侵:为边防军提供军需及栖身之所:作为所在地的行政中心,宣示主权,征收税务,并保护边民.位于交通要道或边境之地的要塞往 ...

  • 棱堡的发端——从比萨到帕度亚,1500-1509

    在1494年的第一次意大利战争之前,亚平宁半岛上的要塞设计和修筑技术并不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然而,在经历了法国人野火燎原般的攻伐之后,意大利的要塞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以往的要塞设计思路并对其进行逐步改良和 ...

  • 帕提亚人与帕提亚帝国3

    (5)宫廷阴谋 在阿尔达班二世统治时期,来自尼哈迪亚(今伊拉克费卢杰)的犹太兄弟安尼莱和阿辛纳伊动乱反抗帕提亚帝国的巴比伦尼亚总督.两人击败了巴比伦尼亚总督,阿尔达班二世为免引发更多的叛乱,于是准许两 ...

  • 帕提亚人与帕提亚帝国2

    (3)亚美尼亚 印度西北部的大月氏所建立的贵霜帝国保障了帕提亚帝国东部的安全,因此帕提亚帝国自公元前1世纪中开始致力于对抗西部的罗马,拱卫西部疆域的安全.米特里达梯二世征服了亚美尼亚的一年后,来自奇里 ...

  • 帕提亚人与帕提亚帝国1

    一.帕提亚人 帕提亚人(Pathia)发源于伊朗高原东北部,它以该地区为基础,在希腊化时代(塞琉西帝国)结束时迅速占领了从两河流域至青藏高原西部边境的地区,建立帕提亚帝国(也称安息帝国),成为接替阿契 ...

  • 《世界古代民族》帕提亚人

    帕提亚人发源于伊朗高原东北部,它以该地区为基础,在希腊化时代(塞琉西帝国)结束时迅速占领了从两河流域至青藏高原西部边境的地区,建立帕提亚帝国(也称安息帝国),成为接替阿契美尼帝国的西南亚霸主. 一.起 ...

  • 凯撒写《高卢战记》,克拉苏殒命帕提亚

    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112 篇文章 [伟大罗马]第 25 篇文章 凯撒在这部<高卢战记>中做出了一项与别人不一样的创新,<高卢战记>中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导言,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了 ...

  • 波兰画家,兹比格涅夫·科帕尼亚·亨利,油画作品欣赏

    清韵逸品2020-06-09 21:51:29 兹比格涅夫·科帕尼亚·亨利Zbigniew Kopania Henry,画家.电影摄影师.1949年出生于波兰罗兹.1969-74年就读于波兰国家电影电 ...

  • 【百鸟朝凤】希帕蒂亚,男性数学王国里的第一位女数学家

    都说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希帕蒂亚恰好就出生在最黑暗的年代. 公元前47年,那是属于凯撒大帝的光荣岁月.罗马军队的炮火,点燃了亚历山大图书馆,馆中珍藏的大量代表着希腊文明的藏书与手稿被付之一炬.对于基 ...

  • 美女大提琴演奏 美丽绝伦之克罗地亚—奥帕蒂亚 好美的音乐!!

    美女大提琴演奏 美丽绝伦之克罗地亚—奥帕蒂亚 好美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