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


函谷关
文/朱鸿

函谷关地理复杂,历史复杂,自商周以来,它就反复惊世,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显然难以透彻认识它。近乎30年,函谷关一直在我的想象和理解之中。

既是长期谋划,又是俄顷冲动,终于选在冬日,我冒着严寒进入函谷关调查。确实是晴天,当阳光照耀在峰峦和丘阜之上,我觉得宁静。一旦疾风冲击枯草,飞蓬向着犬牙交错的沟壑沉浮,我又觉得诡谲。

也许可以比较一下函谷关和河西走廊或丝绸之路,以便发现函谷关的价值。

从中原到关中,过函谷关虽然不是唯一的通道,却是最重要的通道,这仿佛从中国到地中海,过河西走廊或丝绸之路虽然不是唯一的通道,也是最重要的通道一样。

黄河以北是中条山,中条山又勾连着王屋山和析城山,又以太行山比邻,从这一带往关中去当然颇难。黄河以南有雒水,今之洛河,其源在秦岭的箭峪岭,经洛阳平原汇注黄河,从这一带往关中去也难,因为不仅要穿崤山,还要穿熊耳山。乘船浮于黄河,至渭水,至关中,可惜浪急滩险,更难。

显然,从中原到关中,过函谷关相对容易,甚至是捷径。

以函谷关的链接,中原和关中得到的交流,构建了中国历史,这仿佛以河西走廊或丝绸之路的链接,中国和地中海得到的交流,构建了世界历史一样。

函谷关的意义大矣!

秦岭东段有崤山,其耸立弘农涧河与洛水之间。崤山扎根黄河南岸,不过大势是以头朝东北的路线向黄河运动的。它留下的形迹颇为神奇,这就是:悬崖与深渊相系,岑岭与浚壑互生,古来松柏茂密,藤蔓萋萋,而函谷关则隐身于斯。

我跨越弘农涧河的小桥,仰观长天,俯察大地,顾盼寻找,只见村舍寂寞,野禽自鸣,不知道何处是函谷关。

实际上函谷关并非一个,这也正是它的复杂性所在。

秦函谷关在今之河南灵宝函谷关镇的王垛村。

春秋以来,函谷关属于晋。战国之后,秦献公的时候,秦攻晋,在石门胜,在少梁胜,晋失桃林塞。秦献公执政22年死,秦孝公秉权。贾谊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不过史念海认为,秦有函谷关是从秦献公开始的。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公元前207年秦子婴交出玉玺。满打满算,秦函谷关共计177年。

汉函谷关在今之河南新安。

有楼船将军杨仆,数立大功,声势赫赫,可惜府邸在关中之外,以为羞耻。趁着得意,便上书汉武帝,请求徙函谷关到新安,若此,他就可以变成关中人了。工程需要费用,他也愿意贡献自己的积财。是否这样,允许质疑。

不过汉武帝有意扩大关中,壮丽其京畿,尤其有意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变更函谷关,当然符合上的愿望。总之,公元前114年,函谷关东迁300里,建在了今之河南新安。

我在汉函谷关遗址看到了出土的瓦当和砖,还有马道、墙垣和水管,还有铁戟和铜镞。历历在目,不禁喟叹。

秦函谷关遗址也并未废弃,利用此地,汉武帝设置了弘农县。县之增立,也是治理的加强。

汉函谷关的出现,使秦函谷关变成了关中的隘口,军事地位似乎有所下降。一时如此,并非世代如此。函谷关及其它所隐身的崤山,永远都具军事价值,这一点将会得到反复证明。

魏函谷关在今之河南灵宝以北的函谷关镇孟村。

公元211年,曹操率兵征伐张鲁和马超,需要运输粮草。秦函谷关的故道既废,不可行,遂命大将许褚设法处理。经过踏勘,许褚滨近黄河另辟其途,辎重遂顺利抵达,这保障了曹操对关中的平定。

魏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0里,稍微偏北,不过还是有一段重叠了故道。很好,既合节约原则,又有纪念意义。

虽然函谷关有一,有二,有三,不过秦函谷关才具典型性和标志性。所谓函谷关,一般指的便是秦函谷关。这里什么没有发生过呢?这里所发生的一切,结束了就算完了吗?它们难道没有回响吗?回响难道不是某种警诫或启示吗?

考古发现,在灵宝的弘农涧河和好阳河一带,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里是中原与关中的交通线,有部落聚居也很正常吧!然而究竟是什么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于斯生活了?他们从哪里来的,往哪里去了?他们消亡在什么地方?或他们把自己的子孙留在了什么地方?这一带当年是否有谷如函,是否形成了如函之谷?

函者,匣也,盒也,孔也,套也。函谷,显然是指谷之窄小如函。函谷关,何其特也!

新石器时代,包括神秘的夏,在此以后的岁月,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以来,往返东西,从关中到中原,或从中原到关中,必经函谷关,它什么卓异的人没有见过呢?

周人领袖西伯昌,在关中广施仁政,得民爱戴,诸侯归附,大有兴盛之兆。

崇侯虎便向商纣王进谗,认为这将威胁到商。商纣王相信了崇侯虎的举报,逮捕了西伯昌,并囚之于羑里。商纣王贪物贪色,周族的大臣为拯救西伯昌,就献义兽驺虞、神马鸡斯、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美女。商纣王顿然高兴,昏了头,放了西伯昌。西伯昌是过函谷关到了商的,获释以后,又是过函谷关返关中的。

他在羑里食子肉,演周易,如此这般,也许是对周文王的一种神化吧!

大约300年以后,周平王放弃丰镐,东迁洛邑。不知道他过函谷关的时候作何感想。

离开关中,也是无可奈何。以周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侯大怒,便联合犬戎占领了丰镐。国都沦陷,又受犬戎侵扰,周平王不得安居。天子走了,周人仍在关中,悲夫!

商鞅在秦国任左庶长,接着任大良造,终于为商君,是何等威风和荣耀!

然而秦惠王得到商鞅欲反的消息,便下令拘他。商鞅只得逃命,十分狼狈。既然是逃命,他就当脱下官服,换上民装,而且须隐姓埋名,真是所谓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他想往魏国去,这要过函谷关,还需住宿一晚才可以过。可惜他的身份没有凭信,客栈不肯收留。根据商鞅的法令,收留身份不明的人,其罪是死。

函谷关不能蒙混而过,商鞅便潜返封地。不过等待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

孟尝君也是一个怪才,以养士腾声诸侯。

秦昭王打算任其为相,经过一番交涉,孟尝君便自齐国至秦了。岂料秦昭王善变,忽然对孟尝君猜疑起来,竟羁押了他,还打算杀他。孟尝君闻其有幸姬,可以摇撼秦昭王,遂派人见幸姬。幸姬想得孟尝君的狐白裘,有之,天下仅此一条,不过已经赠秦昭王了。怎么办?一个门客就装狗钻进库府盗取狐白裘,从而送给了幸姬。幸姬动情相劝,秦昭王听幸姬的,便放了孟尝君。行至函谷关,正是半夜。怎么办?一个门客就学鸡鸣,鸡分不清其声是什么声,以为是鸡鸣,遂群鸡皆鸣。秦国有法令,鸡鸣函谷关才能进出。虽然是半夜,孟尝君还是离开了秦国。

此间,秦昭王蓦悔自己放了孟尝君。善变便是如此,于是他就遣兵急追。士徒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无影无踪。也许秦国有电话就好了,遗憾没有啊!

燕太子丹作为质子,不堪忍受秦王嬴政之辱,毅然偷跑。到了函谷关,也是半夜。他没有门客,只能自己学鸡而鸣,竟也成功离开了秦国。鸡一再受骗,函谷关的鸡显然都是笨鸡。

汉人气壮山河,这由特定时代的一种形势所决定。

终军是济南人,18岁选为博士弟子,往长安去。过函谷关,吏卒就按规定交给他一个繻,帛所制。这是入关的凭证,他得保存着,出关需要再交给吏卒,合符才行。终军笑言:“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遂弃繻而去。果然汉武帝欣赏其才,封谒者给事中,又擢为谏大夫。他先后出使匈奴和南越,皆有出色表现。终军20岁殉职南越,确实不必复传其繻了。

有南阳人郭丹,虽然贫寒卑微,不过高志凌云。至长安从师学习,他得买符才可入函谷关,颇受刺激,便发誓若不能以汉政府使者的身份乘车而行,他是不会出函谷关的。12年以后,他任谏议大夫,出函谷关往南阳去完成受降任务,遂持节且乘车。奉汉政府之命往来,当然不用合其符。郭丹经历曲折,官至司徒,具清廉公正之荣。

唐玄宗刚刚即位,便巡狩天下。其东行,必过函谷关。自李渊以来,唐皇帝皆认老子为远祖。函谷关有老子庙,唐玄宗当然要拜一番。他还作了诗,颇有触景生情之感。

28年以后,田同秀梦见老子,示意尹喜故宅藏有灵符,遂上奏唐玄宗言其事。田同秀是陈王李珪的参军,所以会有凡非之梦。唐玄宗对灵符的兴趣极大,立即派人挖掘,竟得到了灵符。皇帝认为此乃老子的恩赐,是一种天意,就改年号开元为天宝,并改函谷关所在的桃林县为灵宝县。

非常神圣啊!不过田同秀梦见老子示意灵符有可能是撒谎。陈王李珪也可能以此向唐玄宗邀宠,以拉紧关系。也许田同秀真的梦见老子了,然而这怎么验证呢?臣下揣摩圣意,所从来久远矣,这可能也是吧!

老子过函谷关,著书释道德,应该是深具世界影响的一件事吧!

他是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任周守藏室之史,主修道德。其见周之衰,辞职西去。至函谷关,尹喜迎接了他。尹喜为关令,善观天象,也精通历法,知古,知今,似乎能预见未来。尹喜请求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老子到底在什么地方著书,这是一个问题,必须辨明。我以为尹喜不会安排老子在函谷关处理此等重要工作,因为这里近洛邑,既然辞职西去,就不应该不远离洛邑。至函谷关,算是西去,然而没有远离。辞职之士,居此著书,并非明智的选择,老子不会这样做。除此之外,函谷关有使者往来,有商贾往来,甚至会有盗匪往来,不宜凝思。这里峭崿峥嵘,野风浩荡,繁木遮天,不宜穷考。

老子在何处著书合适呢?尹喜本宅楼观,在终南山,面向关中。此地平畴千里,其道如砥。尹喜在函谷关迎接了老子,陪他至关中,安排他居楼观。老子于斯留下五千言,以示识者。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革命,周武王克商。

周武王是西伯昌的儿子,其不改父志,坚持内任贤良,外联诸侯,为取得朝歌积蓄力量。他也知道,商的气数将尽了。

执政两年以后,周武王率军过函谷关,至盟津观兵。有火自天降下,化为赤鸟,而八百诸侯则不期而会。形势是好的,不过他还是希望商纣王再昏聩,再暴虐,坏到极点,以使周的革命充满正义,从而完全胜利。

获悉商纣王杀比干,禁箕子,看到太师和少师抱着乐器跑来,周武王才向诸侯宣告,商有重罪,必须消灭。他率军再过函谷关,到了盟津。诸侯皆集合于斯,并起誓克商。

周武王和诸侯陈兵牧野,准备开战。商纣王闻讯,便兴师抵抗,然而周军凶猛,是难以招架的。商军畏惧不前,更有反戈加入周军之中的。商纣王感到不妙,遂登上鹿台,以天智玉包裹其身,自焚而死。商亡,周立,革命成功了。

周有天下八百余年,卒为秦所取代。

秦人久在西陲,给周王养马。周显然不喜欢秦人,然而今之天水一带,草茂,利于养马,因为能大批大批地提供骏良,周固有的反感也渐渐减弱。

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以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立功,遂封为诸侯。也许这个时候,也许一直以来,秦人便存升祚之志,尤其秦孝公至秦庄襄王六世,变法图强,开疆拓土,欲成其霸业。

秦人本在东部,其祖先曾经是商的邦臣。其不服周取代商,竟参加了叛乱。周惩罚秦人,强迫其移居西陲。迁徙秦人,当然也是对东部反抗力量的割削。然而秦人怎么会忍受这一点?怎么不想重返东部,甚至取代周而有天下呢?

周之衰,无法逆转,遂有诸侯崛起,互相兼并。秦人一代一代地抓着历史机遇,斗志甚盛。

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秦人批亢捣虚,反复摧残韩、魏和赵,为灭周奠定基础。推残韩、魏和赵,也就是摧残周。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忧愁而死,其民流散,秦遂抱得九鼎宝器。

秦之雄如虎狼,一一亡了六国。

秦最早灭韩国。

公元前403年,晋国初解体,周王只得承认韩、魏和赵为诸侯。十二年以后,秦开始伐韩,其目标直指国都宜阳。至公元前238年,韩王安即位,已经患如倒悬,危如累卵。公元前235年,秦对韩用兵。韩王安计穷,遂遣韩非子出使秦,希望用这个法家的一些思想影响秦王嬴政,从而能够暂且存韩。不料李斯是其对手,韩非子遭害。韩王安恐惧,便向秦献南阳一带的土地。秦王派内使腾受命接管。公元前230年,内使腾率兵攻韩,掳韩王安,韩亡。

接着,秦灭魏国。

秦魏相争百年,至秦王嬴政掌权,秦强魏弱,秦伐魏加速。公元前242年,秦将蒙骜拔魏20城,又旋拔朝歌,商之故都。到公元前225年,秦王用王贲,遣其率10万大军出函谷关,直逼魏的国都大梁,今之河南开封。秦军不惜决口黄河,放洪水灌大梁,以掳魏王假。王贲遂尽纳其土地,魏亡。

接着,秦灭楚国。

惟楚有材,遂能追随周武王克商。楚具浩瀚的江湖,鱼米完富,文艺灿烂,从而自成一体。几个世纪,于斯为盛。

虽然楚是服从周王的,会进贡苞茅一类的特产,不过楚也存其宏图,并欲从泽薮之地向中原发展。至楚庄王,似乎已经壮大,遂问鼎之大小,暴露了取代周的意思。王孙满是周大夫,颇有水平,他不软不硬地拂逆其志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不卑不亢地让楚军撤离了周王之境,我服!

秦楚皆非周天子的嫡系,遂彼此通婚。秦昭王曾经还出兵五百乘,援楚打吴。在很长一个阶段,秦楚关系和谐,实力也相当。商鞅变法以后,秦的实力变强,便要向南方扩张,难免犯楚,矛盾遂起。公元前318年,数国合纵攻秦,楚怀王为合纵长,率兵直扑函谷关。秦惠王用张仪,以其计破坏了合纵。算起来,秦楚时和时斗,近乎300年,结果是秦盛而楚朽。

至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大军60万,以裨将蒙武相辅,汹汹征楚,杀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掳楚王负芻,楚亡。

接着,秦灭赵国。

秦赵本为一家,共有一个祖先,皆是嬴姓。嬴姓是商的贵族,周立,当然对周怀着敌意。不过秦能孜孜奋斗,终于立功,为成周的诸侯。

有造父,甚为勇敢,更是善驾,深受周穆王喜欢,尤其他又为周平定了徐偃王僭越之乱。基于此,周天子便以赵城赐造父。造父姓嬴,至此以邑为氏,乃为赵氏。他的七世孙叔带,是周大夫,见周幽王无道,便告别周天子至晋,为晋文侯工作。到公元前376年,发生了三家分晋之事。三家,便指韩、魏和赵。所谓赵,当然就是赵敬侯,叔带之后。晋文侯接受叔带之际,也许根本没有料到他的宝祚会由叔带之后跟韩、魏分之。

好了,虽然秦赵本为一家,嬴姓,也还是会相争并相残的。公元前371年,秦赵战于黄河以东的高安,秦败。韩、魏和赵跟秦频频互击,而秦则渐渐变得主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斩首并坑杀赵军45万,从此赵骤虚。

秦王嬴政初立,便拔赵的晋阳。至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兵伐赵,赵将李牧和司马尚各自率兵迎击。可惜赵王迁愚蠢之至,竟中了秦的反间计,诛李牧,免司马尚,换赵怱和颜聚各自率兵迎击秦军。王翦知道赵王迁上当了,遂急打赵军。破赵怱,颜聚原是齐将,背叛过来的,异心固在,他就跑了。公元前228年,赵王迁降秦,不过赵公子嘉逃窜至代,做了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掳之,赵亡。

接着,秦灭燕国。

燕是召公封地,国都在蓟,今之北京房山一带,其远秦而近齐。山戎侵燕,应燕庄公之请,齐桓公相救。

虽然远秦,燕对秦还是颇为恐惧。一旦苏秦建议合纵,燕文侯便表示支持,并予以资助。所谓合纵,就是崤山以东几国结盟,以共同抗秦。秦如何反应呢?尽管燕遥,不过燕也是力量,所以秦惠王便嫁女于燕太子,对合纵之策作了牵制。这些大约发生在公元前333年。

至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又蠢蠢欲动,对合纵颇为积极,图谋一起抵秦。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事未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又忽遣亚卿乐毅率兵攻齐。攻齐很是热闹,秦、楚、韩、魏和赵,也都加入进来了。此举尽由乐毅协调,然而意志是燕昭王的。齐败,燕劫掠了齐之宝器。不过这是燕的严重错误,它显得燕在战略上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甚至缺乏逻辑性。燕之不义也毕露于天下,这必有后患。

秦和齐都具治理天下的实力,也有此追求。一旦秦随诸侯挫伤了齐,齐变虚了,秦遂对燕虎视眈眈。燕不禁产生了深重的忧愁,不过已经迟了。所谓后患,真是俄顷呈现。

燕太子丹刺秦王嬴政,更是彻底得罪了秦。

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征燕,拔蓟,燕王喜及燕太子丹逃辽东。至公元前222年,燕王喜为自存,砍下燕太子丹的头献秦王以求和,然而这有用吗?秦将王贲遵命赴辽东,掳燕王喜,燕亡。

秦最后灭齐国。

齐是姜太公所得封地,区域甚大。

秦远齐比秦远燕更远,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秦遂能实施远交近攻之计。秦嫁女给齐湣王,还以泾阳君质于齐,而齐湣王则以孟尝君举荐于秦,似乎很切。然而毕竟各怀鬼胎,这些遂不诚不恳,皆为表演。实际上齐拉几个伙伴打过秦,秦也拉几个伙伴打过齐。战国就是如此,没有固定朋友,彼此打。

长平之战以后,秦吞周,灭韩,灭魏,灭楚,灭赵,灭燕,凡35年,齐对诸侯不援以刀戟,现在轮到齐遭打了。齐王建也知道在劫难逃,不过还是要作防御,便调动齐军于西境。秦将王贲早就磨炼出来了,从而避其西境,率兵从北部讨齐。如此出其不意,齐军干脆降秦。公元前221年,掳齐王建,齐亡。

秦王嬴政在祖先奠定的基础上,一鼓作气,统一了天下,成为秦始皇帝。

秦得天下,也并非其制度优越,是其暴力机器尖锐也!秦的地理环境既有助攻,也有助守,尤以崤山及其隐身其中的函谷关,守,六国难损秦,攻,秦易破六国。可惜秦的治理很恶劣,虽然得了天下,未得民心,遂二世而亡。

秦失其鹿,卒有刘邦和项羽相逐。

刘邦善用士,也能妙用地理环境。其进关中,不从函谷关进,是因为秦军驻守,不易进也。他从武关进,接受了秦子婴所献玉玺。离开关中,至南郑任汉王,应该快捷,遂走最近的子午道。再进关中,他选了最远的陈仓道,是因为雍王章邯紧盯着子午道、傥骆道和褒斜道,走陈仓道显然最安全,最合适。一旦平定关中,他遂率兵出函谷关,为义帝发丧,自己站在了道德高台,并推项羽于大逆之壑。相逐五年,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当了皇帝。关中卓越,国都置于斯,名曰长安。

东西交通线上的征伐,周和秦都是以西向东,刘邦打项羽,也属于从西向东。他们过函谷关都能得胜!西高东低,有俯冲之感。

我对苏秦和张仪这种人一向不喜欢,觉得他们奉行的是功利主义原则,谁给地位与钱财,使物欲满足,就为谁服务。今天的一些所谓专家、学者或教授,罔顾真相,丢弃真理,甘为权力和资本的奴才,显然也是有传统的。继承苏秦和张仪之流的衣钵,可怜!

苏秦和张仪也都是读书人,甚至是地缘政治家,似乎也具谋略家的素质。他们的合纵连横理论,对兼并战争主要是起到了激荡作用,当然它也加重了生灵涂炭,神州萧条。

函谷关以东,其地纵长,有六国,六国皆弱。函谷关以西,其地横长,一国独强。苏秦一一见燕文侯、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劝告他们结成联盟以抗秦。苏秦说:“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苏秦的观点是,结众弱,攻一强,谓之合纵。张仪针锋相对,为瓦解六国的联盟四处奔波,观点是,事一强,攻众弱,谓之连横。

有合纵,便有连横,合纵与连横常常是交错进行的,而且此起彼伏。不过六国弱,合纵的需要更是迫切,所以合纵比连横也显然更是壮烈。

合纵数次,都很喧嚷,遗憾终于未能阻止秦的兼并。那么这几次合纵的经过及由谁指挥,究竟如何呢?

公元前318年,不辞口干舌燥,千辛万苦,苏秦达成了六国合纵。虽然这一次齐并未出兵,不过苏秦佩戴六国相印是真的,此寒士之贵极矣!

楚怀王任合纵长,掌百万之师,浩浩荡荡,以进入关中讨秦。到了函谷关,士徒的脚步竟都慢下来。秦军并不紧张,更不恐慌,反倒坦然打开门,礼貌地说:“请,请吧!”合纵部队发现函谷关窄小不见底,感到危险,遂犹豫不决,逡巡不前,不得不怏怏而去。

楚怀王率兵百万,威风一时。不过19年以后,他在武关会晤秦昭襄王,遭到逮捕,继之押解咸阳,客死于斯,真是匪夷所思。

孟尝君就是田文,齐威王的孙子。他的父亲也有地位,齐的大臣。家世显赫,遂能养士。他当然也聪明至极,并有其个性。

以狗盗鸡鸣返齐之后,齐湣王便任孟尝君为相。他曾经在咸阳有见有闻,对秦印象深刻。他相信唯有合纵,才能制秦。他积极活动,并得到了魏和韩的响应。

公元前298年,由孟尝君统帅,齐、魏和韩组成了联盟。士徒赳赳,逼近函谷关,但秦军却以计固守。到公元前296年,赵和宋也加入联盟,合纵部队的力量显然更强大了。秦军消耗甚多,不得不向合纵部队求和。施压之下,秦退封陵地给魏,退武遂地给韩,算是合纵的一次成功。

公元前288年的合纵是一次短促的行动。这一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以连横损赵。赵的大臣李兑很是聪明,识破了秦的阴谋,便主张赵、魏和韩组成联盟。当此之际,苏秦赴齐,劝齐湣王废帝,并欲协调齐、燕、赵、魏和韩一致抑秦。苏秦当然是为燕在忙,尽管其事未果,不过秦感到了威胁。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能礼贤下士,有门客数千。

公元前257年,秦军环邯郸部署,并迅速收紧。赵甚为危急,便求魏救之。魏将晋鄙率兵10万,准备驰援。然而扬鞭催马之际,秦昭王挟制魏安釐王,谁救赵,秦军平赵以后就打谁。魏安釐王难免害怕,遂命晋鄙暂且扎营,以作观察。

魏无忌的姐姐是赵胜妻子,他起意救赵。赵胜者,平原君也,任赵相。魏无忌救赵,既有亲戚关系,也是一种义勇。他窃得晋鄙的兵符,率兵奔赵,迫使秦军撤退,邯郸得以解围。可惜魏无忌之举是违衷的,失当的,他就不得不流寓于赵。

秦当然迁怒于魏,并汹汹整合部队,欲迅速灭之为快。魏安釐王只能忽略兵符僭用之嫌,请其弟自赵返魏。魏无忌毕竟是明智的,就回来了,并接受魏安釐王的召见。兄弟促膝,彼此泣下。基于弟在天下的声誉,遂授弟上将军印,以指挥魏军。

魏无忌到底是信陵君,其派使者遍会诸侯,有韩、赵、楚和燕同意联盟,随魏诛秦。公元前247年,在信陵君指挥下,合纵部队与秦军在黄河南岸遭遇,秦军败,秦将蒙骜狼狈而逃。合纵部队乘胜追击,打到函谷关。秦军闭上门,坚持固守。由于无法久战,合纵部队遂去,不过秦军也未能像秦昭王威胁的那样打魏。

春申君,黄歇,楚国之大臣,既博闻,又善辩,门客最众。吞周之后,秦的兼并加速,诸侯无不担忧。当时是也,以楚考烈王为合纵长,春申君具体负责,有楚、燕、韩、魏、赵及卫,约为联盟,对秦作战。遗憾的是,到了函谷关,秦军奋威迎击,合纵部队遂调头而归。此事在公元前241年。

合纵不失为一种创造,其战略是顺乎情理的。然而秦往往会拆卸合纵,是因为联盟缺乏坚实的利益基础和精神基础。秦之所以能攻能守,尤其是固守得住,在于秦为形胜之国,具黄河与崤山之险,特别是函谷关至关中悬隔千里,秦军二万可以当合纵部队百万用。所谓:“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六国反复合纵,也皆有声有色,终于不能打到咸阳以亡秦,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东西交通线上的征伐,足有两个世纪。函谷关显然能够支持军事行动,甚至它的重要作用就是军事作用。不过它的军事作用也不是绝对的,尽管历史已经证明秦据函谷关,多使六国的合纵行动失效,且无可奈何。

不过函谷关的军事作用,确实不是绝对的。

秦末,函谷关仍属秦军,然而周文指挥的农民起义军一冲就过。刘邦先入关中以后,函谷关遂由他的农民起义军管理,然而项羽下令黥布率军进关中,黥布不仅立即破了函谷关,还烧了函谷关。什么是势不可挡?这便是势不可挡。东低西高,从东向西,尽管没有俯冲之感,不过得道就有势,有势就顺。

周文之势在于他是陈胜所谴,而陈胜则代表着天下之心。黥布之势在于他是项羽所谴,而项羽则是楚将项燕之孙,贵族出身,尤其是项羽率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秦军之所以沮溃于周文的农民起义军,是秦军自己也知道,秦已经朽矣,没有未来了,遂放弃了函谷关。刘邦的农民起义军之所以能为黥布所扫除,是农民起义军自己也知道,虽然刘邦先入关中,应该在关中当王,而且刘邦也这样认为,并派农民起义军夺取函谷关而卫之,以防项羽,不过他也觉得自己是侥幸所得,难免畏怯,所以黥布能破而烧之。

事之成败,常由地理环境、武装力量和道义贯综着发生作用。秦成于函谷关,秦失函谷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历史上,函谷关有两次攻守战,影响甚是深远。它们或摧残了鼎祚,或弘益了国运,这引发了我特别的兴趣。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勃然起兵,以密旨灭杨国忠为虚,覆唐自己当皇帝为实。唐玄宗震惊至极,也不免羞愧在胸。他当然还能发号施令,授钺平乱,尽管这个人已经很是昏聩了。

洛阳在中原,若能在洛阳消灭叛军,或是陷其于中原,从而保障关中不失,长安不失,唐遂无膏肓之疾。这是唐政府当初的基本判断,也是对付安史之乱的基本思路。

封常清奉命反击,他也有志赴洛阳开其府库,募其勇士,尽快刈取魁逆之首悬于阙下。唐玄宗似乎看到了希望,任他为范阳、平卢节度使。

封常清是唐将高仙芝部属,在安西服役三十余年,颇有治军经验。以他的资历,三年以前已经晋升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封常清骏奔洛阳,很快便招兵6万,以保卫洛阳。可惜入伍的士徒多是市井之流,毫无训练,智勇皆无。他们跟叛军在城里斗,在城外斗,斗了几个回合,一败再败,洛阳竟沦丧了。

皇帝可以给你官爵,也可以削你官爵,这由皇帝不由你,因为一切都是皇帝的。唐玄宗对封常清这一仗既愤怒,又沮丧,遂免去了封常清的一切职务,不过并未赐其死。他从洛阳跑向陕州,也许还打算继续从军并立功吧!

高芝仙久在西域,征伐吐蕃连云堡取得全胜,但怛罗斯之战却惨败大食。唐玄宗仍授其开府仪同三司,任其右羽林大将军,显然是喜欢这个高丽人,也倚重他。

安禄山反背之后,唐玄宗当日便任荣王琬为元帅,任高芝仙为副元帅,以保社稷。高芝仙募兵5万,昂昂上阵。唐玄宗慰劳将士,并亲临望春亭送行。随高仙芝东征的有监门将军边令诚,一个宦官。

陕州在今之河南三门峡以西,唐玄宗改其为陕郡。高芝仙率军驻扎于此,以阻击叛军。洛阳的沦丧,使他多少感到了情况的严峻。不过他仍以既定策略,专拒于陕州。

封常清在陕州见到高芝仙,汇报说:“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曾经共事,高芝仙相信封常清,便接受了他的建议,率军西退,到了潼关。唐军迅速修筑掩体、堑壕和屏障,以充分的准备迎战贼冦。显然,保卫长安,潼关属于唯一的防线了。

边令诚也负有协理军务之职,不过这个人比较麻烦,凡事都干预高芝仙。封常清多年在高仙芝麾下工作,上司知道这个部属还能打仗,便想适用一下封常清,反正这也是对敌的力量。不料边令诚横加干预,从而矛盾激化了。边令诚竟上奏唐玄宗,告发封常清逗挠畏惧,高仙芝放弃陕州,并减军粮,盗赐物。

唐玄宗真是昏聩了,他信宦官甚于信唐将,仿佛江山是要靠太监保卫似的。总之,他下令边令诚斩首。边令诚遂先杀高仙芝,再杀封常清。

现在轮到哥舒翰出征了,不过他还在养病。他患有风疾,不知道是什么症状。唐玄宗召其入朝,拜其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他有兵8万,又收编封常清兵和高仙芝兵及别的兵,共20万,浩浩荡荡,屯防潼关。田良丘、王思礼和李承光,是其裨将。

王思礼认为安禄山是以杀杨国忠为名兴师的,对此,可以行汉景帝腰斩晁错之计。他建议哥舒翰留兵3万在潼关抗御,率其余精锐部队至长安,除掉杨国忠,以安天下。

哥舒翰并无什么动作,然而杨国忠获悉此讯,确实坐卧不宁了。他要防范,以保障安全。杨国忠向唐玄宗进言,并经其同意,匆匆网罗士徒3千,伏兵于禁苑之中。他还在灞上陈兵1万,担任指挥的,是自己的亲信杜乾运。

哥舒翰得到这个消息,也有忧患。他上奏唐玄宗,请以灞上陈兵归并潼关,由他统一调动。唐玄宗同意了,这好,于是他就传杜乾运到潼关来。杜乾运敢违忤吗?不敢。哥舒翰非常果断,杜乾运一到潼关,便杀了他。一种内在的紧张,显然已经弥漫于唐的将相之间。

风疾加重,哥舒翰难以躬亲各项任务,遂委政于田良丘。虽然田良丘是行军司马,可惜别的裨将并不服从他。有时候专断是必要的,但田良丘却不会专断。

哥舒翰的兵法是固守潼关,以俟叛军离心离德。叛军是无道的,必会内讧,接着会涣散,到这个时候采取攻势才有把握。此乃哥舒翰的谋虑,实际上是向时间要转机。叛军消耗不起,但哥舒翰却是要专门让它消耗的。

半年之后,唐玄宗变得焦躁起来。他希望尽快出兵,速战速决。杨国忠有自己的心病,更怕发生旦夕之祸,也一再向唐玄宗建议,认为哥舒翰应该主动反击才对。

唐政府也有自己的情报系统,这是唐帝国成熟的一个方面。叛将崔乾祐一直在陕州活动,拥兵四千左右,多是老弱。有人看到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情报上奏唐玄宗了。唐玄宗相信自己获得的情报,并据此指示哥舒翰出兵灭贼。

哥舒翰身在前线,情报对他显然更重要。他收到的情报是,崔乾祐在引诱唐军,其拥兵甚众,不止于四千。哥舒翰认为安禄山长期治军,不可能没有充分的准备。他分析老弱徙倚只是一种假象,崔乾祐必有诡计。他请求继续观察,不可轻率。唐玄宗拒绝了哥舒翰的意见,要求他出兵。看起来唐玄宗不仅昏聩,而且偏执和蛮横。

不得已,唐军进攻了。其路线是从潼关出兵,过函谷关,至洛阳歼敌。

哥舒翰的评估完全正确,几千人游游荡荡,确实是崔乾祐导演给唐军看的。崔乾祐早就效命安禄山,不仅随安禄山拿下洛阳,还要西进关中,占领长安。在打败封常清以后,他便绞尽脑汁地设下了圈套。崔乾祐让老弱四千人招摇于陕州之野,并到处放风,自己也只有这几千人,以蒙骗唐军。哥舒翰判断崔乾祐有戏,遗憾唐玄宗没有识破贼冦的诈术。唐玄宗迫使唐军上当,唐军不能不上当。

崔乾祐隐蔽了自己的重兵,并在函谷关的崖上暗藏着精锐之师。滚木和石块也堆积于岸边,到时候会砸向唐军。崔乾祐的运筹是绝妙的,他要看着唐军入其彀中。

公元756年农历6月4日,唐军走到了灵宝西原,向东再走就是函谷关。唐军一边休整,一边窥探。夏天很热,可是气氛紧张,由于风疾,哥舒翰的肌肤偶尔会有寒意拂过。不过哥舒翰知道自己此刻是在战场上,这一仗是由他指挥。

哥舒翰见叛军只有万余,又比较混乱,便下令冲锋。叛军似乎难以招架,只应付了几下就撤退,逃向了函谷关。

王思礼率兵5万,英勇追敌。他们不知不觉进入了狭小不见底的函谷关。他们还在追敌,什么也不顾了。突然杀声四起,滚木和石块暴雨似的从空中倾泻而下。唐军骤乱,群鹿似的在孔道挤作一团,连回头转身都很困难。然而作战就是你死我活,不能束手待毙。哥舒翰到底久经沙场,其急中生智,指示让马车撞叛军。马车都用毡包了起来,并画着龙虎,它们的眼睛和爪子都是金色的,以使敌惧。函谷关之宽,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马车撞上去必有死伤。

崔乾祐也很狡猾,他抬头看了看风,见风偏西,对着唐军,便急呼放火,烧马车上的草。叛军有拉草的马车十几辆,塞满了孔道,烧得火闷烟浓,绕地熏天,其风绝火携烟恰恰吹向唐军。唐军以为贼寇尽在烟火之中,就闭着眼睛向烟火射箭,岂不知其箭多空射了。

唐军在函谷关怒吼狂喊,又彼此踩踏,狼藉一片。为离开函谷关,遂沿着漫坡向北边跑。北边是黄河,很多吏卒都掉进黄河,波涛便吞噬了他们。

还有十余万唐军,部署在王思礼5万部队之后。刚刚交镝,崔乾祐便指挥贼寇凶猛截击。看起来崔乾祐的运筹颇为系统,这可能也是其诡计的一环。唐军顷散,都向潼关撤退。潼关有纵横交错的暗沟,是为防御叛军而挖的。唐军惶张,纷纷跌入其中,死伤甚众。

几天以后,叛军打过潼关,唐玄宗留下长安和人民,仓皇逃至成都。哥舒翰回到关中,甚为愧怍,仰望着晚霞一声一声地长吟。有部属围上来,抓住他,把他捆绑在马腹之下,送至洛阳,交给了安禄山。安禄山羞辱了他一顿,以炫耀自己的权威。终于发现哥舒翰也并无什么价值,便杀了哥舒翰。

唐的盛衰,转折于安史之乱。然而深考,其萎是起于函谷关失利和潼关失守。

1944年5月25日,日本军队占领洛阳,旋踵整合了大约十万左右的精兵和十万左右的伪军,准备进攻灵宝,打过函谷关,并破潼关。

中国军队知道日本军队的图谋,立即调兵三十余万,驰赴豫西前线。第34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为豫西地区抗日前敌总指挥,责任甚大!

日本军队应该清楚,从函谷关到潼关,山河一百余里,尽为天险。不仅如此,中国军队有效防御的铜墙铁壁也将耸立起来。中国军队的使命是,既要靠天险,更要靠英明的战略和坚强的意志,从而坚决阻止日本军队逾越函谷关和潼关。这一战役对彼此都非常重要。

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1943年夏秋以来的形势是:日本军队挣扎于中国战场,它在太平洋战场的攻取也一再受挫,并屡遭失败。日本军队越来越惶恐的是,它的布局在被分割,它的海上交通线在被切断。日本军队隐隐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变得艰难和黯淡了。

为扭转这种局面,日本军队计划打通大陆交通线。一旦完全掌握了中国战场,便可以调动军队至太平洋战场,从而改变颓势,这是日本军队的妄想。

豫中会战打得十分惨烈,不过日本军队还是占领了包括洛阳在内的38城。之后,其迅速调兵西进,目的是打过函谷关,破潼关,占领关中,接着,从西安到宝鸡,再到成都,次第占领,统统由它掌握。

如果日本军队实现了这一目的,那么它不但会大获补给,而且将把被分割的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连接起来。尤其严峻的是,这将直接威胁到重庆。这也将有利于它调动军队投入太平洋战场。

这一战役至关重要!

中国军队在灵宝布置有两道防线:一道在大王镇和阳店镇一带,其西邻函谷关故地;二道在衡岭塬,要津为弘农涧河西岸,过了西岸,便是函谷关故地。

1944年6月5日拂晓,日本军队发起进攻。其志在取胜,遂用足了兵力和武器,这样,中国军队的一道防线便失守了。三天以后,日本军队强渡弘农涧河,其飞机、坦克、大炮及各种军车,全上了战场,以支持他们的士徒。虽然中国军队没有多少精锐武器,不过他们仍会冒着飞机和大炮的狂轰,拿着手榴弹冲过去炸坦克,炸军车,炸他们的士徒。有时候会短兵相接,手格肉搏。

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牺牲以后,其官兵继续战斗。他们头缠白布为孝,臂戴黑布示丧,要给自己的将军报仇,遂使日本军队伤亡甚重。有副师长王剑岳率部打得极其惨烈,忽而失去阵地,忽而夺得阵地。10日凌晨,他站起来向麾下高呼:“大丈夫报国杀敌的时机到了!”一马当先,击退百余日本士徒。不幸的是,他身中两弹,壮烈牺牲。他的麾下坚持战斗,基本上也都牺牲了。

到了6月14日拂晓,中国军队全线反击,一直打到黄昏,日本军队开始溃逃。15日上午,中国军队收复了灵宝,并向陕县追击。

从1937年11月7日起,日本军队就猛炸潼关。其占领了山西芮城风陵渡以后,更是想方设法以破潼关。除了发射炮弹,他们还乘橡皮艇偷渡。当然,中国军队的炮弹也打得准,打得凶,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打了回去。

为配合西进灵宝,继而逾越函谷关和潼关,自1944年5月31日起,有几十架日本军队的战斗机也频袭潼关。关中何等重要,西安何等重要,所以中国军队也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现邪恶的战斗机升天,中国军队的战斗机和驱逐机也会振翮冲天,发奋歼击,以固守潼关。

中国陆军第一师装备先进,训练有素,从1939年冬天起驻防潼关。蒋纬国就在这里服役,任第一师三团的一个营长。蒋经国也在1942年春天视察过潼关前线。

日本军队打过函谷关的企图未能实现,破潼关的企图也未能实现。占领关中,自西安打到宝鸡,再打到成都,从而占领秦蜀之地,以觊觎重庆,所有这些企图都未能实现。此乃国运所在,中华民族之幸。它不仅有助于中国战场,而且有助于太平洋战场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亦壮呼!

潼关是关中的东门,函谷关也是。在函谷关的攻防战,8世纪的唐军输了,而20世纪的中国军队则赢了。名在青史,荣辱永垂,人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黄河纵冲,秦岭横贯,动静两物,必然相遇于一点。相遇便如撞墙或碰壁,浊浪喷空,闷声遏云。黄河与秦岭相遇的一点,选在了潼关。黄河遂在此涡旋,扭结,之后开交,气势浩大地向东流去。它的南岸正是秦岭北麓,崤山之所在,其崖堑肆绕,丘壑任弯,峰呈嵯峨,沟为深渊,无一坦途能通东西,唯函谷关勉强可达。此函谷关之大观也!

函谷关,正宗的是秦函谷关。以函喻之,在其谷之窄小只容一辆马车,谷的两边层峦叠嶂,松柏及杂木郁郁蔽日。函谷关又长迤,又曲折,又邃密,且晦冥不明,阴森恐怖,常使人起死生之念。此春秋以来古者之印象也。

有一介武夫,自己并未亲移玉趾至函谷关,不过他的声情到了,这就是王元。王莽败亡以后,军阀割据。天水成纪,今之甘肃秦安人隗嚣建其队伍,既想恢复汉的江山,又想自立为王。数年之间,左摇右摆,对刘秀缺乏诚意。王元是其部将,洞察了隗嚣的灵府,知道隗嚣盘算什么,遂希望他不要放弃历史所给予的千乘之基。王元鼓吹隗嚣以函谷关划界,便能够成王。他说:“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牧西河、上郡,东牧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函谷关一丸泥可封,此枭雄之妙语矣!

我在函谷关一带寻来找去,问:“函谷关到底在哪里?”函谷关一个姑娘说:“从这里向西走就是。”

姑娘负责遗址保护,听其言,我便向西走。前方渐渐出现了一条深沟,入之,我继续向西走。虽然有严寒,不过阳光照在枯树上,稀疏的枝叶十分明亮,枯树下的土壤也一片明亮。枯树是刺槐,颇显茂盛,虽然现在还是冬日。斜坡上夹以刺槐和松柏,不高不粗,似乎都是这十年间才种的。如果这就是函谷关,其谷也算窄小,只容一辆马车,然而缺乏一种古气,也没有一种老相。

抱歉,我总是怀疑,此病算是我的顽疾了。

沧海桑田,函谷关也会在岁月之中移动、变形或湮没吧!不过我还是相信它存在过,并仍以某种状态存在着,也许它就是以我所目击的和身临的状态存在着。虽然我未看到古气和老相,不过它正是函谷关,这不必怀疑。

我从王垛村登上稠桑原,西望潼关,适逢太阳缓缓沉落。长安的天空,夕晖璀璨。黄河与秦岭之间,无数的巉岩和不尽的湍波在晚霞与紫烟之中闪烁。稠桑原的麦田里有乡聚,有桐树,有白杨树。我感到安谧,也多少感到一些凄清。

函谷关就是稠桑原的一条裂缝,我悄然进入,渐行浙深,遂有古气浮漾,老相出现。我踏实了,也觉得喜悦。

几天以后,我回到明德门,读了几首关于函谷关的诗,皆是唐人所吟。

秦川雄帝宅,
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
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
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
风烟出绮疏。

李世民素有明君之誉,此诗他作。

关中成为帝宅皇居,在其形胜。征伐巡狩,李世民一再出入函谷关,当然会有感受。函谷关对帝宅皇居的作用,他的认识不仅独特,也是深切的。

凡绮殿之巍,离宫之壮,连甍之高,飞观之耸,似乎尽指秦汉及隋的国都所具的富丽堂皇,以至生活的穷奢极欲。唐长安以秦汉及隋的国都为本基,前朝之风,容易熏染,不过李世民显然要谨防步其后尘。他以诗明其雅志,说:“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也许他在暗讽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或隋炀帝,而且他还能自律以达自期,并使贞观之年成为嘉年。可惜他的子孙未必不会重蹈覆辙,是因为唐也并无什么制度予以保证。

函谷虽云险,
黄河复已清。
圣心无所隔,
空置此关城。

这是张九龄的诗。

公元713年,唐玄宗率群臣视察,至函谷关,祭了老子,动情,并歌以咏之。张九龄新任左拾遗,随从,奉和了一首,无非是歌颂而已,不过还有一些味道。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社会平安且繁荣,然而一切在变,黄河和圣心也都是会变的。公元756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士徒,翻腾函谷关,闯潼关,唐玄宗不得不放弃兴长安,此乃张九龄可以预料的吗?

来亦一布衣,
去亦一布衣。
羞见关城吏,
还从旧路归。

岑参所吟。

岑参的边塞诗奇峭瑰丽,而性灵诗则难免略含哀怨。有一度他在虢州任长吏,此地近函谷关,当然会游一游。郭丹入之为寒士,出之为大臣,但岑参却布衣来,布衣去,见到管理函谷关的吏卒遂觉惭愧。九州有几个郭丹呢?人都不容易,没有谁笑岑参,请坦然来去吧!

洪河绝山根,
单轨出其侧。
万古为要枢,
往来何时息。
秦皇既恃险,
海内被吞食。
及嗣同覆颠,
咽喉莫能塞。
炎灵讵西驾,
娄子非经国。
徒欲扼诸侯,
不知恢至德。
圣朝及天宝,
豺虎起东北。
下沉战死魂,
上结穷冤色。
古今虽共守,
成败良可识。
藩屏无俊贤,
金汤独何力。
驱车一登眺,
感慨中自恻。

此诗韦应物所作。

这首五言一反冲淡高远的风格,骤然展现了激昂凌厉的一面。韦应物是长安人,30岁以前任洛阳丞,遂能在函谷关登而眺之。这首诗触景生情,想到种种政权更迭及治乱存亡之事,并对安史之乱慷慨发议。凡唐人为诗,无不显示着丰富的知识和卓异的见解。作家学者化,作家思想者化,当是自然而然的,唐诗人多是如此。实际上凡有出息的作家,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应该是这样的。中国作家现在也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并由市场作出扬弃和选择了。

形胜今虽在,
荒凉恨不穷。
虎狼秦国破,
狐兔汉陵空。

这是司空图的诗。

究竟是到了晚唐,其诗不禁透出了末世的气息。函谷关还在,只是颓废不堪了。天下生变,这里多会有军事攻守。秦亡了,汉陵也处处寂寥,那么唐呢?家国之前途,想起来让人难免忧伤。

破落古关城,
犹能扼帝京。
今朝行客过,
不待晓鸡鸣。

这首是皮日休的五言。

其诗意绪复杂。函谷关虽然凄凉一片,不过它仍是长安之屏藩,可惜竟放任人的出入。深长感叹,以此而起。皮日休进士及第,得以在唐政府工作,官至太常博士。黄巢发动起义,他不顾身份,竟也参加了,并任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这是什么意思?

几度作游客,
客行长苦辛。
愁看函谷路,
老尽布衣人。
岁远关犹固,
时移草亦春。
何当名利息,
遣此绝征轮。

此乃于邺之思。

于邺显然颇为消极和沮丧,春至函谷关,但他却不能感到一点生气。羁旅之苦辛,实际上就是生活之苦幸。希望断了名利之欲,以停止四处奔波。人累了便会这样想,然而做不到,似乎于邺也做不到,是缘于人皆身不由己。

我注意到函谷关尝有鲁迅的踪迹,不胜好奇。那是1923年8月9日,他从西北大学讲学归去,途中登望了函谷关。他还在水滩上拣了两枚石子,以作纪念。鲁迅显然是一个有趣的人,敏感,容易对抗,是因为小时候的某种心理创伤所致,不涉其道德。

鲁迅不留函谷关的诗,我也不敢留了!

原载黄河文学2021年2-3期合刊

(作者简介:朱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写作协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长安笔会中心主任。有30多种散文版本行世,具代表性的有《西楼红叶》《药叫黄连》《夹缝中的历史》《人生的爱与智》《关中是中国的院子》《长安是中国的心》等。作品录用于中学语文教科书和高职语文教科书,见诸语文试卷,入选百余种散文选集。获多种奖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