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诗词读起来清新明丽,如入画境
有些诗句就像是诗人的神来之笔,看似随意却浑然天成,读起来清新明丽,
就如同走进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中,而你仿佛也成了诗中的主人公。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
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
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
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讯图。
菩萨蛮五首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
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
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南乡子-路入南中
唐-欧阳炯
路入南中,
桄榔叶暗蓼花红。
两岸人家微雨后,
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此词写南国水乡的风物人情。
词中写了绿的桄榔、红的蓼花与红豆、雪白的纤手、
艳丽的色彩,使风物人情充满诗情画意。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
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
“一藏一露”艺术描述,绝妙创造出一个美丽的诗的意境,
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情感直率而不落于轻浮。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中的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
词人却能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
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却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
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的田园早春图。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曾被誉为《淮海词》中小令的压卷之作,
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
其构思之精巧,意境之优美,犹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
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苏幕遮-碧云天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
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宋-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这首词抒写了欢聚的疏狂,别后的孤独,
流露出词人对离别的无限伤感。
上片于室内的角度写离恨,下片紧承上片写景,
并将视野延伸,以天地之浩渺,叙说归途漫长难寻,再见无期。
暗香-旧时月色
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小诗流露出的才子词人姜夔于音乐中的那丝陶醉与忧郁,
使人不禁想去赏析这首“读之使人神观飞跃”的《暗香》,
走进笛里梅花,走进姜夔的清刚幽冷之境。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诗,
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
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
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
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来源:古典文学与诗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