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致谢》的感谢

  近日,一篇论文的《致谢》部分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热传。有微博博主4月18日查询出,该论文写于2017年,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一位同学。此消息得到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 的证实。这篇令人动容的博士论文写于4年前,如今以这种方式再次走到人们面前。这一次,它迎来的不是导师的审阅,反而带给读者们感动与思考。有网友感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学习真的是获取尊严、摆脱贫困最便捷、最踏实、最合法的途径了。”(4月19日中国青年网)

  读完《致谢》,泪如雨下;读完网友对《致谢》的留言,感慨万千。《致谢 》是生命教材,《致谢》是励志传奇,《致谢》是人生教科书,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致谢》,只感觉《致谢》在我的脑海中站成了一座灯塔,照亮时代,激励奋斗。感动、启迪、激励,我对《致谢》充满感谢。

  感谢真诚的诉说,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往事不堪回首,真诚让“回首”告别“不堪”,变成一种自尊与自信。悲伤让人更期盼梦想,哀愁让人更梦想希望。“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不容易”是回顾中的升华,“梦一场”是希望之光的凝聚。“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告别消亡,更加懂得生命的阳光。只是一点一滴,真实道来;只是一言一行,满是情怀;只是一个人,一件事,让我们感悟走来的痛苦,站起的拼搏。真诚创造艺术,真情雕塑生活,《致谢》启迪我们,直面人生,不管风雨交加还是泥泞坎坷,都要让生命闪烁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这是真情表露,也是希望之灯。

  感谢坚定的追求,引领我们坚持不懈。思想是人生的明灯,信念是生活的源泉。为何能够从悲伤中走出?为何能够在艰难中站起?为何能够在困苦中跋涉?因为“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朴素的信念,正是我们普通大众的心声,读书是幸福的阶梯,知识是美好源泉,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传统信念,这里有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硬核”。或许正因如此,“从矩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但是,他用夜里抓黄鳞、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出租水牛,测量水田和小河扛了下去。生命的潜能是坚定激发出来的,坚持不懈让人生昂扬向前。

  感谢睿智的思考,激励我们发现阳光。思考让生命升华,更给人前行的阳光力量。智慧让生活闪亮,更给人迷茫中温馨的能量。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一个“最开心”悄悄告诉我们知识的魅力。“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悄然告诉我们他对生活的感恩;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生活不会永远坎坷,总是给那些跋涉而来的人以阳光;命运不总是磨难,总是给那些从磨砺中走出的人以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不是生活的哲理而是必然的感恩;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生命的硕果而是一定的结晶。

  感谢美好的梦想,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没有冠冕堂皇,没有豪言壮语,就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就是一种真情的想法,就是一种朴素的认识。他把我们普通人的人生观真挚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我们平凡人的美好梦想,正是这种美好梦想引领我们走向幸福,走向美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足够了,人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时代更加壮美,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奋斗的史册,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条奔腾的河流。征程漫漫 惟有奋斗。“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困难打造奋发的勇气,磨砺锤炼斗争的耐心,未来无论怎样的复杂,怎样的困难,怎样的挑战,必能一往无前。个人如此,民族如此,党的事业如此,国家复兴如此。

  唐代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德国托马斯·曼说:“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该使我们伟大!”北大女孩王心仪说:“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让我们驻足停留,审视自己,奋斗人生。感谢《致谢》,为我们的人生树举起一面奋斗的旗帜!(殷建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