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问孔子姓什么了!一文把姓氏彻底掰扯清楚

前几天,有一个节目组在街头采访路人,问大家孔子姓什么?大部人都回答,孔子当然姓孔了,也有少部分人,说不知道。最后,主持人一脸得瑟揭晓答案:“其实,孔子姓子,孔氏。”

这么无脑的做采访,虽然说有点欠揍,开历史的倒车,但从网友们一脸懵逼的表情上,可以知道,大家对姓和氏的问题,还有很多疑惑之处。

刚巧,我对古人的姓氏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就趁此机会,给大家掰扯一下,做个简单通俗的交流。

姓和氏,主要是先秦时期的使用习惯。比如,孔丘,孔氏,子姓。那么为什么后来大家习惯叫他孔丘,而不是子丘呢?当然是他自己的习惯决定。

子姓在当时是贵族的大姓,但到子丘这里,他和贵族的关系,已经像刘皇叔和汉王室的关系一样,八杆子打不着了。但在姓孔的这边,他却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本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原则,索性就叫孔丘。这样一来,以后自己所有的荣誉,都是自己的,和子姓家族再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刘备创业之时,到处打着刘皇叔的旗号,等创业成功,再没听他提过自己是皇叔,为什么?当然是因为皇帝的名号,远比皇叔更有面子。

另外,姓和氏的同时使用,主要是国人的使用习惯。

周代说的国人,不是指这个国家的全部人民,而是住在城里的贵族。住在城里,可以称为国人,住在郊外种田的,没资格称为国人,只能称为野人,一般只有一个姓而已,是没有氏的。

就像现在说三妻四妾,那是秀才以上有钱人的专属,普通百姓,能养活一个老婆,就不错了,是没有资格三妻四妾的。姓和氏,是同样的道理。

什么是姓呢?和现在差不多,就是从老爹那里继承过来的。老爹姓熊,儿子就姓熊,老爹姓嬴,儿子就姓嬴,这没得说。
什么是氏呢?周代的贵族,一般都娶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老婆,原则上来说,氏就是用来区别这个儿子是哪个老婆生的。那时候的的爵位官职,基本都是世袭,不管是天王,国君,公子,还是普通士大夫,接班人只能有一个,不管是嫡子还是别的合法继承人,除了继承爵位,还会一并继承老爹的姓氏。老爹赢姓,赵氏,你也赢姓,赵氏。
除了继承老爹衣钵的儿子外,余下的儿子,姓赵的老婆生的儿子,就是赵氏,姓姜的老婆生的儿子,就是姜氏。
氏,就是贵族来区分子孙后代的分支。穷困的野人,只有一个老婆,根本不用区分,“氏”对他们来说就是多余的了。

那么,孔子一辈子只有一个老婆,为什么他的儿子孔鲤,还有姓,还有氏,这用得着区分吗?

孔老爷子,做过大官的人,是住在城里人“国人”,所以规矩还是要讲的,面子还是得要的,贵族的手续流程,还是要履行的。既然身为“国人”,就要按“国人”的规则来办事了。

但氏不是一成不变的,儿子长大之后,干了件很牛逼的事儿,就会觉得原来的氏,束缚了自己的荣誉,可能就会重新改一下。

比如公孙鞅,姓姬,氏公孙,名鞅,卫国人。原来一名不文时,可以叫他姬鞅,也可以叫公孙鞅,后来到了秦国,做了大官,秦国人说,这卫国人很牛逼啊,于是就叫他卫鞅,“卫”其实就成了他潜规则的氏。再后来,这哥们变法成功,秦王赏给他一块封地,商地,于是大家又叫他商鞅,“商”其实就成了他的氏。

名字是自己的,可以用到死,姓氏是别人给的,可以随便改。

在改氏的时候,原则上是,大家会挑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字,哪个能代表自己的最高荣誉,就用哪个。有时候,挑来挑去,实在挑不到适合的,还会拿老祖先的名字来做氏。只要和那个牛逼闪闪的字能沾上边,就会拿来用。

大家都这样干,谁也别笑话谁虚荣。

不但氏可以变,姓也可以变。

变姓常见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国王赐姓。比如写《孙子兵法》的孙武,这老兄家原来姓田,因为他爷爷打仗有功,有一天国王心血来潮,就给赐姓孙。于是,田武变成了孙武,好好的一个田子,硬生生当了两多千年的孙子。

第二种情况,当然是又干了牛逼的大事,膨胀了,原来的姓容不下自己了。就改一个新姓,成为这个家族的祖先,创始人。

第三种情况,就是避难。原来家族的人,犯了大罪,比如把太子给干死了,或者把国君老婆给睡了。这情况,国君肯定不能吃亏,得想办法把这哥们的家族给灭掉。这家族里有门路消息灵通的人,肯定提前收拾收拾铺盖就跑路了,跑到邻国,改姓隐名,多娶老婆,再造一个新的家族。

还有一种极少数的情况,就是哥们今天心情好,不想姓孙了,要改个姓,姓孟。那你就姓孟,没人管你,也不用到派出所改户籍。你原来叫孙子,现在就可以叫孟子。等你有了孩子,就可以叫他孟老二。哪怕你啥牛逼的事也没干过,也可以实现姓氏自由。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人,对姓,没有像后来那么谨慎和不可侵犯。比如现在,如果你爸姓李,你改姓王,除了邻居老王会偷偷乐,别的亲戚肯定骂你大逆不道。

改姓之前,也要权衡利弊。本来姓姬,和王室同姓,出去办事找工作,一听就是王室的人,别人都会给予方便,和人吹牛聊天,也会给些面子。你要改个别人没听过的姓,就得想一想,失去现有的这些利益,是不是值得。

在汉代之后,几乎就没有人再使用氏了。比如,刘邦就姓刘,曹操就姓曹,最多说他原来姓夏侯,那也就一个姓,没有氏。

那么,在秦代以来,文学典籍故事里,经常会出现刘氏、赵氏、李氏,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古代很多女人,没有名字,嫁到婆家之后,就以娘家的姓来称呼她。刘家嫁过来的女子,就叫她刘氏,赵家嫁来的女子,叫称她赵氏。这个氏,是她的主要称呼,而不是像先秦一样,是做为一个分支的存在。

这是因为,汉代以后,社会上独尊儒术,儒家又讲究孝道,孝道是什么呢?就是你得听你老爹的,老爹姓张,你就得姓张。不然,老爹叫张三,儿子叫李四,你他娘的这叫忤逆,是家族的叛徒,得凌迟。

再牛逼也不行。李白牛逼不?再牛你也得姓李,名字你不满意,随便改,你叫李太白、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随便叫,但你得姓李。杜甫也一样,你叫杜子美、杜少陵、杜工部、杜草堂,叫啥都得姓杜。

名字是你自己的,你作主随便改,姓是老爹给的,你不能动。

即便到了今天,大部人也是反对子随母姓的,必须得随老爹的姓。更不用说老妈姓张,老爸姓李,你改姓王了。户籍民警得把你当成砸场子的赶出去。

出家人例外,陈玄奘,我出家了,我就叫唐玄奘,我还乐意叫唐僧,出家人可以不吃世俗那一套。

有不少艺人,取艺名的时候,也会把姓改了。

古代的就不说了,因为古代戏子地位低下,很多人取艺名是怕给家族抹黑。说下现在的,比如成龙、鹿晗,成龙原来姓房,他的儿子,取名就叫房祖名,不可能叫成祖名。据说鹿晗原名叫刘壮实,如果他有了儿子,取名叫鹿不晗,估计派出所是不给上户口的,必须得叫刘也晗才行。

这和先秦时期的姓氏自由,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古人的虚荣,比现在差不了多少。不管姓还是氏,在对外介绍自己时,一定是他觉得哪个更荣耀,他就会使用哪个,压根不会有背叛家族的感觉,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姓和氏,是传统,不是文化。姓,全世界都有,哪个国家的姓不是传了几百上千年了!姓名只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如果拿这个做文化,和孔乙己研究茴字的四种写法,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别再研究孔子姓什么了,连孔子自己都不那么在乎。如果他在乎,不会让别人叫他孔丘,一定是子丘。研究这个,就是开文化的倒车,普及无用的糟粕文化,我们只要记得,孔老爷子给我们的文化、教育所带来的贡献,就足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