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和精神生活
梁东方
搬家,需要将两万册连环画和一万册其他书籍都搬走。
义无反顾地开始收拾和搬运。第一趟搬运就被箱子或者是书皮给双手各割了一个口子。这使每次洗手都变得很是疼痛。而搬运书是需要经常洗手的,尘土很快就能弄脏双手,弄脏的双手又会继续弄脏别的书……
不过,很快就摸索出了搬运的最佳方式:同时用三四个双肩背装书,背着拎着抱着到楼下的汽车里,从背包里拿出书来,放在车里。车里装不下了,最后一趟的几个包里的书就不要再往外拿了,直接塞进已经装满了书的车中。开车到十几公里之外的新的住址,用一抱一抱的方式将一摞摞的书挪到地下室。再将那几双肩背的书背到屋子里,清空以后再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下楼到地下室一趟趟地向上背……
这样一天之内一次次地搬书上下楼,不知不觉中就能走出一万多步来。想以前散步散一万步以上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呢!现在干着活儿就不知不觉,浑身上下的全部劲儿都要用出来,脚下走的步数就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志。这一万多步可都是上下楼走出来的,什么也不背的话,能上下楼走一万步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呢!
干这样的体力活儿时间长了,即便休息的时候肌肉也是微微颤抖着的,尤其是双手。几乎能分明地感受到血液快速流淌的麻酥酥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很难再干点别的什么。即便休息了,也像还在对刚才的体力付出状态进行不由自主地回味;即便要睡觉了,也因为血脉和呼吸都很快速、都在剧烈使用之后的回味之中而不能马上入睡。体力劳动之后,尤其不能写字或者看书;原来想象中的那种晴耕雨读式的悠然,其实在密集的体力劳动状态里是很难实现的,除非那是连阴雨,可以暂时从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中脱身出来好几天。
劳动中,在休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发呆;会在目光的凝滞之中回味刚才干活的时候每一个枯燥的细节,会在每一个枯燥的细节的一再重复里的什么也不想的状态里绵延下来,控制住你不干活的时候的身心状态。发呆就是体力付出之后灵魂像是被抽离了一般的自然状态,想在大体力付出的劳动中保持精神生活,不易。
理论上说,改变一下生活,从长期的精神生活状态里变成这种所谓完全接地气的体力劳动状态,也不失为一种体验,至少是一种对比。唯一遗憾的就是这正是四月初到四月中旬最美好的季节,自己却不能去赏花,不能骑车徜徉,只能每天抓紧一切时间尽量多干活,干体力活儿。
因为搬家搬书,看来写作就不得不暂时放一放了。这将是六年多以来每天发公号的节奏,终于要中断的情况。虽然也不是绝对没有时间写,但是一旦开始体力劳动就没有精神劳动的心态了,这双手就已经适应于干体力活的状态,不再适应将头脑里的思绪整理成篇的状态了。
写作是需要体力充沛、底气十足的储备的,身心俱好的基础,比之干体力活儿所需要的一点也不更少。而这样的身心准备一旦被体力劳动所消耗,也就意味着写作和精神生活的可能性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不能进行。
生活的残酷就是如此,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一代代的人们都是这样需要一天天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才得以勉强糊口。其他一切更高级更丰富的生活可能性,都无暇、无力顾及。
这也就可以理解何以古人一直非常推崇读书,青灯黄卷也要读,悬梁刺股也要读;那固然是为了功名,也同时是为了过上一种脱离开苦役一般的体力劳动状态的精神生活。
未来大同社会的构思中所描述的,人们普遍拥有劳动的自由,在适度的体力劳动和充分的精神生活之间找到各自幸福生活的平衡的情况,实在是有感而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