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梅雨
导读
新启程,新思路。地理蹊不搬运题目,而是分析题目中的解题思路与知识含义。
01
时事导读
5月29日,浙江省已经正式入梅,而且浙江的小伙伴都感受到了梅雨的“下马威”,开头就是一阵暴雨,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浙江常年入梅时间为6月10日,今年相对来说梅雨季来得比较早。
一般来说,浙江入梅在6月中旬,平均入梅日期是6月10日,平均出梅日期在7月10日,平均梅雨量301毫米。平均梅雨期30天,在大多数年份,梅雨期一般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
02
名称由来
我国的江淮流域(也说长江中下游)一带,纬度位置则是30°N附近,每年6-7月之间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为什么会被称为“霉雨”,或是“梅雨”呢。按照《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记载,“黄梅雨,'梅’当作霉,因雨当梅熟之时,遂讹为'梅雨’”。
由此可见,主要是这段时间,温度较高,湿度又大,晴朗天数少,器物易发霉,故而人们称这种天气为霉雨。这段时期,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所以又雅称为梅雨或黄梅雨。我们现在一般通称为梅雨,但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
03
梅雨时间
梅雨开始之日叫入梅(霉),结束之日叫出梅(霉)。按《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记载,“芒种(后)逢丙进梅,小暑(后)得未出梅”,这是与我们旧历规定相一致的。
但按照《农候杂占卷之一·五月》则是“芒种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壬断梅”。两者相比较,入梅时间相差无几,但是出梅时间却是后者早得很多。
入梅总是在6月6日到6月15日之间,出梅因地支有十二个字,总在7月8日到7月19日之间。当然,长江中下游流域各地的准确入梅、出梅时间也是根据具体的气候特点不同,各有不同。
04
形成条件
1、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形成相对稳定的阻塞高压脊,大气环流比较稳定。
2、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环流平直稳定,为江淮地区提供充足的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使得暖湿气流从高压脊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气。(图误,副高处风向应为顺时针)
05
雨带位移
06
梅雨类型
《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援引《风土记》载,“夏至霖霪,至前为黄梅,先时为迎梅雨,及时为梅雨,后之为送梅雨。”因此,根据梅雨出现的迟早,可分为迎梅雨和(典型)梅雨两种类型。
迎梅雨是指早于典型梅雨出现的雨水,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雨量、雨期均比典型梅雨为小、为短。它出现以后,雨带稍稍南退,然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迎梅雨出现的几率不大,十年中出现的机率只有两年而已。
典型梅雨,一般是6月上中旬入梅,7月上中旬出梅,时间大致为二三十天。实际上入梅、出梅时间逐年不同,梅雨季节长短也不一致。就入梅说,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7月初。出梅最早于6月中旬,最晚到8月上旬始告结束。梅雨季节长可到两个月,短则只有几天,以至空梅。
何为“短梅”和“空梅”?雨带只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数天,且雨量不大,这种情况叫做“短梅”。更有甚者,因为夏季风偏弱或暧湿水汽不足,造成降水少的现象,“空梅”。不过“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率不大,但是一经出现,常常与伏旱一起发生“连旱”,对城乡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
出梅以后,即是盛夏开始,江淮一带进入“三伏”天(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干燥而少雨,其中的降温和降水全靠午后强对流(雷阵雨)和台风天气。当然,其中还会有“倒黄梅”,即梅雨季后,降水过多。
07
梅雨利弊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初夏雨水的主要来源,而迎梅雨则是春末雨水的主要来源。为量过多,易成涝灾;为量过少,甚至空梅,则易致旱。
6月间,充沛的雨水对播种、插秧十分有利,但阴雨又影响小麦收割和打场。如果梅雨时期过长,甚至暴雨时现,还易形成江淮流域的洪涝,而黄河流域各地则是干旱等雨。反之,梅雨时间过短,雨带迅速北移,则又易造成江淮流域干旱,华北喜雨的局面。
来源 | 浙江天气,冯秀藻、欧阳海《廿四节气》,中国气象局,冯应京《月令广义》、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