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2条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讲解:承接第2条而详言太阳中风证治。阳浮阴弱,系指脉言,仲景脉法中“阴阳”,有时指上下尺寸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也有指浮沉而言,外为阳内为阴。此处即指“外为阳,内为阴”,脉有存于外而弱于内之象,即为浮弱,脉虽浮出在外,但沉取软弱无力。弱脉与弦脉相对, 如拧紧琴柱,琴弦紧张,上下端直,是为弦;若琴柱未紧,琴弦松弛,按之无力,是为弱。阳浮为发热之应,阴弱为汗出之应,脉证相应。啬啬恶寒,即因寒冷而蜷曲;淅淅恶风,淅淅原意为微风的声音,太阳中风一证,外界无风,但自觉总有微风袭来;翕翕发热,翕翕,合而不开之意,表证之热,弥漫全身。人身之皮肤,虽不自觉但其实有通透气息之性,表证时气不得旁达而壅逆于上,故鼻鸣干呕。治疗应用桂枝汤。《素问》评热病论篇论述阴阳交一病时,提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此言饮食经胃消化后,吸收水谷精微,布及周身,变为养人之精气,之后而能为汗。又云“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邪指外邪、病邪,气指精气,人之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以骨肉代言体表,意为精气与邪气在体表交争,即是太阳表证阶段,精气鼓动欲以汗祛邪外出,得汗之后,即说明精气胜,邪气解。“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精性的前提是胃气旺盛,胃气旺盛则能食,故不再热,为人体机能完全胜利的一种结果;汗实为精气外溢,如果汗出而复热,则为邪气胜,人若不能饮食水谷,精气来源断绝,仅有病邪留于体内,那么人的生命也就无法继续。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于辛温发汗药桂枝和生姜。凡大汗之药,向上升发之力较强,例如大葱的升发之力强,易使人出大汗,麻黄质轻升发更强可致大汗。脉象阳浮而阴弱,说明津液有所损伤,若再大汗,更伤其津。桂枝主要治疗气逆上冲(如治疗奔豚气),生姜主要用于呕逆,均有下达之性而升发力量不强,二味相和,虽可使人发汗,却并非大汗。古人食不离姜,桂枝辛微甘,挥发油有健胃之功二者均可健胃降逆。同时配合纯甘补脾健胃之甘草、大枣,四药共用补益胃气,但又虑其甘温过汗,再伤津液,故加入不利发汗之芍药,《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苦微寒”,以其苦制桂姜之辛,使辛散力量更弱。且酸甘化阴,长养阴液,一味药达到两方面的作用。桂枝汤既可发汗解热,又可安中健胃滋液。对于精气虚力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肉。桂枝,含有挥发油类物质,其皮中含量更大,故应用时不主张去皮。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三钱,三两即为九钱,而一煎为三服,每服药换算为现代用量为三钱即为9克。注:方药组成、药味用量、煎服法等皆按原书记载。根据其煎服法,“以水七升”,从每服一升可以看出古时升的容积比较小,没有饭碗大,只相当于现在的1茶杯,应注意七升水为煎三服药所需。古人以烧柴之微火煎药,使药物成分缓慢析出而溶解于水中,现代使用煤气灶,其火势较猛,故可以稍稍多加些水,“服一升”就是喝一茶杯。药后还要喝稀粥,喝粥的量要稍大于药量,以助药力,遍检全书,仅有桂枝汤服法言啜粥以补精气。虽有发汗药和热粥,但仍需多盖点被子。“一时许”,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漐漐”就是微汗,遍身微微出汗方为最佳,如果汗出如水流漓,则达不到治疗效果。配合方中甘温之药鼓舞胃气,正气与药力相合才足以祛邪,汗出而邪解。因汗出伤人津液,若一服药后,汗出病愈,就不要再继续吃了,假如第一煎药服后,未见汗出,就再继续服药。若病仍不解,则需缩短服药间隔,每两小时服药一次。如果病情较重,就要昼夜服药,24小时进行观察。若一剂药(三升)服后症状未完全消退,还需再煎服用,可服至两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时都应该注意忌口的。通过上条可以看出,桂枝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合理应用桂枝汤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法,是祛邪而不伤人的。有人认为桂枝辛温大热而在临床上当用而畏用是不对的,此说可上溯至清代陈修园时期,陈氏居处福建,南方之人畏用桂枝,后陈氏大胆应用,疗效非凡,世人皆效仿之,桂枝用至四钱、五钱(12克、15克)之多。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太阳中风”,这条就是承太阳中风那条(第2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申明其证和治的。太阳中风咱们前面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那么关于它的详细证候和治疗,这一节啊,我们接着谈。“阳浮而阴弱”,指这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就是指这个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状,实际上就是浮弱。脉,我意思说这个脉呀,轻按浮,再使劲一按,不禁按,弱,非常地软弱无力。仲景这个脉,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了。也有的指这个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这个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呀,我方才讲了,就是外和内。脉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这个弦脉是对等的,比如说我们这个琴弦用卯钉给它上上,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做弦。你这个弦上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个叫做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说阳浮之脉,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应,就是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是相应的。2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底下这个“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就是形容恶寒这个状貌。“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也有这个淅呀,指着咱们这个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那么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的病呀,老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老感觉得有微风吹得慌,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翕翕发热”,这个“翕”,你看这个字,一个“合”字,底下搁一个“羽”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这个翕当合,当闭,关闭的闭讲。“翕翕发热”这个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的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这个意思,合而不开嘛。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这个恶风,用一些状词、形容词。“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个表证啊,这个气不得旁达。我们平时这个人啊,皮肤感觉不出透气,(其实)也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总得清洁,我们老洗澡,衣服还脏,它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那么这个表证呢,就是不透,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那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映。那么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证候,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证候详细多了,至于治疗呢,它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这种病。3桂枝是否去皮的问题桂枝汤这个药物啊,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去皮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就把这个“去皮”去掉,不要了。这个桂枝呀,能够有点发汗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这种成分… …(音频缺失)。4关于古代剂量的问题古代十六两一斤的,一两合这个三钱,三两不就是九钱吗?可是古人的一副药开的一副单子,它一煎就是三副药。我们现在看这个量呢,要拿三除,比如这个三两,拿三除才一两,那么一两不就是三钱吗,那么现在拿“克”计算就是 9 克,这个也是约略数,古人的一两合现在的三钱,也是个约略数,也不是绝对准确,但是一般应用都根据这个分量差不多,有的说是二钱八九这个样子,也有的说就是三钱,或者还多一点,那么这个也没有一定的考据。历来的习惯,就是古人的一两合现在三钱。我们现在呢,又把它变成公制了,就是克了。克就是 9 克,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样。它这个在汉的时候,度量衡特别小。芍药也三两,甘草二两,炙。这个三两,因为它是三剂,都要拿三除的。生姜也是三两,都要切成片。大枣 12 枚,把它掰开。5《内经·评热病论》关于汗的问题《素问·评热病论》原文:“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那么桂枝汤根据这个方剂的组成,对于上面这个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的好,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药。《内经》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首先研究这个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它意思是是人所以出汗,就由于饮食,这个谷气,古人说的“谷”就是五谷的谷,主要是由饮食所化生的。那么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啊,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它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而现在的生理学上解释,就是说我们饮食经过消化,吸取的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那么这种营养成分,经过吸收的这个时候,古人叫做精气。这个精气也是养人的,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这样说的。在《评热病论》,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它也出汗。第二节它又说了“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说这个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时候。这个邪,就指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都可以的。与“气”,气就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了,它是约略言之。我们这个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的躯壳嘛,就是人身的外在的躯壳。《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它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在这一块互相斗争。那么这就与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是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老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患病的肌体呀,打算要出汗把这个病邪解除于体外,就是为这个。那么交争的结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胜也”,就是精气胜了,精气胜了邪就解了,这根据这个《内经》上这几句话。但是精要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它根据前面那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它是胃消化水谷啊。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这个胃气一定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当能食”。这个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复热,不再热了,也就是机体的机能完全胜利的一个结果。那么,“阴阳交”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又还是发烧,这个是邪盛,就是这个发烧还是(由于)邪在那儿呢。那么汗呐,是精气也,这会儿提出精气来了,那个外边出去的汗,是精气跑到外头去了。那么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精无俾也”,如果人不能再吃(东西),这个精气来源断绝了,唯独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如果不能吃东西,只是邪留在人的体内,而邪留着,那样的人活不了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是《内经·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6桂枝汤的药物分析为什么讲这个呢?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症就是这个中风证,它并不是阴阳交,还能吃,没到那个程度,但是他也是汗出而复热呀。你看看这一段就看出来了——“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它也是汗出,一般的说法,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也是汗出而还有热,那么说明这个精气也是打败仗了,它这个力量不足以驱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所以不到阴阳交。那么(为什么)汗出呢?精气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这么一种病。那么怎么治疗呢?我们根据《内经》上的这几句话就可以理解的,第一个,我们必须要促进胃气,增强精气,那么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为这个精气力不足以驱邪嘛,所以它出其微汗,可是邪还留着。那么,这样咱们研究桂枝汤就好研究了。你看看这桂枝汤,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而且)都是辛温药。这两味药合起来是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再分析分析,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它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它能治。那么后边那个奔豚气也有,所以它能泄奔豚气,这个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这种性能上看,它们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就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升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这个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的强。这个桂枝和生姜啊,他都有下达之性,往上升发的力量不强。咱们讲太阳病也是,它这个汗要出,全是从上体部,所以越升发的药使汗越容易出。他为什么摘取这两个药呢?你看看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了,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取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另外,这两个药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那么它刺激胃,也能健胃。这个生姜也是,生姜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就是起健胃作用的。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甜药,是甜(就)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它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那么这四个药,甘,温,甘温药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那么这个病,中风病啊,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因为)它出汗嘛,再出多,人得虚下来,这可不行,所以他加芍药,芍药这个药其实它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桂枝、生姜,它们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它辛散的力量更小;同时这个苦微寒的药配上这个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它这个寒嘛。那么,这样五个药搁起来你再看一看,它既是发汗、解热药,(因为)发汗就解热,我们夏天出汗不就散体温嘛,所以它既是发汗解热,同时又是安中建胃,增加养液,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正好。精气虚,亢进卫气,增强精气,这样就使邪不得以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讲的,这叫解肌。这才能解除这个疾病,这是根据这个药物分析,(来探讨)对这个病的治疗的作用。7桂枝汤煎服法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药,根据后边它的煎服法来说,搁七升水,我们现在不要搁这么多水,这是三服药,他一堆儿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的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还了得了。他的一升就是现在一茶杯,你看他每服一升,就象我们现在吃一回药一样的量,没有我们的饭碗大,就象小茶杯那么一杯。他们有考据的,大概是不是现在还有那么个东西,他们以前还有看到的,汉时候的一升,就像咱们现在那个大酒盅,东北那块叫的那种酒盅,大,个也是很大,但是没有碗大,它就那么大。所以我们现在呢,就是一茶杯。那么,这个水就搁三茶杯就行了。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们要搁三杯煮取一杯那是蛮好的。不过这点我们还是要考据,就是煎药的问题。古人他用微火煎,这个微火呀,它慢慢的使药的成份溶解到水里去。我们现在这个灶不行,都是用这个汽油,煤气。这火,暴,这样子水要多搁点,按理应该是要用微火,早些时候这个柴火,而且不要让它大,慢慢慢慢煎,所以这个煎药于治疗的作用都有关系。你看我们要炒个菜,火候要不对头还不好吃,你吃这个药,更厉害了,要治病的。我们应该遵照古法,应该用微火,但是现在一般生活条件变了,这个微火也是比较难。要是用那个蜂窝煤火也行,小一点呀,慢慢煎,那水就可以少搁。否则,这水就要多搁,时间就要跟上。那么这个药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这个药,你看看他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余”,比服这个吃药的量要大点,药仅喝一升,这要一升余,以助药力。你看看这个全书呀,只是喝桂枝汤有喝稀粥,再没有喝稀粥的办法了。什么道理呀?这就是增强精气。它有了甘温的药来鼓舞胃气,在这期间再喝点稀粥,这些都是要紧的。这个精气是要能盛,才足以驱邪,再一有汗,这个邪就解了,不要发大汗。“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要盖一盖,不盖也不会发汗的,虽然这个药是发汗药,你吃完药,跑外头逛去,也不会发汗的。“温覆”就是多盖点,差不多“一时许”,就是现在俩钟头,古人一时辰合现在两钟头。“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顶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发潮乎乎的,那最好了。“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汪洋那就坏了,病必不除,所以这个发汗也要告诉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这也要紧,这个发汗伤人津液的,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后头那个药就不要吃了。“不必尽剂”,它尽剂是三服药,一服药就是吃一回。假若,头一回药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还无汗,方法得变变了。“后服小促其间”,这时候再给他吃呀,这个时间要缩短。“半日许”,就半天,要“令三服尽”。那么现在呢,就是半天内两个钟头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这个病比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时观之“,就是 24 小时,古人就是 12 个时辰。白天晚上一起吃,经过 24 小时,好好观察。“服一剂尽”,病没完全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给他吃第二剂,一剂就是(现在的)三剂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汗还不出,可以吃两三剂,三剂就是现在的九剂呀。“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应该戒口的地方,按理这说都是对的,真要是得热病呀,他也不想吃。尤其这个五辛、生冷,它与吃药是有妨碍的。你看这个药吧,它不要发大汗,你要真吃辣的东西,它就配合这个药要发大汗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该戒口的还是要戒口。8桂枝在临床可大胆使用为什么这一段我要这么详细的说呢?这就证明桂枝汤是个了不起的药。因为现在呀,把这个桂枝看的都是热的不得了。就我们这里也是,你开桂枝呀,这个病发烧怎么还吃桂枝呀?你看看,(《伤寒论》)是吃桂枝没有不发烧的,这个书就这样的,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稳,不会发大汗的。这是发汗之中讲(究)养胃增津液的一种办法,不伤人,所以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了。所以他告你你,吃了不发汗再吃,不发汗再吃,就是发汗病没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么以后,就不每一个方剂都这么说了。因为这个桂枝汤呀,现在也有这个陋习,都不敢用。在陈修园那时候就有过这个情形,福建,陈修园是福建人,福建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陈修园用过之后,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后来那个地方后来也用到四钱五钱,也不怎的,大家还敢用。陈修园在闽候,闽候那个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听,他那边对桂枝后来就不怕了。这是头一节,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寒恶风,那么这个一定,不一定干呕,这种太阳中风证,可以用桂枝汤,道理咱们都讲过了。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承接第2条而详言太阳中风证治。”阳浮而阴弱“,系指脉言,仲景脉法中“阴阳”,有时指上下尺寸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也有指浮沉而言,外为阳内为阴。此处即指“外为阳,内为阴”,脉有存于外而弱于内之象,即为浮弱,脉虽浮出在外,但沉取软弱无力。弱脉与弦脉相对, 如拧紧琴柱,琴弦紧张,上下端直,是为弦;若琴柱未紧,琴弦松弛,按之无力,是为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阳浮为发热之应,阴弱为汗出之应,脉证相应。2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啬啬恶寒”,即因寒冷而蜷曲;“淅淅恶风”,淅淅原意为微风的声音,太阳中风一证,外界无风,但自觉总有微风袭来;“翕翕发热”,翕翕,合而不开之意,表证之热,弥漫全身。“鼻鸣干呕者”,人身之皮肤,虽不自觉但其实有通透气息之性,表证时气不得旁达而壅逆于上,故鼻鸣干呕。治疗应用桂枝汤。3《内经·评热病论》关于汗的问题《素问·评热病论》篇论述阴阳交一病时,提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此言饮食经胃消化后,吸收水谷精微,布及周身,变为养人之精气,之后而能为汗。又云“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邪指外邪、病邪,气指精气,人之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以骨肉代言体表,意为精气与邪气在体表交争,即是太阳表证阶段,精气鼓动欲以汗祛邪外出,得汗之后,即说明精气胜,邪气解。“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精性的前提是胃气旺盛,胃气旺盛则能食,故不再热,为人体机能完全胜利的一种结果;汗实为精气外溢,如果汗出而复热,则为邪气胜,人若不能饮食水谷,精气来源断绝,仅有病邪留于体内,那么人的生命也就无法继续。4桂枝汤的药物分析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于辛温发汗药桂枝和生姜。凡大汗之药,向上升发之力较强,例如大葱的升发之力强,易使人出大汗,麻黄质轻升发更强可致大汗。脉象阳浮而阴弱,说明津液有所损伤,若再大汗,更伤其津。桂枝主要治疗气逆上冲(如治疗奔豚气),生姜主要用于呕逆,均有下达之性而升发力量不强,二味相和,虽可使人发汗,却并非大汗。古人食不离姜,桂枝辛微甘,挥发油有健胃之功二者均可健胃降逆。同时配合纯甘补脾健胃之甘草、大枣,四药共用补益胃气,但又虑其甘温过汗,再伤津液,故加入不利发汗之芍药,《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苦微寒”,以其苦制桂姜之辛,使辛散力量更弱。且酸甘化阴,长养阴液,一味药达到两方面的作用。桂枝汤既可发汗解热,又可安中健胃滋液。对于精气虚力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肉。5桂枝是否去皮的问题桂枝,含有挥发油类物质,其皮中含量更大,故应用时不主张去皮。6关于古代剂量的问题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三钱,三两即为九钱,而一煎为三服,每服药换算为现代用量为三钱即为9克。注:方药组成、药味用量、煎服法等皆按原书记载。7桂枝汤煎服法根据其煎服法,“以水七升”,从每服一升可以看出古时升的容积比较小,没有饭碗大,只相当于现在的1茶杯,应注意七升水为煎三服药所需。古人以烧柴之微火煎药,使药物成分缓慢析出而溶解于水中,现代使用煤气灶,其火势较猛,故可以稍稍多加些水,“服一升”就是喝一茶杯。药后还要喝稀粥,喝粥的量要稍大于药量,以助药力,遍检全书,仅有桂枝汤服法言啜粥以补精气。虽有发汗药和热粥,但仍需多盖点被子。“一时许”,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漐漐”就是微汗,遍身微微出汗方为最佳,如果汗出如水流漓,则达不到治疗效果。配合方中甘温之药鼓舞胃气,正气与药力相合才足以祛邪,汗出而邪解。因汗出伤人津液,若一服药后,汗出病愈,就不要再继续吃了,假如第一煎药服后,未见汗出,就再继续服药。若病仍不解,则需缩短服药间隔,每两小时服药一次。如果病情较重,就要昼夜服药,24小时进行观察。若一剂药(三升)服后症状未完全消退,还需再煎服用,可服至两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时都应该注意忌口的。8桂枝在临床可大胆使用通过上条可以看出,桂枝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合理应用桂枝汤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法,是祛邪而不伤人的。有人认为桂枝辛温大热而在临床上当用而畏用是不对的,此说可上溯至清代陈修园时期,陈氏居处福建,南方之人畏用桂枝,后陈氏大胆应用,疗效非凡,世人皆效仿之,桂枝用至四钱、五钱(12克、15克)之多。注释与翻译1注释①阳浮而阴弱:有释为病机,有释为脉象,两说俱可通。主脉者又有浮沉与尺寸两种意见,根据本条及其他有关条文的内容相衡,应以寸浮尺弱的解释理由为优。②啬啬(sè sè):悭吝畏怯貌,形容恶寒畏缩的状态。③淅淅:风声,如冷雨凉风侵入肌肤的感觉。④翕翕(xī xī)发热:形容发热的轻浅,病人感觉像羽毛披覆在身上一样。⑤鼻鸣:鼻中窒塞,气息不利而发出的鸣响。⑥干呕:呕而无物,叫做干呕。2译文太阳中风症,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病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