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见不到它,我死不瞑目!
启功和安思远,后立者为王立梅
1996年初,启功先生对即将赴美谈判的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说,“有个美国人叫安思远,据说北宋《淳化阁帖》在他手里,你能不能请他拿到北京来展览,我见不到宋刻真本,死不瞑目。”
1996年9月,安思远带着北宋拓四卷《淳化阁帖》来故宫展览,启功和国内专家对这四卷法帖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是宋刻宋拓无疑。故宫博物院通过王立梅女士与安思远沟通,希望能够用其他文物与之交换《淳化阁帖》,安思远没有同意。
2003年4月初,上海博物馆邀请王立梅代表上海博物馆和安思远商谈购买《淳化阁帖》一事,这次成功了,最终以450万美元成交。
《淳化阁帖》为什么能这么牛,让启功对它念念不忘?让上博高价收购呢?
《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因北宋淳化年间刻于“秘阁”而名,简称《阁帖》。是迄今明确见于著录,也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官方汇刻丛帖。
《淳化阁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第九卷和第十卷为王献之书;共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宋拓晋王羲之《十七帖》文徴明朱释本
《阁帖》中王羲之的《十七帖》,历来被推为真迹、举为典型,是王羲之书法的标准参照物。唐太宗嗜王羲之书,倾力搜罗真迹,拼装成卷,每卷长一丈二尺。可以想见,一批装潢精美、规格统一的书卷,琳琅俎豆,当是何等壮观!
王献之《淳化阁帖·第九卷》局部
由于《淳化阁帖》收集的都是历代名家字迹,在北宋当时社会上也已很少见到,人们都十分喜欢它并渴望拥有它,所以《淳化阁帖》最初拓本一出来,便有许多地方加以翻刻。当时比较有名的有两家:一是山西绛州翻刻本,号称“绛帖”;另一是福建泉州翻刻本,号称“泉帖”。
此后历代官私刻帖,或汇刻、或单刻,林林总总,明清时多至不可胜数,余风流韵,迄于近世。所以说,《淳化阁帖》是流传至今年代最久远的一部丛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
《淳化阁帖》最善本
上海博物馆藏
▼
2003年由上博从美国安思远处以450万美元购回的第四、七、八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堪称“最善本”。
部分
▼
《淳化阁帖》千余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有心书学的人们,其作者王著也随《阁帖》的流传而名垂千古。
在赵宋以特殊方式建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行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二王书法“中庸和谐”的特点恰好符合统治者的政治要求。
宋太宗赵光义自己也推崇和学习“二王”,而且因为他个人的爱好掀起了大臣学习“二王”之风,使之成为宋初审美的主流。而王著的书法风格正好暗合了这种审美需求,自然受到太宗的喜爱。
宋太宗赵光义
在“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悉学钟王”的情形下,宋太宗在出于政治目的来选择阁帖主持者时,必定以善“王书”者为目标。
反观当时的善书者,只有王著深得“二王”精髓,备受宋太宗的青睐,而且王著在当时就有“划五代之芜,而追晋唐之旧法”的书法声望,其成为主持《淳化阁帖》的主持者是历史的必然。
《淳化阁帖》中的历代帝王书法
(此本为明拓肃府本)
▼
东晋王献之《宋拓淳化阁帖·第九卷》
(释文版)
▼
古代艺术
发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