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主”宋哲宗,是如何断送了大宋的江山
前言
辉煌的两宋王朝,历史上的顶峰王朝,终究是逃不掉历史的“魔咒”!北宋一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到宋徽宗赵佶亡国。历经七位皇帝,其中有不少“有为之君”。也不乏“英雄之主”。但是不得不承认北宋王朝历代帝王,有三个致命的弱点,一个便是“英年早逝”,一个便是“重文轻武”的政治方向,最后一个便是“无子”的命运,才导致北宋王朝的灭亡。
也许是宋太宗赵光义作恶太多,上天给予“竹影斧声”的报应,或者是宋太宗赵光义本身的基因就不够强大。才导致自己的后代不是“英年早逝”,就是“晚年无子”的尴尬,也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绝境。这不我们今天的这位主角宋哲宗赵煦,便也逃脱不了祖宗的命运,最终“英年早逝”,也没有自己的儿子继承大宋江山。
最后不得不便宜自己的弟弟宋徽宗赵佶,才导致北宋的灭亡,才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南宋也不会“偏安一隅”!
皇储之争
宋哲宗赵煦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生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为宋神宗赵顼的第六子,其母为钦成皇后。曾加检校太尉、太平军节度使之衔,封“均国公”。出生十分普通的宋哲宗赵煦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大宋皇帝,袭“九五之尊”,因为自己排行老六,又不是父亲宋神宗赵顼最疼爱的儿子,然而上天就是垂怜他,希望他能成为一代英主,传承大宋的江山。
宋哲宗原名赵佣,登基后才由祖母赐名“赵煦”,是希望他能像太祖、太宗一样,光大大宋的江山。元丰五年(1082年),宋英宗赵顼已经“日薄西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自己似乎也开始计划找江山的传承人,最后却选择了自己第6个儿子赵佣,封赵佣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
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宋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且已经不能处理朝政,次日,宋神宗毅然的清醒,召集群臣宣布立储的事情,似乎到了“回光返照”的境界。可当宰相王珪率宰执入见的时候,宋神宗突然说不出话来,平躺在榻上。宰相王珪跪下向宋神宗请求立储,由皇太后高氏(宣仁圣烈皇后)垂帘听政。神宗已说不出话,只是点头首肯。
而此时,宋神宗病危之际,面对皇位的诱惑,会使许多人“铤而走险”,进入到皇位继承的战场上,于是宋神宗赵顼年富力强的兄弟雍王赵颢、曹王赵頵便走出幕后舞台,动用大臣蔡确和邢恕给自己走关系。
首先他们想打通宋神宗生母太皇太后高滔滔的关系,于是他们曾想通过太皇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但兄弟二人予以拒绝并将这件事禀报了太皇太后高滔滔。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蔡确四处张扬,说自己有策立大功,反诬太皇太后高滔滔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肆意制造祸端,污蔑太皇太后高滔滔,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宋神宗的兄弟雍王赵颢、曹王赵頵也没有闲着,也利用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在宋神宗病危的时候,时常去皇宫探视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太皇太后高氏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宋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的意图,只能用自己仅剩的眼神向母亲述说。
到了宋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太皇太后高氏知道大位更迭在即,必须要采取措施了。于是下令一方面侍卫禁止二王随意出入寝殿,一方面让宦官梁惟简的妻子秘密赶制了一件十岁孩童穿的皇袍,以备不时之需!
有史料记载:宋神宗重病,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在王珪等人前来觐见时,高氏当众夸赞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称其已能背诵七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她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让他出帘见王珪等人。王珪等齐声称贺。
次日,太皇太后高氏降旨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宋哲宗皇位得以巩固,皇储之争至此告终。
继承帝位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戊戌,宋神宗驾崩走完了自己30多年的人生,年仅十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但年仅十岁的宋哲宗显然对于国家大事并不关心,似乎还活在自己童真的时代,并不想过早地接触成人的世界。但是朝廷的新旧之争却没有停止的想法。
元佑党争
高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在宋神宗生前,高太后就不赞成变法改革,在她执掌大权后,便任命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左丞,参与朝政。司马光用"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作为废除新法的理论依据,新法逐渐被废除。
史料记载:元丰八年(1085年)七月,高太后首先废罢保甲团教,半年之内,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等相继被废。次年(1086年)初,司马光病重,将废除新法的任务交给吕公著,并随即提出废除免役法,不顾旧党中范纯仁、苏轼、苏辙等人反对仓促废除而应进一步考察利弊的意见,仍下诏五日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执政蔡确、章惇先后被罢为地方官,年已八十一岁的四朝元老文彦博复出,担任平章军国重事。此年八月,罢青苗法。九月,司马光去世,由吕公著继续"更化"。
就这样,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变法的成果被推翻,王安石、范仲淹泉下泣血。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奸"。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佑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铲除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
旧党纷纷被罢官,新党纷纷入阁拜相,两党之争谈不上是政治改革,在经济政策上旧党也毫无积极地建树,只是一场情绪化的清算运动。正是这场情绪化的清算运动才给宋哲宗留下了难题,留下了祸端。
绍圣绍述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崩逝 宋哲宗赵煦开始了自己的亲政道路。宋哲宗赵煦并不是一个昏君,他也知道大宋的病症所在,也只有通过改革变法才能让大宋朝恢复以往的“荣光”,但是自己无权,也没有办法。但高太后去世,便有了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实施改革变法便是他首要做的事情。
高太后生前宋哲宗就对她一味废罢新法、打击新党的作为不满。在自己独揽大权的时候想继承宋神宗遗志,推行新法,于是宋哲宗赵煦召回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章惇,在亲政后次年改元"绍圣",表明绍述的思想,追谥王安石为"文",允许其配享神宗庙廷 ;大力打击元佑旧派大臣,追贬司马光,并贬苏轼、苏辙等旧党于岭南(今广西、广东、海南一带),甚至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 ,欲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
宋哲宗执政后,各项新法先后恢复,并根据神宗时推行新法的弊病,作了些改进,以便于推行;但也采用了一些元佑时制定的法规,相互吸收融合。
在宋哲宗亲政时期,打击守旧派愈演愈烈,成为主要政事,而不是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其情况同守旧派当政的元佑时期相类似,新旧党争始终未能解决,北宋政权遂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经济上绍述虽以恢复新法为号召,实质上只是恢复元丰年间实施的条例,熙宁新法注重发展生产的内容被阉割了,而在抑制兼并势力等方面,比起元丰来更大为倒退,社会改革的进步性质丧失殆尽。
两败西夏
对北宋造成威胁的有三股力量,一是李元昊建立的西夏、二是耶律德光建立的大辽,三是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元佑七年(1092年)十月,西夏梁太后率领号称数十万的大军亲征,沿马岭水(今环江)发动强大攻势,围环州(今环县)及其西北四十里外的乌兰、肃远、洪德及永和等寨。
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夏大军,宋哲宗并未吓得“抱头鼠窜”,也没有“焦头烂额”,而是紧急宣召大臣商量对策,英明神勇的宋哲宗重用“章楶”为战场主要负责人,迎击西夏军团。并且自己已经做好了“御驾亲征”的准备,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供给打仗的士兵,而且国家的重中之重便是支援与西夏的对战,自己彻夜未眠和大臣的商量对策和布局战机。
终于,苦心人天不负。宋哲宗慧眼识英才,“章楶”在第一次平夏城之战和第一次平夏城之战中将西夏主力斩杀,保卫了东京汴梁的安全,也让西夏“一蹶不振”,对大宋朝永无威胁,换得了边境久违的安宁。
收取青唐
宋哲宗赵煦亲政之后,对于国家领土的完整十分用心,他曾说过在自己的统治下,绝不允许半寸国土遗失,更不允许边境的子民受难。在大宋与西夏鏖战的时候,吐蕃蠢蠢欲动,侵吞青唐,占领河湟,于是宋哲宗决定重启河湟之役,对吐蕃侵占后的青唐唃厮啰政权出兵。
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军事活动从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正式展开,至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廷政局再变,诏弃鄯州、湟州"以畀吐蕃",历时近十个月。终于收取青唐,占领河湟。但宋军占领河湟后,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后方供应不继,遭遇吐蕃反抗,宋军显得十分吃力,但均未被吐蕃再次占领,使得国土归于统一。
英年早逝
北宋一朝,东晚君用得最多的便是“英年早逝”这个词语,然而,雄才大略的宋哲宗也逃不掉这个悲惨的命运。
史料记载: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宋哲宗赵煦宠爱的贤妃刘氏(即昭怀皇后)生下一个儿子哲宗大喜,赐名赵茂,希望自己的子嗣繁衍茂盛。于是不顾群臣的反对,封刘氏为皇后。可惜九月,赵茂夭折,赵煦悲痛不已,辍朝三日。四天之后,哲宗的小女儿扬国公主也暴病死去,宋哲宗又为之辍朝三日。最终本就子嗣凋零的宋哲宗没有留下一个子女在世,再加上大宋的江山没有人继承,愧对自己的祖宗!这些事对宋哲宗赵煦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加重了他的病情。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赵煦病重,已经无法上朝。当月宋哲宗赵煦在福宁殿崩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仅二十五岁,在位十五年 。 四月,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八月,葬于永泰陵。
结语
英明神武的宋哲宗,继承了自己父亲宋神宗赵顼的遗志,力图改革变法,恢复大宋昔日的辉煌,可惜就是因为英年早逝,自己无子的遗憾,才让宋徽宗赵佶这个艺术家,断送了大宋的江山,造就了“靖康之耻”!
哪怕老天再让他多活十年,以他的“雄心壮志”、“英明神武”、“慧眼识人”的本事,金国怎么可能渡过黄河,造成“国都失陷”,北宋灭亡的历史。所以大宋灭亡也就亡在他“无子继承”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