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屈不挠”的进谏:19次提交同一份奏折

文丨《那些年》陈蕾

中国古代谏官的价值之大、职位之重要,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其位必须谋其政,那么,成为谏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呢?昨天,我们说到的那位“低调”的范镇,摊上这个职位,立刻就变了:他从“沉默寡言”变成了“遇事狂言”,而且是“不屈不挠”、“义无反顾”。

初为“谏官”

话说范镇虽然高中状元,但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却只是一个九品的新安主薄,直到几年之后,才得以升迁,任职知谏院。

谏官为天子诤臣,但是在天子面前,敢于直言进谏者鲜,能够坚持直言进谏者更少。范镇就是这样一位。成为谏官后,但凡于国于民有关的事,他都毫无回避,直言上书。

对于当时的三冗现象,范镇上疏建议:减少官吏军队人数;用现在赋税收入数额的十分之七作为各种费用开支,储备其中的三成用以防备水旱灾害等非常之急。另外现今中书省主管政务,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各自互不相知。财政已经匮乏,枢密院仍然无限制的增加兵员;老百姓已经贫困,三司仍然支取财物不休。所以在管理上应该让二府互相通报共同主持军政大计,与三司一起共同管理国家财政。

因为边关不宁,宋朝开始在北方屯驻大军,每年都需要大量军粮。按照规定,商人只能把粮食转交户部代售,户部不给现钱,只打收条,等几个月后户部把粮食送到前线,粮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商人经常只能领到卖粮时十分之六的银钱,导致各大商家颇有怨言。有宦官建议,趁着粮食囤积在京城的机会,由内侍省拿出内库银钱购买粮食,然后倒卖给百姓,如此每年皇帝的私人小金库可以增加50万贯的收入。

仁宗动心了, 大臣则沉默了,此时范镇一脸怒色地站出来说:“若是让户部扣押粮食,而内侍省乘机谋利,即便内库增加一些收入,也必然大失民心!

仁宗闻言,立刻制止了这个做法。

最“不屈不挠”的进谏

初为谏官,范缜就显现出了思维敏捷、洞察力强的特质。当然,这些谏言并不牵涉具体某些人的利益,执行起来相对容易。不过,范镇绝非专挑软柿子捏,他不但敢挑战权贵,甚至敢直接给皇帝挑刺。

仁宗在位三十五年,没有子嗣继位。嘉祐初年,仁宗忽然得病,朝中官员内心担忧却不敢直言,范镇第一个站出来上疏请求仁宗选拔近亲中贤能的人立嗣。

议疏上奏后,大臣文彦博派人询问范镇的奏疏都说了些什么,范镇以实言相告,来人立即埋怨他:“像这样的大事,你怎么不和执政大臣一起商量呢?”范镇回答:“我自己料想必死无疑,所以才直言进谏。如果与执政大臣商量,大家觉得不可行,这事难道就半途而废吗?”

奏章呈上,果然石沉大海。执政大臣对范镇说:“现在你的意见已经上报了,但要按照你的想法实行很困难。”范镇再写信给执政大臣说:“事情应当论其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应当问其是困难还是容易。诸公认为今天比以前困难,如何知道他日不比今天更困难呢?”

冒着龙颜大怒的危险,他连上几次奏章,都没有得到答复。见到皇上,他又面陈三次,言词恳切。讲到动情处,范镇和仁宗都泪流满面。然而,感动完毕,仁宗却说:“我知道你忠厚,你所说的也是正确的,三二年以后再说吧!”皇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范镇还能再坚持吗?皇帝的耐心还有多少?为了立嗣一事,他已经前后十九次上奏章,等得须发尽白。朝廷也为此解除了他作为谏官的职务。但是,范镇还是没有放弃,没有一年不重申前议。一次,利用入殿谢恩的机会,他又对仁宗说:“陛下给我许愿,到现在又三年了,希望陛下早定策立大计。

在旁人看来,范镇太“轴”。但是他的“轴”来源于,他认定自己做的事情于国本有益;正如他的孤勇来源于他笃定自己做的是正确之事,所以才能冒死直谏,所以才能坚持进言。后来在韩琦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皇帝终于下令立嗣。

最“义无反顾”的进谏

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许多朝廷重臣的反对,其中,也包括范镇。

他五次上呈奏疏,其后又指责王安石用自己的喜怒作为奖赏惩罚的标准。王安石看到这份奏疏大为恼怒,以至于双手颤抖,他亲自起草制书极力诋毁范镇。于是范镇以户部侍郎退休,而原本属于他的各项福利,全都被免除。

范镇退职后,苏轼前往祝贺说:“您虽然退位,但名声更重了!”范镇悲伤地说:“君子是言听计从,消除后患于未然,使天下人暗中受到他的恩赐,而没有智慧之名,没有勇敢之功;我竟然无法做到,如今使天下受到伤害我却独享其名,我于心何忍!

正是怀着这颗不忍之心,虽然已经身处江湖之远,当得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获罪入狱,范镇还是不顾自己的处境,奋力上书营救,结果再次惹怒朝廷。

后来哲宗即位,打算起用范镇,但他坚决辞谢。公元1087年,范镇离世,终年82岁。谥号“忠文”。

范镇小时候曾作《长啸》赋,人们称呼他为“长啸公”。据说,人生最后的岁月,范镇居住在许昌,他建造了一栋大宅子,命名为“长啸堂”。在堂前,他种下许多荼蕨花,在庭院当中摆开酒宴,招待宾朋。微风吹过, 只要花瓣飘落到谁的酒杯, 谁就要著诗文。一直到许多年后,很多人还会想起当年那场“飞花会”,想起漫天花瓣中开怀大笑的那个老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