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一次丑陋的出卖

本文导读:

通过慕尼黑这次丑陋的出卖,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政客一以贯之的嘴脸和阴暗,也可以看到时代的主流最终还是要倾向于讲信仰重理想的一方,看到信仰理念的至关重要。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齐聚慕尼黑,经过几个小时谈判,签署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协定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将日耳曼人聚居的苏台德区无条件割让给纳粹德国,当地的基础设施乃至被迫迁徙公民的个人财产都必须原封不动地移交。第二天清晨,蓄势待发的德军大举越过边境,再两个月后,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被全部并入了纳粹版图。

作为直接当事人的两名捷克政府高级代表,并没有被允许参加这场性命攸关的会谈,只是被勒令孤零零坐在隔壁房间,然后在次日凌晨等到了英、法两国外长转达的最后“宣判”。得知结果的捷克总统贝奈斯只能通过广播讲话向国民愤懑地宣布,“我们被盟友出卖了!”

贝奈斯总统口中所谓的“盟友”,指的就是和捷克签有战略互助协议的法国,以及同法国紧密联系的英国。而英法对捷克这次致命的背弃出卖,后果相当严重。不仅捷克这个东欧最大的西方“铁杆粉丝”销声匿迹、数十万军队和大量装备被并入纳粹国防军、丰富的矿藏和工业设施纳入德国战争机器,还导致波兰自此陷入德军三面包围、东南欧也向德国洞开了门户。

令人感慨的是,一直宣称对捷克的领土主张是自己“最后要求”的希特勒没有给英法政客的绥靖主义留任何面子,刚吞并了捷克又对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而英法已经被逼进了卖无可卖的死胡同,只能为了最后的盟友波兰对德宣战,腥风血雨的“二战”最终全面爆发。因此,慕尼黑的这次出卖,实质上是所谓“西方民主”国家露出了黔之驴本色,不仅没有换到苦苦期盼的和平均势,反而等来了对手更肆无忌惮的挑衅。

及至“二战”结束,一大批机密文件因纽伦堡国际法庭审判而公之于众,《慕尼黑协定》的更多细节也随之公开,简直令世人瞠目结舌。一方面,当时被威胁的捷克政府并没有打算屈服,而是全国总动员准备抵抗入侵;另一方面德军包括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这些高级将领也没有取胜把握,甚至已经暗自联络,打算一开战就逼迫希特勒交出权力改组政府。而且,在慕尼黑开会前三个月,这些将领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计划透漏给了英法政府,只等着英法能够硬气一些,然后里应外合……

那为什么原本该内忧外患的纳粹德国依旧得逞,而原本握有主动权的英法反而选择性失明,一定要照着“怂包服输”的预设心理剧本主动去妥协呢?我认为这当中有一浅一深两层逻辑在起支配作用。

浅层逻辑指的是,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赌徒心理和熟练圆滑的欺诈手段。

1938年9月对捷克的挑衅入侵,并不是希特勒首次施展讹诈手段不战而胜。在此之前,他也经历了从壮胆试探英法底线到驾轻就熟的演化过程。

1936年纳粹德国派遣区区三个营的德军进占“一战”之后不设防的莱茵兰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次试探。据文件记载,军队过桥之后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军政要人都紧张得语无伦次,生怕法军针锋相对,甚至做好了一旦法军出动就立即撤回的准备。但忙于国内竞选且相互观望的英法政府放弃了这次机会;紧接着就是1938年年初吞并奥地利的尝试。德国拿这个没有和任何国家签订防御互助条约的邻国开刀,果然又一次等来了英法的沉默并再次得逞;这第三次就是对捷克的挑衅。虽然捷克跟法国是盟友,但希特勒已经看穿了英法政府的底线,那就是只要不用兴师动众打仗,只要不让自己肉疼,一切皆可谈,一切都可以交易。所以他看似得寸进尺不可理喻,其实是瞅准了对手的底牌后抓住漏洞疯狂下注,并占据上风。

而对那些表面上屈从、暗地里打算夺权的陆军将领,希特勒其实也是看破底牌的赌场高手。因为将领们刚把消息透给英法政府,还没来得及商量措施,他们的“元首”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了!之所以没有马上动手收拾他们,一则还要指望他们这些专家制定并且督促落实入侵捷克的军事计划,二则不想动摇军心。当然事后这些相关将领一个也没跑掉,轻者被免职被勒令退役,重者被处决。

但直到战后审判时,幸存下来的将领还不约而同向盟军展示自己曾经反纳粹的“光荣”历史,一股脑把1938年未完成的“壮举”怪罪到竭力促成《慕尼黑协定》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身上,“是那个英国首相过于热心的表演,才使我们的计划功亏一篑!”

那为什么当时69岁且体弱多病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要在慕尼黑会议中不辞辛劳活跃异常,甚至主动逼迫捷克政府就范呢?这就牵扯到我们需要谈到的深层逻辑,所谓资本主义国家不顾道义只追求利益的精神本质。

虽然旷日持久的“一战”已经让大英帝国日薄西山,但这个资本主义世界“老大”还不甘心交出权利,一边孤悬海外继续施展见风使舵的“平衡手”,一边到处出击使尽力气维护自己的利益;法国也是如此,“一战”惨胜德国,使他们不仅变本加厉压榨削弱德国,还一股脑在德国周边签署了很多战略互助协议,为的就是让捷克、波兰这些小国帮自己一起牵制折腾德国,不让“冤家世仇”缓过气。

上蹿下跳搞了这么一大堆动作后,英国法国希望维持这个暂时的稳定局面,从这个战败国身上源源不断地榨油,这样收入增加利益增加,自己的统治也就更稳定。即使后来德国出现了希特勒掌权,即使希特勒在那本《我的奋斗》里早把自己今后想干的事说得一清二楚,也没人在乎,只要维持现状能持续挣钱赢得选票,哪管身后洪水滔天呢?

所以纳粹德国一天天成气候,巧取豪夺蛮不讲理的时候越来越多,英法包括美国都是无动于衷的,所谓的一些外交斡旋甚至通牒照会,只是为了平衡不被打破,德国不至于出圈。至于那些作为“盟友”的小国成了挡箭牌替死鬼,西方“民主”国家是不会觉得内疚的,说到底,远隔千里的人倒霉,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得很明白,资本主义社会荡涤了以前社会中的所有矛盾,剩下来的就只有赤裸裸的利益。所谓资产阶级政府就是财团的代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他们的终极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而选择背信弃义翻脸无情,根本不是道德难题。

所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一旦看到德国调兵遣将摆出拼命架势,就必须亲自上阵劝架,因为他不这样做,首相位置就会动摇,国内那些投他票的财团老板真心不希望开战。法国总理达拉第也是一样的初衷,所以才紧跟着张伯伦做出“艰难的决定”,牺牲小兄弟稳住大盘。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张伯伦从慕尼黑归来,能受到英国民众的夹道欢迎,能被男女老少用《一个顶呱呱的好人》这首歌来吹嘘赞扬,而唯一反对妥协的丘吉尔,刚刚在议会中说了一句“这是一场彻底的失败”,就迎来全场嘘声并且被迫辞职。

在利益至上的信条驱使下,希特勒看穿了所谓“西方民主世界”的虚伪保守和怯懦,才敢于一次次突破底线。说实话,即使希特勒后来悍然入侵波兰,他的判断是英法两国照旧会坐视不管,没想到要进入全面战争。导致局势失控的变量是,他为了灭掉波兰,选择了和苏联合作,这才使嘴上素来高唱“平等博爱”,内心以意识形态划界的英法两国彻底恼羞成怒……

说清楚了《慕尼黑协定》这次丑陋的出卖,会告诉我们这些后人什么道理呢?

一是所谓“西方民主”只为利益服务只为财团效忠的本质没有改变。尽管经历“二战”浩劫后纳粹德国粉身碎骨,但无论是英法还是美国,照旧喜欢故技重施,用各种利益各种好处做道具,搞小动作耍小心眼儿,不停地结盟,不停地背弃。至于那些用完即弃的小国家小角色,都和当年的奥地利捷克波兰一样命运凄苦。所以看如今的美国政客们像当年张伯伦一样上蹿下跳,表面上看似热闹,本质上还是在搞自己的古董套路,新瓶装旧酒而已。

二是靠利益结盟永远不如靠信仰结盟来得牢固。这个结论不仅针对历史事件,也针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利益的多寡建立在现实基础上,一旦现实变化,利益难免会变,而因利益聚合在一起的人想不变也难!靠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只能算团伙,靠信仰结合在一起,具有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才能称之为团队。所以即便是我们教育子女,也应当告诫他们,要明辨是非,分得清是非曲直,方能不被蝇头小利迷惑操纵,跟上时代大潮。

通过慕尼黑这次丑陋的出卖,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政客一以贯之的嘴脸和阴暗,也可以看到时代的主流最终还是要倾向于讲信仰重理想的一方,看到信仰理念的至关重要。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