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字重点:中宫与中庭的定位!
观泉图 清 华嵒
古代书家写楷书的结字方式,提法都很具体,但是不够概括。对于那些具体的方式,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转述,现在要做的是进一步发挥古人的思想旨趣。古人结字的活动特点,本文用”目测心算”来概括,这是因为书家结字时不能用尺码,只能在心中”预想”。这样一种”预想”的活动,也叫”结思”,在落笔之前”结思已成”然后再动手,就叫”意在笔前”。欧阳询所谓”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实际上就这样的意思。
定中宫
《笔势论》:”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欧阳询《书法》:”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孙过庭《书谱》:”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些说法,均强调”平正”、”端正”等。
如何才能平正?
陈绎曾说:”九宫:八面点画皆拱中心。”冯武进一步解释说:”中心者,非以一笔为中心也。结构,随字点画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画均布之。”
要平正,先定”中宫”,它是一个字的中心。这个点确定了,是把字写端正的第一个条件。”中宫”可以是笔画聚集的地方,也可以是没有笔画的地方,因为古人”计白当黑”,把虚处也看作构成单字的一部分,所以中宫可虚可实。
例如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家”字,中宫是各笔画聚集的地方,点画由中宫向四周放射;但是”初”字的中宫恰好是一个空白处,点画在八面环绕、拱卫中心。在结字过程中,先瞅准”中宫”,然后围绕它来布置”八面”就容易了。
定中停
确定了”中宫”,仅仅是把结构安排端正的第一步。苏轼说:真如立。一个楷书字要”端正”,必须站立得正直,因此”脊柱”必须竖直,就是说平分一个字左右两部分的中轴线要垂直,这就要确定字的各部分哪些处在九宫的”中停”上。
将一案分为”九宫”,有纵、横两个”中停”,将”九宫格”转化为“米字格”,”米字”的”竖”就位于纵向的”中停”、“横”位于横行的”中停”,纵横两个中停的交叉点就是”中宫”部位。要使一个字脊柱”正直”,关键在于确定纵向的”中停”安排哪些笔画,使之像建筑物的”柱子”,支撑起整个建筑的基本框架,它要求字的”首”、”尾”处在一条中轴线上。
但要注意:这里的”直立”是视觉感受,不是几何意义上的”直立”而是审美心理学意义上的”直立”,汉字的竖往往”不直”,但给人的感受是”直”的。例如上面所举的《玄秘塔碑》的”家”字,”点”是”首”,弯钩的”钩”是“尾”,使首尾居中、垂直,这个字就正直了。
横向的”中停”,好比建筑物的”横梁”。如果一个字的竖像柱子,在纵向上起着使字”直立”的作用,那么,“横”就使字出现”平”的效果。当然,处于纵向”中停”的笔画不一定是竖,处于横向”中停”的笔画也不一定是横,它们都可能是一些笔画的组合,但都共同起到”支撑”或”平衡”的作用。
例如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出”字,中竖处于”中停”位置,使得“出”字直立起来了;而同一本字帖中的”为”字,处于”中停”的则是横与长撇、短撇的交叉点,当写横折的时候,使每个横折的终结处都牵引到中轴线的位置,则几个交叉点处于统一的垂线上,”为”字就”直立”起来了。
另外像”幸”字,中间两点位于中宫,上面的短竖和下面的长竖被分开,写的时候要使上面的短竖和下面的长竖在纵的方向上对齐,”中停”部位的”脊柱”才会正直。
在横向上,有一些长横处于中停部位,起到平衡作用,例如柳公权《玄秘塔碑》的”世”、”母”等字就是这样,有的则是一些笔画分割后留下的虚空形状或笔画组合的方式起了平衡的作用,例如《玄秘塔碑》的”八”字,如果在撇的中间点和捺的中间点之间画一条虚线,大体相当于柳字横画的角度,所以,它给人的感觉也是“平”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谓的”平衡”是视觉感受,并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平”,汉字的横往往左低右高,但是”分量”和视觉感受是”平”。